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起點相似的人,因思維的不同,結果也不同。
如今,世界風雲變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在這個充滿變數和不確定的社會中,我們會發現,那些擁有「迭代思維」的人總能快速適應這種變化,並且逆勢而上,活出自我或者做出一番事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而那些一路走到黑,不懂變通的人反而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
古語有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在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而這種「快」不僅僅是在速度上的快,還包含了方法論上以及過程的優化迭代。在網際網路產品開發過程中,講究的是敏捷開發以及快速試錯,一個新產品的上市,往往不是等到產品打磨到盡善盡美再推出,而是從一開始帶著不完美快速進行上線和測試,並收集用戶的反饋,優化迭代再上線,上線發現缺點,繼續修改繼續迭代。
這種「迭代」的思維,其實不僅僅適用於網際網路產品的開發,還適用於我們每個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們學習和迭代的速度,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有多快。
莊子曾說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裡,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樣是不可取的。
簡單來說,很多時候,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對我們是否有用。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掌握少許有用的知識遠遠比掌握一大堆簡單無用的知識要好。
如何才能在短期內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呢?
答案是,以迭代的方式去學習。
本質上,迭代就是做一件事情,不要一開始就希望盡善盡美後才行動,而是行動先於過度的思考。行動起來,通過反覆做,並不斷總結和思考,從而找到更好的方法,得到更好的結果。
迭代是一個周期性的行為,這不僅僅涉及到執行過程中的總結和改善,還涉及到速度。
嚴格來說,一個人學習和迭代的速度,也決定了他的成長速度。
我們會發現,哪些擁有迭代思維並能快速迭代的人,往往都能成為某個領域或行業的頂尖高手。
比如,今年的6月1日,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代表格力電器在網上開展直播帶貨,當天的總銷售額高達65.4億元,創下了家電行業直播銷售的記錄,也驚呆了很多人。
而事實上,這是她自4月24日以來開展的第四場直播,這四場直播中,前三場銷售額分別是22.5萬元、3.1億元、7億元。從第一次直播的22.5萬到65.4億,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當然,董明珠直播背後的邏輯與李佳琦這些人的直播帶貨,是不一樣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體現了董明珠的學習和迭代速度。
又比如,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但毋庸置疑,他也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單單是前段時間爆出的他的6億元債務至今已經償還了近4億元就令我們佩服。
很多人都說他這次做直播算是真正踩在風口上了。
羅永浩的第一次直播,很多人的確是抱著看戲的角度去觀看的,也可以看出他的直播間布置簡單,很多的準備都不完善。然而,在後面的幾次直播中,可以發現他開始越來越上手了,直播的質量也在逐漸改善。
這就是他的快速迭代!
著名的管理學家明茨伯格在研究企業戰略時曾提出過一個「匠構戰略」的觀點,他認為企業在一開始就企圖制定一個完美的戰略,然後再嚴格遵照執行,這樣的想法是很不現實的,相反,企業更應該一邊行動一邊形成和修正戰略。
在個人成長中,也是如此,無論是做任何事,很多的失敗源於一開始就希望做得很完美!而從沒想過要迭代。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迭代思維的人呢?
第一,「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無論如何,只要開始就好!
一件事情,即便看上去很繁雜,只要你開始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美國作家安·拉莫特(Anne Lamott)曾在他的書《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的某天,拉莫特10歲的哥哥正為第二天交不上作業而苦惱。這是一篇關於鳥類的報告,要求三個月內完成,可是直到要交作業的前一天他都不知道該如何動筆。這時,他們的作家父親來到哥哥的身旁,對他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就可以了」
是啊,寫作就是這樣,「幾乎所有出色的創作都是從不忍卒睹的第一次嘗試開始。你必須從某個地方起跑;從將想法——任何想法——付諸文字開始。」
在我們的一生中,做其他任何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做事情,特別是做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時,我們總希望自己能達到很完美的狀態再動手實踐,希望準備好再開始。
其實,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固化的思維方式,就是先準備好再上場,比如讀書時期,高中時,我們專心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然而等到高考結束選專業時,卻發現自己對任何的專業都不太了解,只能急急忙忙地在網上搜索或按照家長或老師的想法填報專業。到了大學時,也有不少人想的是等畢業後再真正去了解職業規劃或者社會上各類工作的具體情況。然而等到真正實習的哪一天,才發現現實與理想差太遠。
又比如,計劃做某事,我們總希望準備好再開始,然而很多時候這一準備直到截止日期的前一天還沒有完成。
這就是「先準備好再上場」思維的弊端。
我們會發現,其實無論何時何事,我們都不可能完全準備好,總會有一些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或者能力上的短板,又或者社會快速變化我們來不及了解到的信息。
正如作家拉莫特所說的「完美主義會毀了你的寫作過程,阻斷髮明能力、嬉遊情緒,以及生命能量。」
而迭代思維的核心就是坦然地承認自己計劃的不成熟,並在執行過程中不斷重複審視和反思該計劃,根據實際的反饋做調整。如此反覆迭代幾次,或許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份儘可能完美的計劃了。
第二,注重過程,收集結果反饋,並進行優化迭代!
任何事情,只要開始了,就會有結果反饋。
這裡推薦《精益創業》這本書裡所提倡的方法——最小化可行產品(即「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
這種方法指的是使用最少的成本,快速製作出一個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產品,投入市場去驗證該產品是否可行。並在投入市場後根據反饋對產品進行不斷的優化。這一過程也稱為「構建-測量-學習」的循環。
舉個例子,在寫作能否掙錢這件事上,我們可以親身去驗證,投入儘可能少的成本去驗證這件事,當驗證靠譜後再加大投入,去擴大「規模」,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已經直接投入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
比如,可以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做選題,並且寫一篇文章出來,發表在各個主流的自媒體平臺上。
發表出去的文章,推薦展現量、閱讀量、粉絲增長、收益增加等結果就是做這件事所得到的數據反饋。
我們需要做的是收集這些反饋,根據反饋進行分析和總結,比如,文章閱讀量低,是不是因為選題不好,標題不夠吸引人,文章質量一般……
最後,根據分析和總結得到的結論,在下一次寫文章時進行改善和優化,從而寫出更優質的文章。
第三步,進入下一周期的迭代流程中
迭代,是一個周期性的行為,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在上一次迭代結果的基礎上開始的。
因此,我們迭代的目的是,下一次比上一次做的更好。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一生其實也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正我們的選擇,以及不斷優化過程,做出建設性的改變,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選擇的確很重要,但一次的選擇到底有多重要,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從來都沒有完美的選擇,如果只是靜態地看待自己的人生,認為一次的選擇很重要,並且因為選錯了而陷入懊惱之中不可自拔,那麼,最終的結果也將會是我們內心所想的那個結果,也就是不好的結果。
但如果動態地看待我們的一生,選擇是可以不斷修正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再選擇的過程。
正如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次實驗,有記者問他為什麼失敗了這麼多次,愛迪生卻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
所以,人生從來沒有白走的路,以迭代的思維去生活,去工作,不斷追求更好的結果,持之以恆,總有一天我們會得到內心所期待的東西。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更多關於財富、思維模型、學習的文章/視頻,可以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