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文創會客廳」第一季:
「館長有話說」
讓我們與各大博物館館長一起,
解開文博密碼,探索歷史奧秘。
本期做客嘉賓:侯寧彬
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
在中國的西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中國歷史上,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這裡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存——這裡就是三秦大地陝西,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
在文博圈,陝西無論從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博物館數量及收藏文物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有著「天然博物館」的美譽。
坐落在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有著「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之稱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簡稱「陝歷博」)則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商周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陝西歷史博物館擁有許許多多的館藏珍品,是一座重要的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
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有著數十年文博從業經歷的侯寧彬是陝歷博現任「掌門人」,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文博人曾先後主持了秦鹹陽城大遺址考古、西安神禾塬戰國秦陵園、西安白鹿原漢墓等多項考古發掘工作。
「我覺得文博人要敬畏、嚴謹、熱情。所謂敬畏,就是說我們必須對我們守護、傳承的對象以及所從事的事業要有敬畏之心;所謂嚴謹,指的是必須牢固樹立科學嚴謹的工作理念和態度;所謂熱情,那就是面對走進博物館感受文明、體驗文化的人民群眾,我們要時刻牢記,博物館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在博物館裡要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親人的關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讓老百姓愛上博物館的目的。」
侯寧彬用了上面三個詞來描述他認為文博人需要擁有的素質,作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館長,他最想做的事情是讓人們能夠更好地感受文明、體驗文化——「給走進博物館的觀眾創造一個舒適良好的參觀環境,給無法進入博物館的觀眾創造適合的觀展方式,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
人民日報文創:在您看來,博物館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有著什麼樣的作用?
侯寧彬:博物館是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古代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和非物質見證物的場所,我們的祖先生於斯、長於斯,當他們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如何認識他們,就要依靠他們留下的見證物,博物館的使命就在於此。
另一方面,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且不曾中斷,博物館不僅通過這些歷史見證物證明這段歷史的存在,更要通過發掘、研究與展示這些文物讓附著於文物之上的文化、智慧和創造精神傳之久遠,讓偉大的古代文明滋養當代和未來。博物館在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民日報文創:在數位化技術和新媒體手段普遍應用於博物館的當下,陝西歷史博物館在打造智慧博物館方面,採取了哪些新的技術舉措呢?
侯寧彬:一是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做好線下展覽和社會教育、文化體驗活動的同時,不斷創新傳播方式,通過「實體展」「傳統展+雲展覽」的雙翼驅動展覽體系激發博物館展示傳播動能。例如我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就藉助陝西數字博物館雲展覽平臺,推出了144個博物館虛擬展館、125個數字專題展覽、900餘件文物雲介紹、145個線上專題講座和百家博物館講讀平臺。
二是在「網際網路+博物館」「網際網路+文物教育」計劃引領下,積極推進博物館新基建項目,探索AI、AR、VR、MR等現代技術與博物館展示傳播相結合。
三是大力推進博物館治理與管理運行智慧化平臺建設。下一步我們還將對近幾年的智慧化博物館工作平臺進行改造整合,打造博物館全域智慧化綜合治理系統平臺。
人民日報文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成為網紅,也有很多年輕人喜歡上了博物館。那麼在吸引年輕群體、接地氣這方面,陝西歷史博物館怎樣做的呢?
侯寧彬:一是官網、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漢唐網微博、微信協同推送高質量資訊,構築起擁有龐大粉絲群的官方自媒體宣傳矩陣。疫情期間在漢唐網微信公眾號推送了10幅包含館藏文物元素的疫情防控主題原創漫畫《閉館、不閉展、宅家看展》,發布《唐妞系列防疫宣傳圖》漫畫,引發熱烈響應,青少年朋友點讚評論轉發量奇高。
二是引入跨界合作宣傳新模式,與騰訊、網易等公司合作推出「雲裳羽衣」「夢幻西遊」等大型網遊,以寓教於樂的形式引導青少年群體關注博物館文化。
三是加強IP運營實踐,積極嘗試跨界聯名文創新「玩」法,與許多品牌跨界聯動,舉行了一系列活動或出品聯名文創產品,還與當紅作家馬伯庸合作,推出了《無盡藏》解謎書籍。
四是通過直播形式進行博物館文化傳播。今年以來我館參與各類直播活動10餘次,剛剛於8月25~26日聯合北京凱聲傳媒參與的「十二時辰長安秀」24小時直播活動,吸引了海量觀眾關注博物館文化。
人民日報文創:作為全國知名的博物館,在疫情前陝西歷史博物館接待遊客人數眾多。這是否會為博物館的運營帶來一些困難?您認為該如何平衡旅遊開放和文物保護兩個方面?
侯寧彬:近年來,針對觀眾對博物館展覽、社會教育活動、公眾服務等需求的變化,陝西歷史博物館發揮資源優勢,在平衡旅遊開放和文物保護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覺得距社會的需求、距老百姓的需要還有差距。
一是博物館有限的接待能力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館區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展廳空間不足,旅遊旺季人員擁擠,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們:在防範重大公共事件風險上需要更多考慮。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進陝西歷史博物館分館建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在博物館接待能力方面取得一個量的飛躍和質的提升。
二是觀眾對博物館的多元化需求與博物館目前能提供的有限服務手段存在矛盾,我們人員整體的服務理念、服務能力和傳播隊伍專業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三是巨大的觀眾量對博物館的一線運維人員和管理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心理建設、技能提升和業務培訓等方面需要更進一步加強。在文物旅遊融合中,還是要理清保護和利用之間的關係,文物資源的存續是文物旅遊得以存在的基礎,高質量地保護好這些老祖先留下的不可再生資源,才能保證旅遊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加強創造性地適度利用。
人民日報文創:陝西歷史博物館在今年有哪些大型重要展覽展出?
侯寧彬:今年我們已經舉辦和正在舉辦的展覽有「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唐天子的茶——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法門寺出土皇家茶具」「古芮新跡——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
近期和下半年我們還將舉辦「秦風頌廉——陝西古代廉政文物展」「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文物展現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神奇的符號——二維碼的前世今生」等展覽。
出品:人民日報文創
鳴謝: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新文新旅
部分圖片來自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