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婦幼保健院。南海網記者姜飛 攝
南海網記者海口11月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姜飛)6個月大的嬰兒患氣管炎到醫院打吊瓶,醫生開的藥物(抗生素類)用法為「一天兩次」分開打,醫生每次都是一次性打完。家長擔心給嬰兒使用太多抗生素潛在危害大,因此,質疑醫院漠視用藥安全。醫院回應:醫生的做法確實不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方便」患兒家長。
醫院的「輸液執行、巡視單」顯示輸液間隔時間過短。南海網記者 姜飛 攝
醫院的「輸液執行、巡視單」顯示輸液間隔時間不到兩小時。南海網記者姜飛 攝
醫院的「輸液執行、巡視單」顯示輸液間隔時間不到兩小時。南海網記者姜飛 攝
患兒家長:醫院給患兒注射抗生素藥物不留間隔時間
今年10月22日,海口的曾先生家中6個月大的兒子小佳(化名)出現身體不適,伴有呼吸不暢、咳嗽症狀,孩子難受不停哭鬧。看到孩子痛苦的樣子,曾先生和家屬心疼孩子跟著揪心。為了減輕孩子的痛苦,曾先生當天把孩子送到了海口市婦幼保健院檢查治療。
經醫院檢查確診,小佳患上了氣管炎。於是,從10月22日開始到23日,曾先生和家人每天都抱著孩子到海口市婦幼保健院打吊瓶,為了照顧孩子,曾先生還專門請了假每天到醫院。「開始打的針是頭孢,一共3瓶,另外1瓶是啥我們不知道,每次都是連續打完。」11月3日上午,曾先生向南海網記者反映情況時稱,由於打了兩天針孩子病情沒見好轉,10月24、25日兩天,重新換了醫生給孩子看病。
「後來的醫生給孩子打針時使用的是注射用『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連續兩天(24日、25日)都是3瓶1次打完。到了26日還是這麼開藥,因為孩子病情不見好轉,我們做家長的心焦啊,所以多留了個心眼。」據曾先生介紹,10月26日,醫生給孩子開了兩天(包括27日)的針水,26日的針水打完後,曾先生發現,醫院給孩子使用的「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是抗生素類藥物,「不要說是嬰兒,即便是成年人,兩次以上注射時,給藥時間都需要一定的間隔,否則,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曾先生如是說。
曾先生家中還有沒有注射的藥物。南海網記者姜飛 攝
家長擔心: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不當會埋下潛在隱患
曾先生還向記者描述了醫護人員每次給孩子打針時的注射流程:醫生先把針水交給護士,護士給配2瓶,然後收好1瓶,並告知第2瓶將要滴完的時候,再去配藥室要求配第3瓶,其中,第1瓶和第3瓶就是抗生素,第2瓶為其他藥水,間隔時間就是第2瓶的滴注時間。
「因為打了好幾天的針孩子病情不見好轉,本來我打算讓孩子住院治療,正是因為發現了問題,我就不敢再給孩子打針了,所以27號的針水現在還在家裡放著。」曾先生向記者介紹說,10月27日的針水沒敢再讓醫生給孩子打,就趕緊把孩子送到海南省人民醫院做進一步治療,經省人民醫院治療兩天後,孩子病情出現明顯好轉並很快康復了。
事後,曾先生越想越覺得哪裡不對勁:「我查了很多資料,也諮詢了不少專家。抗生素類藥物如果給藥時間間隔不夠,對人體有危害,而這種危害又不可能立竿見影體現出來,所以,患者一般很難發現。給我家孩子這樣打針,對其他孩子還不是一樣嗎?」因此,曾先生決定向南海網記者反映這個情況,希望醫院重視用藥安全,及時糾正問題。「知道真相後我和老婆都很難過,母親一邊心疼地哭,擔心對孩子潛在危害。」
南海網記者在曾先生出示的醫院打針記錄顯示,每次給小佳注射藥水時間(實際滴注時間)幾乎不超過2小時。
藥品廠家:兩次用藥間隔時間需6~8小時
南海網記者注意到,醫院給曾先生的孩子使用是由「湘北威爾曼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屬於一種抗生素類藥物,藥品說明書中標示:「本品尚無用於兒童的有效性資料」。
為弄清楚曾先生所反映的用藥間隔時間問題,南海網記者以家長身份與湘北威爾曼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工作人員取得聯繫,以下是該公司一名自稱劉姓經理與記者對話:
記者:請問「本品尚無用於兒童的有效性資料」這句話是不是指不可以用於兒童呢?尤其是嬰兒?
