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7 來源:江南大學
高等學校的實驗室是高校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新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和基地,強化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是強化創新型人才安全責任意識,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基礎和有力保障。近年來,江南大學在調研國內實驗室安全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學習並借鑑國外先進的實驗室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結合學校實際,探索建立了以提高師生安全意識、培育良好實驗室安全文化為目標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
一、完善管理構架,開創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學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長負責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領導小組,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縫連結」的「學校、學院、導師」三級安全管理組織構架。強化安全責任制,在管理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逐級籤訂安全管理責任書,切實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各學院黨委書記掛帥負責實驗室安全工作,配備安全協調員和安全主任,各實驗室實施「實驗室安全導師負責制」,導師為實驗室成員量身定製安全計劃。此外,為保證實驗室安全工作有章可循,進一步梳理並健全了管理制度,在充分考慮到實驗室安全各個細節的基礎上,針對每一類安全管理項目編制了相應的工作流程,先後修訂了包括危險品管理、安全事故應急處理、特種設備管理等在內的10餘項規章制度,避免了「政策盲點」。每項制度實施前均經過網上徵求意見、學校主管機構審批等流程,確保制度的可操作性。
二、轉變管理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
學校秉承「以人為本,安全為先」的科學管理理念,著力增加人性化服務在實驗室管理中的比重,將實驗室安全工作由「行政命令」向「安全服務」轉變。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主動與後勤部門聯合,將實驗室廢棄物收集方式由「粗放式集中送」轉為「集約型上門收」;處內管理人員深入基層, 統一為各實驗室辦理特種設備的定期檢驗工作, 減輕教師工作負擔;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引入現代化手段加強技術防範,為重點部位安裝門禁系統,為貴重大型儀器設備、化學危險品倉庫安裝紅外感應監控系統,形成八小時以外「無需值守、自動安防」格局,降低了儀器設備非正常損壞的風險,節約了人力成本。學校還為各學院配置了氣瓶推車、護目鏡、緊急噴淋、安全責任門牌等物品,改善了實驗室硬體裝備,保障了師生人身財產安全。
三、建立長效機制,培養安全為先的工作意識
學校通過建立各種科學合理的長效機制,大力培養師生安全意識,力求將其理念由「要我安全」轉為「我要安全」,逐步形成「全員參與、群策群防」的工作氛圍。一是推行「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規定新教師入職、新生入學後必須參加實驗室安全培訓,並通過考試,不符合要求者,新教師無資格申請教師資格證,本科生不得進入選課環節,研究生不得進入開題環節。先後有2萬餘名教師和學生參加了安全培訓和考試,考試通過率達99.3%。這一創新舉措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理解和積極配合。《中國教育報》和《無錫日報》等媒體先後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二是建立實驗室安全量化考評和動態評估機制。每月定期發布《實驗室安全檢查通報》,督促落實整改措施,保證及時消除隱患。每月召開工作例會,對各學院的實驗室安全工作進行總結,推廣先進經驗並反饋不足之處。學校將實驗室安全列入學院任期目標考核體系,每年評選先進單位並進行表彰,評選中實行實驗室安全事故一票否決制,對於出現嚴重安全事故的單位直接取消評選先進資格。表彰先進的同時,加大對評比結果的宣傳力度,擴大輿論影響,引導廣大師生將實驗室安全工作作為自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建立「全員風險上報」機制。學校設立實驗室安全隱患上報專用郵箱和熱線電話,貫徹和滲透「實驗室安全人人有責」的管理意識,發動全體師生群策群力做好實驗室安全工作。四是實施實驗室安全督查員制度。各學院聘請實驗室安全考試中成績突出的教師和學生作為實驗室安全檢查員,參與實驗室安全檢查,激發師生對實驗室安全工作的積極性。
四、加強教育培訓,營造全員重視的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
學校通過開闢多元化教育渠道,依託多樣性的課程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改變以往安全教育強制灌輸的教學模式,開創了師生主動學習實驗室安全知識的良好局面。一是創新安全知識學習途徑。學校開發了「實驗室安全培訓與考試系統」,學生可通過網絡自學實驗室安全知識並進行考試,學習靈活性得到增強,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同時,網絡系統中,學習的各知識點注重採用flash、幻燈片等生動的形式呈現,學習趣味性大大增強。二是重視實驗室安全的內涵建設。在實驗室安全管理理論研究方面狠下功夫,立項開展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課題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學校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領銜申報的「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及效果評價」 、「高校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構建與學生安全教育考試系統研發」等研究項目先後獲得國家行業研究會和省教改課題立項。三是注重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學校以每年的「全國安全生產月」為契機,開展實驗室安全知識競賽、實驗室安全講座、實驗室安全海報大賽、實驗室安全標語徵集等各類活動,通過校園廣播、校報專刊等多種方式,大力營造校園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 使實驗室安全工作遍及校園各個角落。
(責任編輯:王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