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時代教育資源承載力和「中生代」教師研究活力

2021-02-19 千湖學堂


2021年1月21日晚7點武漢工程大學高校財政與資源課題組在劉麗芳老師的帶領下召開線上論文交流會。魯婷、劉欣怡、韓思慧、班鑫、陳陽春、劉麗芳老師七人依次分享了這一周的學習研究成果,柳笑笑進行會議記錄。這次分享會的關鍵詞是:研究生擴招、cipp、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中生代教師的研究活力、東北地區教育公平等,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班鑫同學分享了5篇關於高校經費的相關論文,主要介紹邊恕學者的論文《東北地區教育公平度分析與政策選擇——基於財政投入視角》作者基於財政教育經費投入的視角,使用2007-2017年省級面板數據,對東北地區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水平與教育公平程度的動態關係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提高財政教育預算經費佔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可以降低教育基尼係數,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但是,東北地區的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卻與教育公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向關係,而且現階段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在提升受教育年限方面效果不明顯。對此,作者在東北振興背景下提出了夯實教育公平發展的財政實力、完善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優化財政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全面強化績效管理、優化教育固定資產投資等政策建議。

劉老師針對班鑫同學分享的論文進行點評:

1、沒有結合擴招背景,可以選取1998年擴招以前的數據;2、職業教育與市場結合更為緊密,政府負擔的比例較低3、經費増加的可能比較小,主要在於經費支出結構的優化,推動教育發展4、基於公平理念,增加東北地區教育經費投入;5、關於地方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需要更多論述,要加大雙一流投入,但這其中也有精英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分歧。

 

韓思慧主要分享了鮑威學者的論文《擴招後中國高等院校的貸款融資行為與財務運作特徵》作者首先梳理了擴招後我國高等教育財政體制的發展趨勢,發現了四大特徵:在高等教育資金的籌措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虛像;在高等教育資金配置上,投入往重點建設高校傾斜;在高等教育經費的差距上有擴大增漲的趨勢;高校的債務危機開始凸現。第二,為了了解高等院校融資的規模和原因,融資行為與財務運作之間的關係,研究利用高等院校財務信息調查和訪談調查的資料進行探討。關於擴招後高校舉債融資選擇的成因,作者從政府、銀行、高校三個視角進行了探討,高校融資的選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擴招後在政府財政支持減少與學生規模擴大導致的經費需求雙重壓力下,在政府的高等教育與金融結合的改革導向和政策引導下,高校舉債融資是金融機構與高等院校的共同利益契合的體現。第三,作者根據數據分析了高校負債的現狀,發現近年高校貸款的規模呈增長趨勢,且不同層次高校貸款規模具有差異性。第四,作者根據高校財務運作的特徵分別進行論述,作者將用在校生規模和生均收入兩個指標對高等院校進行交互分類成四個象限「高收入大規模」、「高收入小規模」、「低收入大規模」和「低收入小規模」;將大學財務運作的考察維度分為「經費來源的多樣性」、「經費的穩定性」、「經費的充裕性」和「經費使用的效率性」,來發現不同類型高校的財務運作情況。第五,為了了解高校貸款規模與財務運作特徵之間的關係,作者將院校貸款規模影響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負債規模不僅受高校類型、社會聲望和規模的影響,也和高校財務健全狀況之間有密切聯繫。最後作者對未來我國高校財務運作管理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如明確政府與高校責任,政府增加財政投入;縮小各類高校間差距的資源在分配功能;強化社會問責機制;積極開拓資金籌措渠道的同時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等。

劉老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例分析這篇文章中的高校貸款融資行為,從四個維度(穩定、多樣、充裕、效率)發現我校的教學經費和科研經費的不足的。

 

