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一碗水,出門去捉一碗月亮,看似無趣的傳統繪本裡蘊含的大智慧

2020-08-28 七月漠

前年我在一家新開的繪本館給娃辦了張年卡,打算帶著娃走上博覽群書之路。歷時三個月,共借閱了50多本兒童繪本,回頭總結的時候猛然發現,居然一本咱中國自己的故事繪本都沒有。去繪本館的公眾號裡查找了書目後發現,這家號稱全市最大的兒童繪本館,收藏在庫的中國繪本數量,居然是個位數,而數量最多的,是來自日本作家的繪本。

沒辦法,繪本雖然起源於西方,但在亞洲地區,日本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繪本大國。就連「繪本」這個詞本身都取自日語中圖畫書的叫法&34;的漢字寫法「絵本」。

既然繪本館裡沒有,那自己買來讀好了。

我開始從自己小時候讀過的小故事下手,試圖尋找一些內容簡單有趣,同時又兼備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買了《司馬光砸缸》,《愚公移山》,《狼來了》等等曾經出現在我小學課本裡的故事繪本,但其中孩子最喜歡的,居然是《猴子撈月》,雖然他的讀後感,跟教育專家想讓我們帶給孩子的啟示完全不同。

《猴子撈月》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跟孩子一起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問孩子有什麼想法,本打算趁機引導他做事要多思考,不要天馬行空,隨心所欲。他卻根本無心管我說些什麼,急匆匆的往院子裡跑。我跟在他身後,問他要做什麼。

「我要去捉一隻月亮」,他看也不看我一眼。

跑到水池旁,拿出一隻塑料盆,打開水龍頭,接了滿滿一大盆水。

他試圖把盆端起來,發現自己力氣不夠。於是倒掉一些,重新嘗試端起來,還是端不動。幾番嘗試後,他乾脆把水全部倒掉,把空盆放到院子中央,然後讓我把水管給他接起來,自己把水管拖到盆旁邊,重新接好一滿盆水。

他幼小的身影圍繞著水盆轉來轉去,看看是不是自己擋住了月亮。直到我喊他停下來,他才肯蹲在水盆旁邊,等待月亮出現。

當盆裡的水逐漸靜止,一輪圓月浮現在水中的時候,他歡呼著跳了起來:「媽媽你快看,我捉到的月亮!」

那一刻我忽然十分欣慰。

他懂或者不懂《猴子撈月》的教育意義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他習得了比這些意義更重要的東西。

日本繪本大師松居直說:繪本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它應該是孩子的快樂源泉。當孩子正沉醉在故事中,在幻想的世界裡天馬行空的自由想像時,大人只管好好講繪本就好了,不要問東問西,不要為了滿足大人的需要去打斷孩子們的想像世界。

那天孩子又嘗試了用其他的容器去捕捉月亮,去海邊裝沙子用的小桶,他喝牛奶的杯子,甚至他吃飯用的小碗。

他用雙手捧著盛滿水的碗,小心翼翼的在院子裡移動,好像生怕嚇走了月亮似的。他不斷的慢慢移動自己的身體和小腦袋,試圖尋找一個更加容易捕捉到月亮的姿勢和角度。找到後,他刻意的壓低嗓音,輕聲的喚我過去看,教我往哪個方向偏一點才能看到月亮。

那天,孩子捕捉到了一碗月亮,而我,放下了自己最初帶孩子讀繪本的功利心。

而後我們一起讀了中國傳統節日系列繪本,《過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他總是搞混每個節日應該吃什麼,元宵節他要吃月餅,端午節問我是不是該吃餃子,多次糾正未果後,我放棄了。他自我總結說:所有節日大家都要「團」到一起吃好吃的東西就對了。

仔細想想,孩子說的沒錯,節日的意義本身不就是大團圓以及分享美食和快樂嗎?

