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傳播很廣的俗話,叫「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賭錢」。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獨自喝悶酒,沒控制好量,喝醉了沒人照顧,可能會有危險。不過,真正懂酒、愛酒的人,會對這句話付之一笑。因為,喝酒可以是為了社交,酒卻並非只是社交工具,而是生活方式。一個人喝酒,也別有滋味。
詩仙李太白就經常一個人喝酒,月下獨酌詩就寫了好幾首。他寫道,「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杜牧也曾寫過「獨酌一壺遊,秋毫泰山小」詩句。在他們的眼中,獨酌完全不是悽冷、苦悶的,照樣可以喝出氣勢,遍體通暢。
當然了,好東西適宜與人分享,酒就是。有時候,不是非想要去獨酌,而是臨時沒找到人一起喝。但沒人共飲也有辦法,比如李白在「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時候,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雖有點自欺欺人,可喝酒、共酌,原本要的主要是那放輕鬆、自在的感覺,明月閃爍,身影搖曳,舉杯暢飲,是不是也挺爽的?除了邀過明月,有一次李白攜一樽酒「獨上江祖石」,「舉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邀請天上的太陽一起喝酒呢。
現實中,不少愛酒的朋友也都喜歡在有可能時,邀請身邊的人一起喝酒。這說的不是酒吧裡泡妞,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一位原在上海報館供職的「老頑童」老周,有一次在東北的火車上,一個人就著熟食燒雞(我猜可能是溝幫子燒雞)、豆製品喝酒,覺得不過癮,差那麼點感覺,於是邀請對面的旅客共飲。結果對方有點疑惑,用老周的話說,可能怕他在酒裡下毒。不過,酒是熱情的,也是會說話的,很快那人就判斷老周是個愛酒的好人,跟他一起痛快地喝起來。另一位叫金波的朋友說,他曾在下大雪的夜晚,在街上請一位失戀的男子一起喝酒。當然了,酒喝完之後,兩個男人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是否一起回家抱團取暖,我就不得而知了,總之當時那畫面,實在太美……
說說我自己的一次經歷吧。大學時候有一次,住在南京一家招待所,是合住的四人間。我出去有事回來,發現房間裡多了幾個維族人,有的是跟我住一個房間的,有的是他們的朋友。幾個維族人搞了幾瓶啤酒在喝,有沒下酒菜我記不得了(或許有饢或者烤羊肉串?)。我進門跟他們打了個招呼,一個維族人熱情地邀請我一起喝。問題是,他是把自己喝著的酒瓶遞給我。我當時稍微有點顧慮,謝絕了。後來想想,人家那是多熱情啊,不把陌生人當外人。我不知道現在的維族人還會不會對漢族人這樣,總之酒可以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粘合劑、通用語,在全世界恐怕都是一樣的。
幾何時,一位微博大V發了條微博,說他特別喜歡「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兩句(韋應物的詩句),邀請網友再續兩句。結果,網友的續句中,被轉發最高的是「盡傾江海中,贈飲天下人」。知乎上有好事的理工科網友分析,「贈飲天下人」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就是酒精濃度太低了一些。而在我看來,有好酒給大家共飲當然是好事,不過,自己難道幹看著別人喝嗎,還是「你有我有全都有」,自己也一起喝會更快活吧?除非自己根本就不是真正愛酒的人。
本文來源:每天一杯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