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在一家新開的繪本館給娃辦了張年卡,打算帶著娃走上博覽群書之路。歷時三個月,共借閱了50多本兒童繪本,回頭總結的時候猛然發現,居然一本咱中國自己的故事繪本都沒有。去繪本館的公眾號裡查找了書目後發現,這家號稱全市最大的兒童繪本館,收藏在庫的中國繪本數量,居然是個位數,而數量最多的,是來自日本作家的繪本。
沒辦法,繪本雖然起源於西方,但在亞洲地區,日本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繪本大國。就連「繪本」這個詞本身都取自日語中圖畫書的叫法&34;的漢字寫法「絵本」。
既然繪本館裡沒有,那自己買來讀好了。
我開始從自己小時候讀過的小故事下手,試圖尋找一些內容簡單有趣,同時又兼備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買了《司馬光砸缸》,《愚公移山》,《狼來了》等等曾經出現在我小學課本裡的故事繪本,但其中孩子最喜歡的,居然是《猴子撈月》,雖然他的讀後感,跟教育專家想讓我們帶給孩子的啟示完全不同。
《猴子撈月》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跟孩子一起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問孩子有什麼想法,本打算趁機引導他做事要多思考,不要天馬行空,隨心所欲。他卻根本無心管我說些什麼,急匆匆的往院子裡跑。我跟在他身後,問他要做什麼。
「我要去捉一隻月亮」,他看也不看我一眼。
跑到水池旁,拿出一隻塑料盆,打開水龍頭,接了滿滿一大盆水。
他試圖把盆端起來,發現自己力氣不夠。於是倒掉一些,重新嘗試端起來,還是端不動。幾番嘗試後,他乾脆把水全部倒掉,把空盆放到院子中央,然後讓我把水管給他接起來,自己把水管拖到盆旁邊,重新接好一滿盆水。
他幼小的身影圍繞著水盆轉來轉去,看看是不是自己擋住了月亮。直到我喊他停下來,他才肯蹲在水盆旁邊,等待月亮出現。
當盆裡的水逐漸靜止,一輪圓月浮現在水中的時候,他歡呼著跳了起來:「媽媽你快看,我捉到的月亮!」
那一刻我忽然十分欣慰。
他懂或者不懂《猴子撈月》的教育意義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他習得了比這些意義更重要的東西。
日本繪本大師松居直說:繪本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它應該是孩子的快樂源泉。當孩子正沉醉在故事中,在幻想的世界裡天馬行空的自由想像時,大人只管好好講繪本就好了,不要問東問西,不要為了滿足大人的需要去打斷孩子們的想像世界。
那天孩子又嘗試了用其他的容器去捕捉月亮,去海邊裝沙子用的小桶,他喝牛奶的杯子,甚至他吃飯用的小碗。
他用雙手捧著盛滿水的碗,小心翼翼的在院子裡移動,好像生怕嚇走了月亮似的。他不斷的慢慢移動自己的身體和小腦袋,試圖尋找一個更加容易捕捉到月亮的姿勢和角度。找到後,他刻意的壓低嗓音,輕聲的喚我過去看,教我往哪個方向偏一點才能看到月亮。
那天,孩子捕捉到了一碗月亮,而我,放下了自己最初帶孩子讀繪本的功利心。
而後我們一起讀了中國傳統節日系列繪本,《過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他總是搞混每個節日應該吃什麼,元宵節他要吃月餅,端午節問我是不是該吃餃子,多次糾正未果後,我放棄了。他自我總結說:所有節日大家都要「團」到一起吃好吃的東西就對了。
仔細想想,孩子說的沒錯,節日的意義本身不就是大團圓以及分享美食和快樂嗎?