去郊外野餐的時候,我給他讀了《孔融讓梨》,他說他才不在乎梨的大小,甜不甜才最重要,他只想要最甜的那顆。

初夏的晚上,我們坐在院子裡一起讀了《鑿壁偷光》,他說媽媽偷東西是不對的事情,再說牆也不屬於他們自己家,應該跟鄰居說一聲的。

聽起來也好有道理的樣子。

回老家的時候,借著姥姥種的葫蘆,給他講了葫蘆娃的故事,他一溜煙似的跑回車裡拿起他的望遠鏡對我說:看,我的千裡眼。

再轉年,他長大了一歲,我給他買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系列繪本,就放在我們床頭櫃下面,從立春到大寒,每當日曆上面出現一個新的節氣時,我便找出相對應的內容給他讀一讀。

他並不甚明白節氣的意義,只懂得春天天氣會變暖,他可以脫掉羽絨褲了,夏天會下雨,他可以像小豬佩奇那樣在水坑裡跳來跳去。至於秋天留給他的,就是姥姥家的大棗熟了,紅紅的脆脆的,又很甜。

那年立冬,講到動物冬眠的特性時,他把小小的身體縮進被窩裡,連頭也用被子蓋起來,奶聲奶氣的說:「媽媽,你的小寶貝也要開始冬眠嘍」。我關了燈準備帶他睡覺,他又猛的爬起來跳下床。跑到母親住的屋子,問我母親:「姥姥今天立冬了,以後會越來越冷,你要不要羽絨被?」

母親又驚又喜,趕緊把他抱進被窩裡,告訴他晚上暖氣很足,不用蓋羽絨被。他給了母親晚安抱抱後,心滿意足的晃動著小身體回我們的臥室去了。轉身關門時,我看見母親在悄悄的抹眼淚。

我也心滿意足了,徹底不再糾結孩子到底學會了多少知識。

我想繪本閱讀完全可以不用以習得知識和教育為目的,而扉頁上那些大人們總結出來的意義,孩子們既不感興趣,也不能理解,就像當年的我在做語文閱讀理解時,永遠得不出標準答案拿不到滿分一樣。

繪本閱讀應該是文學藝術的薰陶,是滋養孩子心靈的土壤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我們都知道禾苗從來不是一天就長大的,知識的獲取也一樣。不能指望給孩子讀了多少本繪本後,他需要認識多少個漢字,明白多少做人的大道理,這種原本就帶有大人特有的功利心的期待,只會給大人帶來失望。

如果繪本閱讀是恰好降落的春雨,孩子是幼小的禾苗,大人需要做的也就是平常心對待。

雨水的滋養需要一個過程,繪本閱讀對孩子的影響也一樣,它是文學藝術的薰陶,不是幫助孩子快速成才的補習班,而且他也未必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去生長。你可能期望他讀完《孔融讓梨》後一夜長大懂得謙讓他人,但他可能一心只想自己得到那個最大的梨,這又有什麼錯呢?

大人只管好好灌溉,靜待花開。

繪本閱讀應該以孩子喜歡為主

孩子喜歡什麼,我們都不確定,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他總有自己的小偏好,這偏好讓他喜歡的繪本可能與你選擇的大相逕庭。

但興趣才是調動孩子主動性的源動力,你總是要從他們喜歡的入手,才能把他帶上繪本閱讀這條路上。

大人可以做初級篩選,給孩子選擇多樣的繪本故事,而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孩子。

看似無趣的傳統故事繪本其實隱藏了很多大智慧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樣,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繪本發展的確不如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國家。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繪本大師,而每一個繪本大師,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十分鮮明。

比如日本的宮西達也,我一個密集症恐懼症者真的不太喜歡他的繪本,但孩子卻愛不釋手,他愛極了那些畫得豬不像豬,企鵝像烏鴉的畫面以及總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小情節。

而我們的傳統故事,其實也是一個潛在的大師系列繪本。

比如說傳統節日系列繪本故事,我們不能簡單認為它只是在告訴孩子哪天是什麼節日,該吃些什麼東西。其實縱向展開來看,每一個節日都有一些衍生的小故事,或者我們也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在節日裡發生的故事,我們只管講,孩子自有他的體會。

在給孩子講《過年》這個繪本時,我告訴他在媽媽小的時候,姥姥家生活困難,所以沒錢給我買新衣服,過年那天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換上了新衣服在外面玩耍,而只有我穿著姐姐剩下的舊衣服,那時我懊喪極了,偷偷躲到小屋裡面哭了很久。