劉經理:說明書是這樣描述。但我們在臨床上經常在12歲以下兒童中使用,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根據注射用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上市後在兒童用藥方面的臨床經驗,結合哌拉西林鈉及舒巴坦鈉單方的兒童用藥劑量,來推算出注射用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的兒童用藥劑量,嬰幼兒和12歲以下兒童的劑量為一日120~240mg,等分3~4次滴注。也就是說,兒童建議一天用3-4次。
記者:我們想知道兩次用藥之間的間隔時間?
經理:間隔6~8小時。
教材顯示「給藥間隔時間短易導致蓄積中毒」。南海網記者姜飛 攝
權威教材:給藥間隔時間短易導致蓄積中毒
南海網記者通過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衛生部規劃教材《新編護理學基礎》查詢,發現教材第396頁「給藥時間」說明:給藥的間隔時間應以藥物半衰期作為參考依據,尤其是抗生素類的藥物,更應注意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濃度。若肝臟、腎功能不良者可適當調整給藥間隔時間,給藥間隔時間短易導致蓄積中毒。
既然藥物特別是抗生素類藥物給藥間隔時間短易導致蓄積中毒,醫院為何還會忽視間隔時間?難道醫護人員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嗎?
醫生開的處方箋上字跡如同天書,家長根本看不懂。南海網記者姜飛 攝
醫生在患者病歷上的字跡如同天書,家長根本看不懂。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海口市婦幼保健院醫務科林科長認真查看患者家屬出示的輸液資料。南海網記者姜飛 攝
醫院回應:確有不妥會對當事人進行相應處罰
11月3日中午,南海網記者陪同曾先生來到海口市婦幼保健院醫務科了解情況,見到了曾先生的孩子在醫院打針期間門診部值班護士長劉女士。
對於患兒家長質疑抗生素注射間隔時間太短,對孩子有傷害問題,劉護士長稱,護士打針一定是根據醫生的處方來的,如果醫生沒有明確一次性打完,護士一定不會亂來,肯定會按規範要求來做。
經醫院醫務科協調,記者隨後見到10月26日負責給小佳開藥的蔡醫生。對於患兒家長的質疑,蔡醫生坦承這樣做不妥。
不過,蔡醫生解釋稱,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家長方便考慮。「嬰兒的血管細,扎針很困難,為了不讓孩子被多扎一針,也為了不讓家長多跑路才這樣做的。」蔡醫生說,實際上,有些患兒的家長工作忙沒有時間,平時打針也會要求醫生一次性打完,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太大危害。
「相對於方便省事來說,用藥安全不是更重要嗎?」面對記者的提問,蔡醫生稱自己的做法確實不當。
就此事,海口市婦幼保健院醫務科林科長仔細查看了曾先生攜帶的用藥記錄材料,認為醫生的做法確實不對。但就此前藥劑的用量看,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危害,「可能就是效果差點。」林科長表示,下一步會規範醫生的用藥行為,同時,對當事醫生進行相應處罰。
曾先生表示,醫院所說的為了家長省事,純粹就是藉口,其實是自己圖省事,更是對患者健康以及用藥安全的漠視。下一步,他將考慮依法維護權益。
責任編輯: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