去郊外野餐的時候,我給他讀了《孔融讓梨》,他說他才不在乎梨的大小,甜不甜才最重要,他只想要最甜的那顆。
初夏的晚上,我們坐在院子裡一起讀了《鑿壁偷光》,他說媽媽偷東西是不對的事情,再說牆也不屬於他們自己家,應該跟鄰居說一聲的。
聽起來也好有道理的樣子。
回老家的時候,借著姥姥種的葫蘆,給他講了葫蘆娃的故事,他一溜煙似的跑回車裡拿起他的望遠鏡對我說:看,我的千裡眼。
再轉年,他長大了一歲,我給他買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系列繪本,就放在我們床頭櫃下面,從立春到大寒,每當日曆上面出現一個新的節氣時,我便找出相對應的內容給他讀一讀。
他並不甚明白節氣的意義,只懂得春天天氣會變暖,他可以脫掉羽絨褲了,夏天會下雨,他可以像小豬佩奇那樣在水坑裡跳來跳去。至於秋天留給他的,就是姥姥家的大棗熟了,紅紅的脆脆的,又很甜。
那年立冬,講到動物冬眠的特性時,他把小小的身體縮進被窩裡,連頭也用被子蓋起來,奶聲奶氣的說:「媽媽,你的小寶貝也要開始冬眠嘍」。我關了燈準備帶他睡覺,他又猛的爬起來跳下床。跑到母親住的屋子,問我母親:「姥姥今天立冬了,以後會越來越冷,你要不要羽絨被?」
母親又驚又喜,趕緊把他抱進被窩裡,告訴他晚上暖氣很足,不用蓋羽絨被。他給了母親晚安抱抱後,心滿意足的晃動著小身體回我們的臥室去了。轉身關門時,我看見母親在悄悄的抹眼淚。
我也心滿意足了,徹底不再糾結孩子到底學會了多少知識。
我想繪本閱讀完全可以不用以習得知識和教育為目的,而扉頁上那些大人們總結出來的意義,孩子們既不感興趣,也不能理解,就像當年的我在做語文閱讀理解時,永遠得不出標準答案拿不到滿分一樣。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我們都知道禾苗從來不是一天就長大的,知識的獲取也一樣。不能指望給孩子讀了多少本繪本後,他需要認識多少個漢字,明白多少做人的大道理,這種原本就帶有大人特有的功利心的期待,只會給大人帶來失望。
如果繪本閱讀是恰好降落的春雨,孩子是幼小的禾苗,大人需要做的也就是平常心對待。
雨水的滋養需要一個過程,繪本閱讀對孩子的影響也一樣,它是文學藝術的薰陶,不是幫助孩子快速成才的補習班,而且他也未必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去生長。你可能期望他讀完《孔融讓梨》後一夜長大懂得謙讓他人,但他可能一心只想自己得到那個最大的梨,這又有什麼錯呢?
大人只管好好灌溉,靜待花開。
孩子喜歡什麼,我們都不確定,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他總有自己的小偏好,這偏好讓他喜歡的繪本可能與你選擇的大相逕庭。
但興趣才是調動孩子主動性的源動力,你總是要從他們喜歡的入手,才能把他帶上繪本閱讀這條路上。
大人可以做初級篩選,給孩子選擇多樣的繪本故事,而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孩子。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樣,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繪本發展的確不如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國家。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繪本大師,而每一個繪本大師,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十分鮮明。
比如日本的宮西達也,我一個密集症恐懼症者真的不太喜歡他的繪本,但孩子卻愛不釋手,他愛極了那些畫得豬不像豬,企鵝像烏鴉的畫面以及總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小情節。
而我們的傳統故事,其實也是一個潛在的大師系列繪本。
比如說傳統節日系列繪本故事,我們不能簡單認為它只是在告訴孩子哪天是什麼節日,該吃些什麼東西。其實縱向展開來看,每一個節日都有一些衍生的小故事,或者我們也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在節日裡發生的故事,我們只管講,孩子自有他的體會。
在給孩子講《過年》這個繪本時,我告訴他在媽媽小的時候,姥姥家生活困難,所以沒錢給我買新衣服,過年那天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換上了新衣服在外面玩耍,而只有我穿著姐姐剩下的舊衣服,那時我懊喪極了,偷偷躲到小屋裡面哭了很久。
孩子聽完後,跳下床拿出他的儲錢罐,過來緊緊的抱住我說:「媽媽,別難過了,我有好幾個紅票票,肯定夠給你買新衣服了,明早咱倆就去買。」
你看,我好像開始從付出走向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