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在這部電影上——《誤殺》。這部片子講述了由失手打傷引發誤殺的一系列事件,為了保護家人,男主人公以自己獨特的思維,在時間與空間交錯的縫隙中,與具有多年破案經驗的警察展開周旋,又漸漸由兩家的仇恨發酵成社會問題。
男主人公李維傑是一個十足的電影迷,在他看來,看完上千部電影就不會覺得哪些事物是離奇的了,這就有了電影開頭他給小店老闆介紹電影《活埋》中的情節,與本片後來素察被悶死在棺材裡的劇情相呼應,更是埋下了後來李維傑帶著一家人巧妙脫罪的伏筆。他與妻子阿玉來到這個異國他鄉17個年頭了,靠做些收入無法穩定的零碎的網絡工程為生,這樣的經濟條件下,一家人的生活環境並不如意。還好他們一家人相互信任相互保護,有親情支撐的日子也不算太差,即使沒有經濟條件的支持李維傑也願意讓女兒去參加費用高昂的夏令營,大女兒面對素察的視頻威脅還是選擇將事發經過告訴母親,甚至後來面對警察的一次次盤問全家人能夠互相信任、齊心協力逃脫困境。
這部戲可以說是沒有一點多餘的地方,無論是情節還是角色,都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女兒,一個在劇中沒有過多戲份的角色,使劇情發生了兩次重要的轉折,第一次是讓全家人暴露,讓整部劇節奏達到高潮,第二次轉折是讓父親自首,使結局符合國內電影的大眾主流,同時,對於信佛的主人公來說自首也是他自我救贖的最好的方式。羊在這部劇中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第一次出現是李維傑先前在找僧人布施的時候,它代表的是善;第二次是在李維傑湖邊拋車時,它見證了掩飾罪行的過程;第三次是在大女兒的課堂上,提到羊是群體動物,視力差,影射其看不到事物的真相;第四次是在李維傑和桑坤發生爭執時,羊被桑坤殺了,後來在開棺時它的屍體又出現在其中,大雨衝刷掉了棺材裡的原本的血跡,它成為了「替罪羊」;最後一次是李維傑自首前在寺廟中出現的羊,它代表著李維傑的自我救贖。
最後以主人公自我救贖完美結局,是對人性的考驗,也是對社會的交代。令人緊張刺激的快節奏劇情,演員們水準之上的精湛演繹,構造了整部影片絕妙的反殺劇情,高度濃縮了社會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