鄢芷樺同學主要分享伍宸學者論文《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的風險及規避策略》。在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和「雙一流」建設進程中,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進力度。但在複雜的國際教育貿易市場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進既有利好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較大的風險。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歐美逆全球化的雙重影響,我國教育對外開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不確定性。一是歐美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加強了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政策的對抗性;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國際間人員交往受到阻礙。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應有效應對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過程中的潛在風險,以確保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有序與安全發展。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引進面臨著國際貿易的一般性風險和教育性風險。一般性風險包括國家性風險、市場性風險和欺詐性風險三種,其中國家性風險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影響最大。教育性風險表徵在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使用與終止的各個環節。因此,我們需要在綜合分析其風險表徵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構建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風險規避機制:(1)政府層面:1.政府應積極參與構建相對成熟的國際教育貿易市場。2.政府需制定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宏觀戰略地圖。3.政府可建立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失敗典型案例資料庫。(2)高校層面:1.高校應客觀分析自身的辦學需求並務實地制訂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計劃。2.高校需深入理解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內涵並強化其增值性能力培養。3.高校要健全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退出機制以降低退出風險。

 

劉欣怡同學主要分享鮑威學者論文《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與科研產出的關係》。隨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高校新聘教師數量縮小,教師規模增長放緩,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老化趨勢逐漸突顯。在此背景下,作者認為探討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對高校科研產出的影響,推導科研產出最優時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清晰顯示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現狀與最優結構之間的差距,成為提升高校科研質量的緊迫研究議題。作者使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其間研究型大學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與科研產出之間的關係發現:當青年教師、中生代教師、資深教師的佔比分別為51.2%、43%、5.8%時,高校科研產出達到理論最優。但是目前來看青年教師實際佔比明顯低於理論最優值,資深教師佔比則高於理論最 優值。同時發現不同類別研究型大學教師隊伍實際年齡結構與理論最優值之間的差距不同。具體而言,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問題尤為突出的是學術聲望高、科研實力強的C9聯盟高校。對此研究型大學應加強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優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應促進青年教師、中生代教師與資深教師的交流與協作;應構建包容開放的組織文化。

劉老師首先對CIPP進行了解讀和簡單分析。其次劉老師站在高校教師的角度剖析院校或院系層面的經費支出如何促進中生代老師的研究活力?並提出幾點方案:1、在校級層面設立研究資助,鼓勵老師們聚焦核心議題開展團隊研究;2、引進青年人才:沒有歸屬感;3、增加研究生研究的資助支出,形成師生合作研究團隊;4、全國性學術會議組織帶動中生代老師的積極參與。;

 

陳陽春同學簡要介紹最新的研究生擴招的兩篇論文,讓我們認識到研究生規模的超常發展和資源的不均衡。隨後,她主要分享了關於CIPP模型的相關論文,《基於CIPP模型的高校資助育人成效評價體系研究》。通過構建科學的資助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可對資助育人工作進行及時指導,有利於進一步解決高校資助育人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整體上促進受資助學生全面發展,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使資助工作真正地發揮育人作用。

在文獻閱讀中陳陽春同學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1、通過對於CIPP相關論文的閱讀,目前很清楚的了解這個評價模型,有四個階段,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不止注重結果,更注重整個過程的評價,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融為一體,更加能得到評價的結果。

Cipp 這種方法已經確定,目前就是要找一個關注的點去切入,可以基於這種模型趙某一個點的體系構建,相對來說較簡單(參考碩士論文1),更深層次,更具體的是做問卷調查,運用賦值法,(參考碩士論文2)。

2、目前對於碩士論文我想了以下3個切入點:

由於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已經有相關論文寫出,目前我想了以下3個題目: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基於CIPP評價模型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基於CIPP評價模型

(3)地方院校轉型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基於CIPP評價模型

劉老師向大家展示了國外學者使用CIPP模型分析農業諮詢項目評價的案例,其次針對研究生擴招進行了進一步介紹,包括:內部結構;學科結構、院校結構;生態承載力。可以從下面幾個指標進行1、經費增加幅度;2、勞動力市場容量:在智能設備對常規性腦力勞動替代背景下,文科研究生工作機會;3、導師項目和課題的匹配;4、出版資源5、農業、工程類研究生的實驗設備和條件。對於最熟悉的教育類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可以試著用cipp進行分析,結合量化和訪談研究。

