11月23日19時30分,央視財經頻道(CCTV2)《消費主張》欄目,再次聚焦湛江海鮮生蠔產業,介紹了湛江生蠔養殖加工業態、生蠔營養價值、生蠔為原料製作的美食,多角度展示了湛江生蠔養殖、加工及美食的製作過程,受到觀眾熱捧。
(11月24日《湛江日報》)
享有「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美譽的湛江,最近又因生蠔走紅。節目裡提到,全國沿海地區都有產生蠔,但是最為出名的還是湛江生蠔。短短30分鐘的節目中,把蒜蓉蠔、芝士蠔、水果蠔、原只燒蠔、酥炸鮮蠔等極具湛江特色的生蠔美食送到了全國觀眾面前。雖然這是一個美食節目,但筆者從《湛江日報》的報導中卻品出了濃濃的海鮮文化。梳理整合湛江海鮮資料、打造獨具湛江特色的海鮮文化,對提升湛江知名度、美譽度大有幫助。
早在距今8000年前,距離江洪漁港不遠處的東邊角村鯉魚墩,就有人類聚居。鯉魚墩背依山地密林,面臨海港河汊,為鯉魚墩人生息繁衍提供了優越豐富的自然資源。從遂溪江洪鎮鯉魚墩貝丘遺址出土的大量貝殼來看,當時鯉魚墩人已懂得用石器敲開貝殼。遺址出土的魚骨種類多樣,連同那小小的網墜,更是他們撒網捕魚的證據。而從出土的陶器來看,鯉魚墩人已經懂得取火烹製海鮮。今天的江洪名菜「魚蝦白螺煲」,或許就是一種美味的傳承。據史籍記載,西漢時徐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當時湛江人已懂得用舟楫漁具趕海捕魚,到了宋代已有黃魚出口,明清時湛江地區的鮑魚已成貢品,民國時期雷州半島上已出現不少專門從事海鮮貿易的漁莊,將鮑魚、魚翅等銷往上海、廣州等地。如今,湛江已成「中國海鮮美食之都」「中國對蝦之都」,「吃海鮮,到湛江」已成為一種共識。
衝著湛江海鮮,食客慕名而來,但要真正打動人、贏得認同,還得靠海鮮文化。「正月蝦姑二月蟹,三月咖蛪無人買。四月海螺五月魷,六月生蠔瘦過頭。七月石斑八月蝦,黃油重皮肥到家。九月泥猛與金倉,馬鮫馬友成條劏。十月黃花和石頭,齋魚黃魚肥流油。冬月泥丁來過節,沙蟲白倉發請帖。臘月骨鱔與章魚,魚蝦蟹鱟齊拜年。」這首由湛江人創作的民謠在網上吃貨間流傳甚廣,這就是湛江海鮮文化的傳播。又有吃貨總結出了海鮮「文吃」「武吃」「蹲吃」等各種吃法,更是令網友感嘆湛江人對海鮮美食的奇思妙想。
早兩年,筆者與一個企業合作,把湛江海鮮文化與企業廉潔文化相融合,在企業飯堂辦起了反腐倡廉的宣傳活動。在保先教育中,採取「保鮮」之諧音,從海鹽、日曬、冰鎮、打氧、時鮮等角度切入,將一些特別海鮮形象化、擬人化,以身邊鮮活例子與生猛海鮮結合成故事,營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圍。同時,又以「舌尖上的廉潔」為主題,與海鮮文化結合,大倡節約糧食、節儉養德之風,取得了不俗效果。海鮮文化,其實也可以與黨建文化、非遺文化、校園文化等相結合,烹調出獨具湛江特色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