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晚7點武漢工程大學高校財政與資源課題組在劉麗芳老師的帶領下召開線上論文交流會。魯婷、劉欣怡、韓思慧、班鑫、陳陽春、劉麗芳老師七人依次分享了這一周的學習研究成果,柳笑笑進行會議記錄。這次分享會的關鍵詞是:研究生擴招、cipp、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中生代教師的研究活力、東北地區教育公平等,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班鑫同學分享了5篇關於高校經費的相關論文,主要介紹邊恕學者的論文《東北地區教育公平度分析與政策選擇——基於財政投入視角》作者基於財政教育經費投入的視角,使用2007-2017年省級面板數據,對東北地區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水平與教育公平程度的動態關係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提高財政教育預算經費佔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可以降低教育基尼係數,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但是,東北地區的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卻與教育公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向關係,而且現階段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在提升受教育年限方面效果不明顯。對此,作者在東北振興背景下提出了夯實教育公平發展的財政實力、完善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優化財政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全面強化績效管理、優化教育固定資產投資等政策建議。
劉老師針對班鑫同學分享的論文進行點評:
1、沒有結合擴招背景,可以選取1998年擴招以前的數據;2、職業教育與市場結合更為緊密,政府負擔的比例較低3、經費増加的可能比較小,主要在於經費支出結構的優化,推動教育發展4、基於公平理念,增加東北地區教育經費投入;5、關於地方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需要更多論述,要加大雙一流投入,但這其中也有精英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分歧。
韓思慧主要分享了鮑威學者的論文《擴招後中國高等院校的貸款融資行為與財務運作特徵》作者首先梳理了擴招後我國高等教育財政體制的發展趨勢,發現了四大特徵:在高等教育資金的籌措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虛像;在高等教育資金配置上,投入往重點建設高校傾斜;在高等教育經費的差距上有擴大增漲的趨勢;高校的債務危機開始凸現。第二,為了了解高等院校融資的規模和原因,融資行為與財務運作之間的關係,研究利用高等院校財務信息調查和訪談調查的資料進行探討。關於擴招後高校舉債融資選擇的成因,作者從政府、銀行、高校三個視角進行了探討,高校融資的選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擴招後在政府財政支持減少與學生規模擴大導致的經費需求雙重壓力下,在政府的高等教育與金融結合的改革導向和政策引導下,高校舉債融資是金融機構與高等院校的共同利益契合的體現。第三,作者根據數據分析了高校負債的現狀,發現近年高校貸款的規模呈增長趨勢,且不同層次高校貸款規模具有差異性。第四,作者根據高校財務運作的特徵分別進行論述,作者將用在校生規模和生均收入兩個指標對高等院校進行交互分類成四個象限「高收入大規模」、「高收入小規模」、「低收入大規模」和「低收入小規模」;將大學財務運作的考察維度分為「經費來源的多樣性」、「經費的穩定性」、「經費的充裕性」和「經費使用的效率性」,來發現不同類型高校的財務運作情況。第五,為了了解高校貸款規模與財務運作特徵之間的關係,作者將院校貸款規模影響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負債規模不僅受高校類型、社會聲望和規模的影響,也和高校財務健全狀況之間有密切聯繫。最後作者對未來我國高校財務運作管理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如明確政府與高校責任,政府增加財政投入;縮小各類高校間差距的資源在分配功能;強化社會問責機制;積極開拓資金籌措渠道的同時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等。
劉老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例分析這篇文章中的高校貸款融資行為,從四個維度(穩定、多樣、充裕、效率)發現我校的教學經費和科研經費的不足的。
鄢芷樺同學主要分享伍宸學者論文《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的風險及規避策略》。在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和「雙一流」建設進程中,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進力度。但在複雜的國際教育貿易市場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進既有利好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較大的風險。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歐美逆全球化的雙重影響,我國教育對外開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不確定性。一是歐美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加強了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政策的對抗性;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國際間人員交往受到阻礙。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應有效應對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過程中的潛在風險,以確保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有序與安全發展。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進面臨著國際貿易的一般性風險和教育性風險。一般性風險包括國家性風險、市場性風險和欺詐性風險三種,其中國家性風險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影響最大。教育性風險表徵在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使用與終止的各個環節。因此,我們需要在綜合分析其風險表徵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構建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風險規避機制:(1)政府層面:1.政府應積極參與構建相對成熟的國際教育貿易市場。2.政府需制定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宏觀戰略地圖。3.政府可建立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失敗典型案例資料庫。(2)高校層面:1.高校應客觀分析自身的辦學需求並務實地制訂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計劃。2.高校需深入理解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內涵並強化其增值性能力培養。3.高校要健全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退出機制以降低退出風險。
