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大家用一句話來概括小學階段數學,你會怎麼概括?不少人會精簡地概括為「加、減、乘、除」。因為在小學計算佔了非常大的比例。而大家有沒有想過計算又是根據什麼來進行的?除了默認的十進位以外,其實還有一個相當核心的內容:等式的性質。
大家有沒發現其實計算題都是在利用等式的性質,讓等式恆等變形,最終得出我們所要求的結果?
無論是小學還是到初中,計算在數學這門課程中所佔比例非常大。在小學階段佔的比例有40%左右。應用題其實也是一種計算題,當然應用題是在計算題的基礎上需要加以理解,列出算式,然後再進行計算。所以小學數學計算大家一直非常重視。而一個小孩的數學成績,從他的計算速度與準確性,也能大概地做出一個判斷。
比如說有些小孩計算比較慢,每一步計算他都要想一會。這種情況的學生,大多是數感不是很好,在做應用題的時候會更加吃力,列式找不準等量關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孩子在閱讀理解方面以及乘法口訣方面都有待加強。
整數間的四則運算是最為簡單。在同一個算式中,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內的。也就是說括號是優先計算的。那麼在一個算式中,都是同級運算,比如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運算,按照運算規則是,從左往右的計算順序來進行的。
不過在實際的運算過程中,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卻很少去這麼做。我們可以靈活運用,帶符號搬家,以實現快速簡便的運算。
比如:77.82-13+22.18=?我們可以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來計算,但學習了簡便計算之後,應該很少有人再這麼一成不變吧。而且如果是計算題要寫過程,最原始的方法可能會沒有分。通常大家會這樣做:
77.82+22.18-13=100-13=87。這樣省去了用草稿計算的麻煩,計算又快又對。
為什麼可以這樣?這是因為使用了加法交換律。我們再看一道小學四年級的計算題,要求能用簡便計算的要用簡便計算,題目如下:
1998+19.8+1.98+0.198+2.222=?
很顯然這題不是讓大家從左往右死算的。計算結果相信大家一眼都能看出來,但過程還是要寫出來,讓人家知道。
原式=(1998+2)+(19.8+0.2)+(1.98+0.02)+(0.198+0.002)
=2000+20+2+0.2=2022.2
在剛接觸方程,可能有不少孩子對於移項變號不好理解。因此不少老師會用等式的性質來教大家。當然等大家熟練了之後,就明白了這個其實和移項是一回事,很多步驟就可以省略了。
7x-2=3x+6,(左右兩邊都有未知數和數字,想辦法先讓左邊的數字消失。)
7x-2+2=3x+6+2,(等式兩邊同時加2。)
7x=3x+8,(成功地把左邊變成只有未知數。但右邊還有未知數,下一步是讓右邊不再含有未知數)。
7x-3x=3x-3x+8,(兩邊同時減3x。)
4x=8,(變成熟悉的形式,兩邊同時除以4)
x=2,( 解出方程的解)
如何讓算式的和不變、差不變,積不變、商不變,這些不都是在利用恆等變形的思想嗎?
總歸來說,無論是什麼時候的計算,簡便運算也好,還是通分、約分也罷,其實都是在遵循一個原則:等式的兩邊加減同一個數,等式不變,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也就是等式變形這是所有的運算的本質。這兩個性質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學習。
為什麼同一個班的學生,同樣多的作業,有些孩子作業要做到晚上十一二點,有些孩子,晚上八點半九點就睡覺了?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會聊聊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