孩子聽完後,跳下床拿出他的儲錢罐,過來緊緊的抱住我說:「媽媽,別難過了,我有好幾個紅票票,肯定夠給你買新衣服了,明早咱倆就去買。」

你看,我好像開始從付出走向收穫了。

相關焦點

  • 兩個娃爭寵,為啥不建議家長一碗水端平?看似公平養育實則是偷懶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不同於過去的父母,滿口全是「老大就要讓著弟弟妹妹」,現在的爸媽們都很注重「公平養育」,口口聲聲全是要「一碗水端平」,可還是避免不了孩子的爭寵的「世紀大戰」。寶媽奉行「公平養育」,可一碗水端平的結果是,姐姐善妒妹妹軟弱寶媽小彭有兩個女兒,她小時候就因父母偏心受盡了委屈,生了孩子後,她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對兩個女兒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不讓兩個孩子有爭寵的機會
  • 中國式的一碗水端平:平時寵女兒,財產給兒子
    雖然大多數父母在有孩子之前,都會想著自己一定能一碗水端平,甚至把女兒當成自家的小公主。家長們的一碗水真的端不平。怎麼樣對待孩子的方式才算是一碗水端平呢?生活中實在是有太多因素,相互影響,也有太多方面可以比較了。但是綜合身邊很多例子,我們都可以看出來,一碗水看似端平了,但對兒子和女兒是真的不一樣。最典型的就是繼承權方面,大部分家庭表現都會很「傳統」。
  • 村幹部如何在農村一碗水端平,第一點公正辦事,最後一點很重要
    村幹部在村裡的處事水平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受到村民們的關注 ,作風良好的村幹部得到村民們的一致愛戴,而一碗水端不平的村幹部則很容易引發村民們的非議和指責,那麼,作為一名村幹部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呢?首先要辦事公道。
  • "一碗水端平"用英語怎麼說?
    「一碗水端平」,中文俗語,字面意思是「hold a bowl of water level」,意思是處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be fair and just in handling matters),可以翻譯為」
  • 一課譯詞:一碗水端平
    Photo by Alan Cabello from Pexels「一碗水端平」,中文俗語,字面意思是「hold a bowl of water level」,意思是處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be fair and just in handling
  • 高情商父母,千萬別一碗水端平!
    在外人眼裡,當媽的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那在孩子心中,父母是否因為一碗水沒端平而心生怨念呢?家裡只能供養一個大學生,同齡的姐弟究竟選誰上學,誰去打工呢?……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其實「一碗水端平」根本是個偽命題。因為大部分父母無法絕對公平地處理家務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是家庭中顛覆不破的真理,父母總是習慣把精力和財力放在歲數小的、能力差的、經常「捅婁子」的孩子身上。
  • 家長先做好情緒教育,才能「一碗水端平」
    家長做好情緒教育,才能「一碗水端平」常言道優秀的人如出一轍,而一般人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就拿養孩子這件事情來說,一個孩子的家庭有著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但是二胎家庭幾乎有著同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兩個孩子容易水火不容,總有一個孩子會認為家長偏愛,這可讓含辛茹苦的父母傷心了。
  • 關於二胎爭寵,「一碗水端平」的方式真的適用嗎?
    一碗水端平非但沒有解決孩子爭寵的問題,反而還延伸出了許多新的問題。迫於無奈,她最近找到了我。這種一碗水端平,表面是公平,但對姐姐而言,其實是一種剝奪。在父母的觀念裡,一碗水,一半分姐姐,一半分妹妹,很公平;可在大寶的認知裡,這一碗水本來就是我的,被迫分了一半給妹妹,很不公平。在她的認知裡,妹妹是入侵者、是敵人、是跟屁蟲。所以她才會一直排斥妹妹。
  • 孩子爭寵,為什麼我不建議一碗水端平
    一碗水端平非但沒有解決孩子爭寵的問題,反而還延伸出了許多新的問題。迫於無奈,她最近找到了我。1一碗水端平,卻造就了大寶的敵意阿玲家的大寶和二寶是兩姐妹,相差不到兩歲。在父母的觀念裡,一碗水,一半分姐姐,一半分妹妹,很公平;可在大寶的認知裡,這一碗水本來就是我的,被迫分了一半給妹妹,很不公平。在她的認知裡,妹妹是入侵者、是敵人、是跟屁蟲。所以她才會一直排斥妹妹。
  • 孩子爭寵,為什麼我不建議一碗水端平?