劉欣怡同學主要分享鮑威學者論文《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與科研產出的關係》。隨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高校新聘教師數量縮小,教師規模增長放緩,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老化趨勢逐漸突顯。在此背景下,作者認為探討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對高校科研產出的影響,推導科研產出最優時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清晰顯示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現狀與最優結構之間的差距,成為提升高校科研質量的緊迫研究議題。作者使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其間研究型大學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與科研產出之間的關係發現:當青年教師、中生代教師、資深教師的佔比分別為51.2%、43%、5.8%時,高校科研產出達到理論最優。但是目前來看青年教師實際佔比明顯低於理論最優值,資深教師佔比則高於理論最 優值。同時發現不同類別研究型大學教師隊伍實際年齡結構與理論最優值之間的差距不同。具體而言,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問題尤為突出的是學術聲望高、科研實力強的C9聯盟高校。對此研究型大學應加強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優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應促進青年教師、中生代教師與資深教師的交流與協作;應構建包容開放的組織文化。
劉老師首先對CIPP進行了解讀和簡單分析。其次劉老師站在高校教師的角度剖析院校或院系層面的經費支出如何促進中生代老師的研究活力?並提出幾點方案:1、在校級層面設立研究資助,鼓勵老師們聚焦核心議題開展團隊研究;2、引進青年人才:沒有歸屬感;3、增加研究生研究的資助支出,形成師生合作研究團隊;4、全國性學術會議組織帶動中生代老師的積極參與。;
陳陽春同學簡要介紹最新的研究生擴招的兩篇論文,讓我們認識到研究生規模的超常發展和資源的不均衡。隨後,她主要分享了關於CIPP模型的相關論文,《基於CIPP模型的高校資助育人成效評價體系研究》。通過構建科學的資助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可對資助育人工作進行及時指導,有利於進一步解決高校資助育人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整體上促進受資助學生全面發展,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使資助工作真正地發揮育人作用。
在文獻閱讀中陳陽春同學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1、通過對於CIPP相關論文的閱讀,目前很清楚的了解這個評價模型,有四個階段,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不止注重結果,更注重整個過程的評價,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融為一體,更加能得到評價的結果。
Cipp 這種方法已經確定,目前就是要找一個關注的點去切入,可以基於這種模型趙某一個點的體系構建,相對來說較簡單(參考碩士論文1),更深層次,更具體的是做問卷調查,運用賦值法,(參考碩士論文2)。
2、目前對於碩士論文我想了以下3個切入點:
由於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已經有相關論文寫出,目前我想了以下3個題目: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基於CIPP評價模型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基於CIPP評價模型
(3)地方院校轉型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基於CIPP評價模型
劉老師向大家展示了國外學者使用CIPP模型分析農業諮詢項目評價的案例,其次針對研究生擴招進行了進一步介紹,包括:內部結構;學科結構、院校結構;生態承載力。可以從下面幾個指標進行1、經費增加幅度;2、勞動力市場容量:在智能設備對常規性腦力勞動替代背景下,文科研究生工作機會;3、導師項目和課題的匹配;4、出版資源5、農業、工程類研究生的實驗設備和條件。對於最熟悉的教育類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可以試著用cipp進行分析,結合量化和訪談研究。
魯婷同學主要分享論文《大城市為什麼會出現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問題》。文章分析了協調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發展、實現教育人口與資源間的「空間匹配」是提升大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的關鍵。當前,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流動人口規模也越來越大,教育人口近郊化程度也日益明顯,市轄區開始面臨教育資源承載力的挑戰。本文將綜合利用國家城市流動人口與隨遷子女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城市轄區教育資源承載力面臨的挑戰:超大特大城市的流動人口規模更為突出、受流動人口規模因素影響,超大城市、Ⅰ型大城市隨遷子女教育需求相對更多、城市規模越大,教育人口近郊化程度越明顯,市轄區面臨教育資源承載力挑戰更大。大城市內部制度性因素無法形成有效激勵,從而導致教育資源供需關係不匹配,使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擴容面臨條件約束。屬地化管理藩籬使城市原有教育資源配置模式面臨挑戰。對此,應加強教育資源供給側結構改革,依據「管理幅度」調整大城市人口淨流入區域教育管理機制,加大省級統籌與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財政激勵與專項補貼機制,並支持並規範民辦學校發展,為隨遷子女提供多元化教育選擇,使之成為促進大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我們認為,這項研究是基於教育與人口流動和遷移背景,未來我們可以對人口老齡化衝擊進行前瞻性研究;2、城市化社會背景;3、不同城市的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壓力不同,在學位開放程度低的大規模城市北上廣深早期壓力不大,但武漢屬於規模中等但開放程度高的城市,壓力比較大。5、教育經濟學年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和廣州;滿足義務教育適齡子女需要的生均經費標準(4萬左右)和政府投入;6、高水平大學教育資源介入中小學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一一以武漢市為例;7、公共財政投入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的關係這七個角度分析義務教育面對的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