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覃惠芬,1971年9月生人,共產黨員,黔江農場公司職工,公司「最美奮鬥者」 ,曾榮獲「廣西建墾60周年功勳獎」「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範」「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現在,我們一家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近日,在「最美奮鬥者」宣講活動中,年近50歲的覃惠芬如是說。20多年來,覃惠芬與命運抗爭,與生活抗爭,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也為家庭創造了幸福的生活,展現了新時代女性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桃李年華變工人
覃惠芬家裡有兄弟姐妹四人,她排行老二。「那時日子過得清苦,但很溫馨。」覃惠芬說,母親雖體弱多病,但父親勤勞顧家,父母恩愛有加。「母親長年生病無法自理,父親一直細心照顧。勞作之餘,父親還常帶著母親在院子裡曬太陽,幫她梳辮子。」覃惠芬回憶,這樣溫暖的日子,在1993年戛然而止。
這一年,覃惠芬久病的母親突然離逝,父親深受打擊,病倒了,從此一蹶不振。最小的弟弟也受到影響,精神失常。長姐遠嫁了,兩個弟弟都年幼,20歲出頭的覃惠芬覺得天塌了。
家庭處在風雨飄搖中,為了生計,當年,高中畢業的覃惠芬到黔江農場公司四分場承包甘蔗地,成為一名正式工人。
來不及感慨命運的悲慘,堅強的覃惠芬選擇直面生活的磨難。「家裡需要我,我不能倒下!我要靠雙手,讓破碎的家重拾幸福。」覃惠芬立誓要成為家裡的頂梁柱。
把劣地變「聚寶盆」
一個女人,一名普通的工人,要照顧年老的父親、生病的弟弟,還要把家撐起來,談何容易。覃惠芬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把承包地侍弄好,種好甘蔗。
覃惠芬承包的第一塊地,是一塊地勢低洼、易被水泡的劣地,「之前老工人承包這塊地時,甘蔗畝產也就3.5噸左右,連年低於農場單產。」覃惠芬說,家裡多年缺乏勞動力,日子就很艱難,好不容易承租土地,卻還是塊劣地,這讓她很沮喪。
「轉念一想,不行啊,我是家裡的頂梁柱,不能氣餒,父親和兩個弟弟還指望我呢,我要把劣地變成希望之地,變成『聚寶盆』。」覃惠芬暗下決心。
為了把甘蔗地管理好,覃會芬虛心向各位老工人請教,從土地管理到種植管理,「每個細節我都問得仔仔細細。」
要提高甘蔗產量,改良土壤是第一步。
覃惠芬對承包地塊進行平整,把濾泥、蔗渣、煤灰放到地裡,在地頭做好排水溝。如此一番管護後,板結的地塊變得鬆軟肥沃,雨季也不再發生內澇了。「第一年,我的甘蔗畝產達到4噸多。」覃惠芬自豪地說,那是她參加工作以來第一個「開門紅」,也讓她堅定了種蔗的信心。
從「菜鳥」變種植能手
古人云,滴水能穿石。覃惠芬說,幹一行愛一行。
在管好土地之後,覃惠芬一天到晚琢磨著怎麼提高甘蔗單單產量,「科學種植是關鍵。」覃惠芬認準這一點。
說幹就幹。覃惠芬把承租的31畝土地作為實驗地,率先在分場嘗試「五大三早」技術,即大馬力、大行距、大投入、大莖作種、大灌溉,早種早管早施肥。
「這是農場倡導我們做的,我相信技術員的指導。」覃惠芬說,比如農場倡導甘蔗種植行距1.2米以上時,很多工人都覺得浪費土地,她不這麼認為,她嚴格按照技術員的指導種植,一點都沒有「偷工減料」。
因為實行早種早管,覃惠芬的甘蔗生產期通常比別人多一個月,受冬旱影響較少。寬行,使用大馬力拖拉機深耕種植,她的甘蔗不容易倒伏,更加粗壯。
除了落實「五大三早」技術措施外,覃惠芬把甘蔗當成孩子一樣管護。
「種新植蔗用蔗煤灰作基肥,在砍收時即蓋地膜,在清明前後認真檢查苗情,及時補苗、補肥,做好穿心蟲、黑穗病的防治,八九月剝蔗葉。」除了落實「五大三早」技術措施外,覃惠芬把甘蔗當成孩子一樣管護。31畝甘蔗,她全是用手工剝葉。她說,剝下的蔗葉覆蓋蔗行,可保水增肥,還可增加甘蔗的光合作用,提高甘蔗糖分。
經過辛勤耕耘,覃惠芬承包地甘蔗產量逐年提高,近年來畝產甘蔗高達10噸,比農場平均單產高約3噸,比武宣縣平均單產高約5噸,她成了名副其實的種植能手。
苦盡甘來收穫幸福
從如花女子到知天命的年紀,回首20多年的努力和奮鬥,覃惠芬說:「值得。」
早上,當別人還在熟睡的時候,覃惠芬已下地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晚上,當別人已準備晚飯的時候,她還在甘蔗地裡做工。
「她很勤快,每天都在地裡管甘蔗。」分場職工說。這些年,她披星戴月勞作,生活也厚待她。她結婚了,有了家庭,孩子長大考上大學了。在她幫助下,大弟成家立業,如今也是農場公司的一名種植能手。小弟在農場公司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生活有了保障。現在,一家人都過上了她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只要肯奮鬥,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風雨過後一定見彩虹。」覃惠芬鏗鏘有力的宣講,贏得現場陣陣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