魯婷同學主要分享論文《大城市為什麼會出現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問題》。文章分析了協調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發展、實現教育人口與資源間的「空間匹配」是提升大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的關鍵。當前,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流動人口規模也越來越大,教育人口近郊化程度也日益明顯,市轄區開始面臨教育資源承載力的挑戰。本文將綜合利用國家城市流動人口與隨遷子女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城市轄區教育資源承載力面臨的挑戰:超大特大城市的流動人口規模更為突出、受流動人口規模因素影響,超大城市、Ⅰ型大城市隨遷子女教育需求相對更多、城市規模越大,教育人口近郊化程度越明顯,市轄區面臨教育資源承載力挑戰更大。大城市內部制度性因素無法形成有效激勵,從而導致教育資源供需關係不匹配,使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擴容面臨條件約束。屬地化管理藩籬使城市原有教育資源配置模式面臨挑戰。對此,應加強教育資源供給側結構改革,依據「管理幅度」調整大城市人口淨流入區域教育管理機制,加大省級統籌與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財政激勵與專項補貼機制,並支持並規範民辦學校發展,為隨遷子女提供多元化教育選擇,使之成為促進大城市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我們認為,這項研究是基於教育與人口流動和遷移背景,未來我們可以對人口老齡化衝擊進行前瞻性研究;2、城市化社會背景;3、不同城市的義務教育資源承載壓力不同,在學位開放程度低的大規模城市北上廣深早期壓力不大,但武漢屬於規模中等但開放程度高的城市,壓力比較大。5、教育經濟學年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和廣州;滿足義務教育適齡子女需要的生均經費標準(4萬左右)和政府投入;6、高水平大學教育資源介入中小學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一一以武漢市為例;7、公共財政投入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的關係這七個角度分析義務教育面對的相關問題。

