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臺北市民的收入,這樣的房價也是算高的。過去10年,臺灣的房價漲幅不大。以臺北捷運站旁的40多平方米的二手小戶型套房,總價在人民幣130萬元以上,若以貸款八成、房貸佔月薪1/3的比例計算,想在臺北市購房,月薪至少要人民幣1.8萬元以上。而根據臺灣主計處公布的數字,2009年臺灣每人每月平均薪資為人民幣9200元。
大量臺北市原住民的第二代,只能選擇在附近房價稍便宜的臺北縣買房成家。
臺灣居民住房自有率一直處於世界前列,1980年時為73.5%,2005年上升至87.3%,遠高於歐美國家65%的水準。這一點與大陸的情況極為類似,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成家」方能「立業」,「人無恆產,必無恆心」,擁有住房是立足於社會的最基本條件。
因此,也有學者指出,民眾對於擁有住房的渴望,已有房產者對房價上漲的期望,以及開發商追求更高利潤的三重需求,共同支撐了臺灣房價的上漲。
2009年臺灣10大民怨票選,房價過高成為民怨之首。有報導指出,大臺北地區平均購屋負擔(痛苦指數)達到平均13.4的高峰,臺北縣的痛苦指數則為8.3。
所謂「購屋痛苦指數」是指房價除以年所得的比例,這個數值是以夫妻購買35坪(100平米左右)住房的需求來計算的。
再來看看北京。根據房地產業協會的數據,2012年全年北京住房成交均價為2.07萬元/平方米,根據北京市人社局、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度北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為5223元。
以此法來計算北京夫妻購買100平米房子的痛苦指數,應該在17上下。
可以說,北京目前住房的價格與痛苦情況與臺北非常相近,稍微糟糕一點。
房價上漲的軌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臺灣經歷了相對高速發展階段,八十年代後期貨幣充足,也造成大量熱錢流動,經歷了城市化、8%-10%的高GDP增速和較高的通脹時期。其間,1989年經歷了股市瘋狂高漲和泡沫破滅。
臺灣房價的起伏跟隨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從1970年開始,臺灣房地產市場高速成長,80年代緩慢增長,90年代開始衰退。
70年代是臺灣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人口大量向大城市集中,在1973年形成一個漲幅的高峰,上漲率達113.5%,政府開始陸續推出取消建築融資、建材限價方案等打壓措施,以期抑制房價高漲,穩定經濟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