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很多媽媽在帶娃的過程中都會抱怨孩子睡覺的各種問題:
睡覺前有很多的「小脾氣」;
晚上頻繁醒來;
睡覺就得抱著、搖著、哄著;
……
孩子睡不好,媽媽也跟著一直熬,別提有多辛苦了。媽媽們的這種不容易,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但這也未必全是孩子的問題,很可能是媽媽陷入了一些哄睡的誤區,看看你中招沒有。
1.認為孩子不睡就是沒吃飽
很多家長都會把孩子不睡覺和沒吃飽聯繫在一起,覺得給孩子餵著奶睡才更踏實。其實孩子不睡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每次都是餓了。如果媽媽習慣給孩子餵著奶睡覺的話,就容易讓孩子形成奶睡,睡覺完全依賴吃奶。這樣孩子可能以後只要醒來就要吃奶,最後辛苦的還是媽媽。
2.抱著孩子睡
孩子自己躺著是很難入睡的,但是大人抱著、搖著的話,分分鐘就會入睡。於是多數家長為了孩子能趕緊睡著,就會抱著孩子睡。這樣的方式確實效果不錯,不過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落地醒」。而是在睡著時突然醒來,也一定要抱著才能再次入睡。
3.孩子玩累了就會睡
大人普遍有這樣的一種認知,就是覺得孩子玩累了就會睡覺。所以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早點睡覺,就先讓孩子瘋狂地玩耍。對於嬰幼兒來講,越困敏感度就越高,這個時候哭鬧的話,是不容易哄好的。而當孩子處於過度興奮,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舉動時,其實基本上是已經過於疲勞了。孩子會累到極致然後睡著,這其實是很不健康的一種入睡方式。
4.白天不讓孩子睡
都說「白天不睡,晚上睡得就早」,摸索出這一「規律」的家長們,就會想讓孩子在白天多玩會兒,最好不要睡覺。這樣到了晚上六七點可能就睡著了。但是如果孩子整個白天都不睡覺的話,就會變得很暴躁、易怒愛哭。另外,白天活動量太大的話,也會對孩子形成過度刺激,晚上可能會做噩夢,影響睡眠質量。
如何輕鬆哄睡?
其實哄睡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如果能避開以上這些誤區,掌握這些技巧的話,哄睡其實也會變成很輕鬆的一件事。
1.留意孩子犯困的信號
我們大人在瞌睡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打哈欠或者是揉眼睛,其實孩子有睡意的時候也會發出這些信號。媽媽可以連續觀察1-2周,了解孩子的生理作息。然後制定適宜的睡眠時間,在孩子感到有困意的時候,培養孩子自主入睡的習慣。
2.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在孩子睡覺前,家長要注意室內的光線不要太亮。白天可以拉上窗簾,晚上關掉室內的燈。在昏暗的光線下,孩子更容易入睡。
同時家長也要注意,室內的溫度不宜太高或太低,保持在26攝氏度左右為宜。給孩子也不要穿太多的衣服,不然孩子出汗太多也會影響睡眠。
另外,孩子睡覺前儘量保持室內環境要安靜。減少聲音對孩子的刺激,也有助於孩子更快入睡。
3.制定睡前儀式
在孩子睡覺前的一小時左右,家長就可以進行一連串的ending儀式,像洗澡、喝牛奶、刷牙、講故事等等。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知道:做完這件事情我就該睡覺了。
4.適當的安撫
我們不建議家長抱著哄睡,但是適當的安撫還是可以有的。在孩子睡覺前,或者是睡覺中途醒來的時候,媽媽可以輕拍孩子,輕聲哼唱音樂或者是耳邊輕語,這都會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中而進入睡眠。
淘媽說:哄孩子睡覺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旦方式不對,就可能讓媽媽遭更多的罪。所以媽媽們還是要學會正確的哄睡方法,這樣孩子省心,媽媽也會輕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