相關焦點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普及化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鮮明特徵和科學定位,新時代背景下,用一種多維透視、動態生成的眼光釐清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成為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
  • 83所高校專家共議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
    10月31日至11月1日,第十八屆全國大學教育思想研討會在南通大學召開。本屆研討會以「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為主題,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等83所高校的230餘位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大學教育思想,探究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
    「高校聚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承擔60%以上的國家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承建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有力推動了創新型國家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高校在醫療救助、疫苗研發、檢測產品和療效藥物篩選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陳寶生在不久前撰文指出。
  • 外院快訊 | 龔獻靜教授談英語教育普及化時代英語專業學科何為
    11月14日上午,外國語學院教授龔獻靜受邀為2018、2019級學生開展了「英語教育普及化時代英語專業/學科何為」主題講座。龔教授首先從「英語專業、英語學科」的含義及表現談起,通過引用郭英劍教授對英語專業的詮釋,強調英語專業是一門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專業,其跨學科的特點十分明顯,鼓勵同學們要有一種渴望去學習,要做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因為英語專業不僅是學習語言、文學與區域、國家的狀況,凡是與英語語言有關的,凡是用英語表述的,都是我們可以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 2012.04: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等)
    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綜合承載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要素對全國14個大城市進行綜合承載力評價,並以廣州為例判斷大城市人口承載現狀,進而提出了增強大城市承載力的途徑和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階段,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實力的增強,城市病也如影隨形;特別是大城市、超大城市這些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區域,資源緊張、環境汙染、交通擁堵、住房擁擠、公共產品及服務短缺等社會問題,已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大城市的綜合承載力現狀及增強大城市承載力的途徑,值得關注和研究
  • 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質量是每所高校的立校之本
    因此,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之後,我國應該著重解決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也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應從過去追求規模的數量時代,走進重視質量和內涵建設的質量時代。影響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是,我國社會存在的「學歷情結」問題。在學歷社會環境中,我國不少高校一方面只回報給受教育者一張文憑,另一方面則不安於定位,盲目追求提高學校的辦學層次。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從內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質量治理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主旨;從外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打造鮮明類型特色、貢獻中國職教方案為目標。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應當依據普及化時代的需求以及中國國情,遵循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的深刻內涵,探尋內外部視野兼顧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
  • 普及化高等教育應該是一流多元
    當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達到了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在2019年達到50%,也將步入普及化階段。18歲至22歲的年輕人中有一半的人進入高校學習,這是歷史性的跨越,不僅有助於開發人力資源,使我國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更有助於充分開發人的潛能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 探究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中國社會科學網
    會上,來自全國83所高校的230餘位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齊聚一堂,圍繞「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的主題,共話大學教育思想,探究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與會學者表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51.6%,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入普及化階段。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
    教育信息化2.0時代,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一方面,需考慮的是產業升級對於教師知能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需思考教育信息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目前,關於國內外關於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存在職業院校教師研究缺乏、教師專業發展實踐以關注全體層面教師專業發展為主,缺乏對區域層面及教師個體層面專業發展的研究。
  •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構建適應普及化階段發展的多樣高等教育體系
    多樣化是普及化階段國際高教發展的一般規律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邁入普及化階段,由此也帶來一個時代課題:我們該如何應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趙繼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其實並不存在嚴格的分界線,普及化階段同樣存在著「精英化」「大眾化」階段的各種特徵,這本身就是多樣化的一種形式。
  •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構建適應普及化階段發展的多樣高等教育體系
    會上,東北大學校長趙繼以《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構建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為題作主題報告。 多樣化是普及化階段國際高教發展的一般規律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邁入普及化階段,由此也帶來一個時代課題:我們該如何應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 阿卡索代言佟大為,開啟英語教育普及化時代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利好刺激、資本推波助瀾、龐大用戶需求的不斷釋放的背景下,我國的在線教育市場跨入了「大爆發時代」。如今,在線教育賽道早已是擁擠不堪,不少培訓機構都希望藉助明星效應,儘快突出重圍,佔據市場。
  • 知識點|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本知識點總結出自高中地理2019中圖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遷移與合理容量第三節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指在一定時期內,特定區域在資源環境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規模下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
  • 我國已從高等教育大眾化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
    越來越多的家庭實現大學生「零的突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高校聚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承擔60%以上的國家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承建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有力推動了創新型國家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高校在醫療救助、疫苗研發、檢測產品和療效藥物篩選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陳寶生在不久前撰文指出。
  • 科學網—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發展觀
    萬人,毛入學率為51.6%。 按照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階段學說,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於15%屬於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大於15%且小於50%為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大於50%為普及化階段。 從數據角度來看,我國已經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伴隨著普及化階段的到來,入學與選拔、課程與教學以及內部治理體系等方面都將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又會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哪些新挑戰、新期待?
  • 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 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夯實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高校如何革新育人觀念,提升育人質量?日前,在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一場精彩的圓桌論壇回答了這個問題。「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創新力度。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的新階段,我們既要提升辦學規模和辦學成效,更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說。
  • 推動在線英語教育普及化 阿卡索為孩子提供高質英語課程
    近年來,在網際網路的推動與加持下,各行各業都在不斷被顛覆,教育領域亦是如此。在線教育發展迅速,除了為學習者提供更為便利的學習條件外,它在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方面功不可沒。深耕在線英語教育九年多的阿卡索,在促進教育公平上一直不遺餘力。
  • 【觀點】鍾秉林: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學科發展的綜合化趨勢,需要高校探索資源整合,加強跨學科研究和跨專業 (類) 人才培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衝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組織形態、教學與學習方式、教學管理機制以及教室布局,對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第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國際化成為大勢所趨,高等教育面臨世界秩序重組的挑戰。
  • 後普及教育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空間
    內容提要: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進入國際通行的普及化階段。這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將改變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國人口文化素質和人力資源進入高層次開發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