    一碗水端平非但沒有解決孩子爭寵的問題,反而還延伸出了許多新的問題。迫於無奈,她最近找到了我。一碗水端平,卻造就了大寶的敵意阿玲家的大寶和二寶是兩姐妹,相差不到兩歲。自從二寶出生以後,阿玲就非常重視公平養育的問題。
  • 海格堡推薦閱讀丨二胎爭寵,媽媽不用一碗水端平
    一碗水端平非但沒有解決孩子爭寵的問題,反而還延伸出了許多新的問題。 迫於無奈,她最近找到了我。 這種一碗水端平,表面是公平,但對姐姐而言,其實是一種剝奪。 在父母的觀念裡,一碗水,一半分姐姐,一半分妹妹,很公平; 可在大寶的認知裡,這一碗水本來就是我的,被迫分了一半給妹妹,很不公平。 在她的認知裡,妹妹是入侵者、是敵人、是跟屁蟲。 所以她才會一直排斥妹妹。
  • 孩子爭寵,為什麼不要一碗水端平?3位二胎媽媽的自述,醍醐灌頂
    選擇「一碗水端平」的我難道錯了嗎?為何結果這般慘痛在孩子爭寵的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會堅持「一碗水端平」的原則,小美就是其中之一。孩子爭寵,為什麼不要一碗水端平?3位二胎媽媽的自述,醍醐灌頂「一碗水端平」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會出問題呢?
  • 二胎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
    「二胎矛盾」在所有二胎家庭中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如何將一碗水端平,就是父母需要花心思去學習的一門課程。一、生二胎之前的準備工作在幾個月前的《奇葩說》裡有這樣一個辯題,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同意。二胎家庭都會面臨父母端水的問題
  • 「顧稚子,勿忽長」:二胎媽媽的三個小妙招教你對孩子一碗水端平
    ,做到一碗水端平?怎麼做到一碗水端平呢?朋友:其實沒有必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因為孩子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你要給他們需要的,而是一樣的。我們家老大喜歡玩槍,老二喜歡玩車,那買玩具的時候就給老大買槍,給老二買車就好了。
  • 小事向著女兒,大事為兒子著想,中國式一碗水端平太現實
    導讀:小事向著女兒,大事為兒子著想,中國式一碗水端平太現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事向著女兒,大事為兒子著想,中國式一碗水端平太現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兩個兒子,我從來沒有一碗水端平過。
    人都說,兩個孩子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千萬不要讓孩子有心理上的落差。但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你問我為什麼?就拿我家來說。第一,哥倆相差八歲。在生老大和老二時,我首先在身體和精力上已經差別很大。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相比。真的感覺自己已經老了。 第二,都是兒子,已沒有了新鮮感。如果老二是女兒的話。換一種養育教育的方式可能還有新鮮感,還能打起精神。又是兒子,唉,隨他去吧。
  • 二胎家庭擔心一碗水端不平?不存在的!
    二胎家庭歡樂多說來話去,倆娃帶給整個家庭的快樂也不能抹殺。姥姥、姥爺重振旗鼓,決心努力帶娃,高喊:「三年後我們又是兩條好漢!」娃爸給自己喝完雞湯,打雞血——兒女雙全,努力賺錢!誒?!怎麼這麼押韻!4.擔心一碗水端不平?二胎家庭永恆的話題來了,面對老大對父母直擊心靈的拷問:爸爸媽媽到底更愛誰?各位父母難免還是一臉黑線,到底怎麼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怎麼才能不偏不倚?有些人會覺得要老二對老大是「不公平」的,剝奪了他原本可以獨享父母的精力和關注的特權。
  • 二胎家庭,父母真的能「一碗水端平」嗎?
    家裡有兩個孩子,儘管家長們心裡想要「一碗水端平」,但現實的走向,往往超出家長們的預想。01 二胎家庭:「一碗水真的能端平嗎」阿玲家的大寶和二寶是兩姐妹,相差不到兩歲。自從二寶出生以後,阿玲就非常重視公平養育的問題。
  • 家有兩寶,一碗水端不平由它去?二十年後父母就得自嘗後果
    文|秘籍君我一朋友曾說過,自己去醫院生孩子的時候還覺得把老大晾一邊了挺心疼,可老二一出生,立刻就把老大忘腦後了。這位朋友兒子六歲女兒三歲,很明顯她對老二偏愛有加,對老大時不時就打罵。很難想像老大曾經獨佔寵愛地過了三年。
  • 孫儷的教育方式很智慧,兩個孩子不必一碗水端平,家長:深有同感
    「我們希望,在肚子裡的時候,他(指大兒子)能夠對她(妹妹)有好感。」「小花,這個名字,是在肚子裡的時候大兒子給妹妹起的。」「所以說,等妹妹出來的時候,他很快就能認可,因為名字是他起的因此還會覺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