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唐山勞動日報》刊發文章《灤州市小馬莊鎮:用文化軟實力打造鄉村振興硬支撐 》,介紹了該鎮以文明鄉鎮為目標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用文化軟實力打造鄉村振興硬支撐。
灤州市小馬莊鎮:
用文化軟實力打造鄉村振興硬支撐
小馬莊鎮是灤州市遠近文明的農業大鎮,37個村4萬名村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收穫幸福。近年來,該鎮以文明鄉鎮為目標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自2014年以來,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規範化建設推進年活動」「孝行鄉村系列活動」「身邊好人評選」「文明村評選」「道德模範評選」等一系列道德文明創建行動,堅持「全面發掘、年終表彰、持續宣傳」的工作原則,真正讓優秀人物火起來、讓模範事跡傳起來、讓文明風尚流行起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小馬莊鎮不斷致力於培樹文明新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讓鄉村煥發出文明新氣象。
每年大年初二遊官莊村的「鄉情、鄉音、鄉愁」村民聯誼會都會如期舉行。各式節目讓聯誼會熱鬧非凡。每年,為了參加這一年一度的家鄉大聚會,遊官莊村的在外遊子都會從四面八方歸來。聯誼會上的特殊環節溫暖每個鄉親的心:歸鄉的成功人士和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會為村裡學習優秀的孩子、家庭困難的老人等困難群眾發放禮物和生活用品。全村村民歡聚一堂,共敘鄉情,共賞節目,共賀新年。
規整大氣的商業門市,整齊林立的居民住宅樓,人頭攢動的居民活動廣場,笑聲掌聲不斷的圍觀人群。鼓聲嗩吶聲叫好聲聲聲入耳,粉紅臉大紅綢翠綠鞋各色入眼。這是每天下午兩點邢各莊秧歌隊扭秧歌時的熱鬧場面。秧歌天天扭,觀眾越來越多,村民日子越來越富,精神生活越來越充實。
除此之外,沙埠村的趣味運動會上,競賽與娛樂完美結合、西李興莊村的消夏晚會吸引各地朋友蜂擁趕來,一村一色,全鎮37個村一年四季亮點紛呈、各具特色,百花爭豔。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在西李興莊小學的藝術教室,一群學生圍成內外兩個圈,在老師的樂點指導下,開始一同吹奏這首《北京的金山上》。說起孩子們手上的樂器,很多人都表示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它叫「巴烏」,是我國傳統藝術評劇裡的重要樂器。學生們與巴烏結緣,還得說說臺上這位89歲高齡的「老師」,這位老先生叫李久貴,是西李興莊村的普通村民,教授學生巴烏是他主動提出來的。李久貴年輕時在昌黎評劇院任職,對評劇藝術鍾愛至深,退而不休,從未放棄過對評劇的練習與推廣。
2018年7月,李久貴主動找到該村小學校長,提出要免費教授學生學習傳統樂器巴烏。就這樣,巴烏興趣班由原來的三五人到現在的40多人,聽著孩子們吹得越來越好,老人心滿意足。傳統藝術要從娃娃抓起,文化振興要人人參與,小馬莊鎮評劇學習氛圍日益濃厚,小馬莊鎮的特色文明建設也越走越好。
小馬莊鎮自古就是藝術之鄉,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金開芳,祖籍灤州市小馬莊鎮光水坨村。作為本土評劇藝術奠基人,評劇文化也成為了灤河文化的標誌性符號。藉助此項先天優勢,該鎮尋根溯源、借勢挖潛,積極籌建以陳列舊物、呈現舊事為內容的金開芳紀念館,積極舉辦紀念金開芳等多種形式的評劇匯演,大力傳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優良美德。同時,注重對評劇藝術的深入打造,處處講評劇、時時唱評劇,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薰陶,陳舊觀念得以轉變,自身素質不斷提高。
走進小馬莊鎮各村的街道,大家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街道兩側有些樹幹上都有一個身份證標牌,標牌上標註著樹種、樹齡、樹名以及管控人員。這是小馬莊鎮開展的留住鄉愁基因活動之老樹編號建檔項目。
為了把鄉愁基因注入到全鎮美麗鄉村創建中,該鎮在全鎮開展「為老樹建檔,留住多年鄉愁」的老樹保護工作。要求各村將全部樹木篩查,強化對5年以上老樹的管護,為老樹編碼建檔,明確專人負責,實行「戶口式管護」,全鎮共對466棵老樹進行編號建檔。其中80年以上老樹1棵、40年以上老樹11棵。
除老樹編號外,該鎮從村街綠化美化入手,推行「全綠化工程」、全面優化民居環境。一是注重先期規劃。統籌安排、錯落布置,既注重綠化效果、美化效果,又不能影響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二是注重樹種選擇。以本地樹種為主,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在村內栽植大櫻桃、核桃等經濟樹種,並通過「門前樹木三包、誰管護誰收益」的運作模式,把綠化樹木的管護、補栽等工作細化分解、責任到人。近年來,已栽植各類樹木29691棵,修花池2017個,拓展綠化面積42000平方米。現在的小馬莊鎮,村村街淨、樹綠,村民生活美。
如今,小馬莊鎮喜獲省級文明鄉鎮的榮譽,團結勤勞的小馬莊鎮人民,定會用更接地氣、更具正能量的行動,擦亮文明鄉鎮的金字招牌!
來源 |唐山勞動日報、小馬莊鎮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