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近日上映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主要講述了淞滬會戰的末期,八百戰士與日軍頑強抗戰的戰爭故事,用真實的鏡頭,傳遞了那段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事件。
八百戰士,只為堅持到聯合國大會召開
這八百戰士(實際400餘人)是在淞滬會戰打了三個月之後,國民黨抵擋不住日軍的瘋狂進攻,留下的唯一一支軍隊繼續抵抗日軍。而這些戰士最終選擇的戰場,定在了四行倉庫。最終,在堅守了4天,達到了老將拖延的目的之後,撤退到了英租界。
其實,這區區400多人的戰士用來抵擋日軍的進攻,是抵擋不住的,也沒有多大的軍事價值的。老將的真實目的只是為了讓外國人看看,我們還有人在堅守戰場。最為可笑的是,老蔣還天真地以為,在接下來即將舉行的布魯塞爾會議上,與會各國會抵制日軍,制裁日軍並且援助中國。但是,結果卻是殘酷的。沒有一個與會國願意當出頭鳥,沒有一個與會國願意率先制裁當時國力強盛的日本。當時的中國,就是處於弱國,而弱國的悲哀,就是在自己遇到大的困難的時候,幻想其他強國會伸出援助之手。
按照現在人的思維,肯定會說,既然別人不願意幫忙,那打不就完了。
可是,你有想過嗎?在那個時候,中國的綜合國力遠不如日本,武器裝備,單兵素質都相差很遠。淞滬會戰整整打了三個月,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傷亡人數就達到了30萬人。而老蔣當時也是派出了自己的嫡系部隊,那是裝備最好的德系王牌部隊。可是,這在20萬德系師全部葬送在黃浦江,剛剛才有雛形的中國空軍,一半以上的飛機也折損了。《八佰》中,陳樹生綁好手榴彈,從六樓跳下去,與10餘個日軍組成的突襲小隊同歸於盡。在整個抗日史上,這樣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
弱國無外交,這不是一句空話
千百年的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弱國無外交,弱國無主權。這八百戰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日軍,既可以看作是當時中國人骨子裡的硬氣,同時,更加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祖國的無奈。
從清朝末期開始,海外列強就開始瓜分我們中國的土地以及財產,而作為當時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就是割地賠款,籤下各種不平等條約。
再看近幾年,美國懷疑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直接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展開軍事打擊。7年之後,美國並沒有找到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以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為由,草草結束了戰爭。當時,美國繞開聯合國攻打伊拉克,就直接違反了國際法,但那又怎樣,你又能怎樣,落後就要挨打。況且,根本沒有國家或者國際組織能夠約束美國。伊拉克戰爭是這樣,阿富汗戰爭是這樣,利比亞戰爭還是這樣。你說他是強盜也好,你說他是流氓也罷,總之,戰爭結束之後,你還沒有辦法制裁他,他也就揮一揮衣袖,順便帶走你的石油。
《八佰》是一種精神,而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我們要格外珍惜前輩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和平年代。銘記歷史,知道感恩,學會知足,沒有先輩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當然,我們也要記住「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