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喻老》中有言:「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它警示世人,謹慎對待容易的事可以避免危難,慎重處理細小的事可以遠離大禍。此外,《韓非子》中還有不少流傳至今的名句、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比如扁鵲見蔡桓公等等,講述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易與難、細與大,既對立又統一,充滿著辯證的哲理。一個人的注意力和專注度有限,在關鍵環節和重要抉擇上往往能全神貫注、慎之又慎,不容易出現差錯。很多時候,問題和禍患反而出現在看似容易之事、產生於細微平常之處。開車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遇到大的坑坑窪窪會選擇慢點開、繞過去,而常常忽略路邊的小碎石,扎破輪胎的恰恰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碎石。
唐代詩人杜荀鶴有詩作《涇溪》: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水流湍急的地方,大家都高度警惕、小心翼翼,到了平流處反而放鬆下來,結果船傾人覆。短短四句詩,表面看有違常識,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意在告誡後人,不管面對什麼情況,都應保持謹慎之心。正如《呂氏春秋·慎小》所言,「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人不會被高山絆倒,卻往往會被小土堆絆倒。
東漢南陽太守羊續上任後不久,地方一位老府丞給他送來一條新鮮活魚。羊續沒有過多推辭,就把魚留下了。老府丞私下認為,羊續有一就會有二,幾天後他又拎了一條魚到羊續家中。羊續指著房梁告訴老府丞,上次送的魚還在上面掛著呢,羊續懸魚由此成為了著名的典故。一條魚看似小事如果不加以重視,難免就會落入「白袍點墨」「轎夫溼鞋」的處境。
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說「白袍點墨,終不可湔」,其意思是「一領白袍著了墨,永遠也洗不掉」,一點墨、一點小細節不加以注意影響的是整個衣袍與全局。
「轎夫溼鞋」出自明代張瀚在《松窗夢語》中記錄的故事:張翰初任御史,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廷相,王廷相給張翰講了一個乘轎見聞,說他乘轎進城遇雨,一轎夫穿了雙新鞋,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乾淨的路面走,「擇地而行」,後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裡,此後便無所顧忌地踩下去,由此便「不復顧惜」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任何一件大事的發生看似偶然,其實是各種小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安全生產上有個海因裡希法則,說的是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後必有29件輕度的事故,還有300件潛在的隱患。這些輕微的事故、潛在的隱患如不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大災禍。不可否認,不少事故發生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偶然性,但事後分析,往往萌生於平時被疏忽的細節、潛藏於日常漫不經心的處理,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不可麻痺大意。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無論難事易事、大事小事,都應一絲不苟、嚴謹細緻、精益求精,於細微之處見精神、在細節之間顯水平。要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窮盡各種可能的情況、覆蓋容易忽視的細節。謹慎對待小事、易事,不因事小而不為、事雜而亂為、事難而怕為,於細微、容易之處避危難之事,如此方能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掃碼進入超星讀書數字閱讀平臺
萬千圖書 | 一網讀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