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小主人翁」排外心理堪憂
消除城中村消防隱患,為廣州交通「治堵」,解決外來工問題,小學畢業生用「抓鬮」來決定就讀學校,如何解決走鬼問題……這些「大市長」為之操心的話題,也頻頻出現在第六屆羊城「小市長」的競選徵文中。
800多份徵文作品各有各的精彩,不少建議讓人忍俊不禁,又發人深省。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兒童活動中心了解到,第六屆羊城「小市長」報名已經結束,目前已經進入初選環節。而在交上來的800多份徵文作品中,中學生的徵文水平普遍不如小學生。
火:近兩千人參選
本屆羊城「小市長」總共吸引了近2000名中小學生參加,其中有800多人參加了徵文評選。徵文命題有兩個,一個是「知榮與明恥之星」,一個是「閱讀與實踐之星」,參選者可以任選一題寫成徵文參加評選。除了往屆徵文也比較關注的交通、治安、環境等問題外,外來工問題和城市文明問題成為本屆徵文關注較多的問題。
奇:中學生不如小學生?
在初評現場記者翻閱徵文發現,中學生參選的徵文水平普遍較小學生低。小學生的徵文通常嚴格按照徵文要求,「有調查、有數據、有實例、有論證」,不少小學生在自己的徵文中還配上了調查表格、實例圖片等,儼然是一篇「小論文」。與此同時,不少徵文還提出了很新穎的觀點,如為實現教育公平,小學畢業生用「抓鬮」來決定就讀學校;把走鬼安置在水上旅遊觀光市場來解決走鬼問題等。
相比之下,中學生的徵文作品則普遍顯得比較「單薄」,大部分都是「八股文」,空話多而調查、論證少,更鮮有針對問題的建議。
憂:應試教育讓思維僵化
曾擔任幾屆羊城「小市長」徵文評委的廣州大學教師、長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和研究的班會文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在往屆徵文評選中也存在。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中學生學業比較緊張,無法花太多時間在徵文上,造成作品比較粗糙;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孩子們從小學一旦升入初中,在應試教育壓力下,思維逐漸僵化。「有人說中國最能跟國際接軌的是幼兒園,看了這些徵文,我覺得恐怕真是這樣,為什麼孩子們到了中學反而變得呆了呢?」他對於中學生徵文中表現出來的「八股」文風表示擔憂。
思考:應教育孩子更包容
「外來人口問題這種課題其實已經超出了孩子們自己所能夠思考的範圍。與其說孩子們的觀點是他們自己的想法,還不如說是他們的家長和成人社會的某種意識的折射。」廣州粵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所長陳冀京表示。
「讓孩子從小埋下某些歧視的偏見是很危險的,對於城市的進步是很大的傷害。」陳冀京認為,隨著廣州的定位走向國際化,作為廣州的「小主人翁」,對外來工群體的接納應該是廣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家長不應該給孩子灌輸「外來工威脅論」,而是應該從小引導孩子以包容的心態接納外來工群體。
亮點徵文:
「抓鬮」升學遏制「擇校風」?
徵文題目:《抓鬮升學好處多——遏制「擇校風」調查報告》
越秀區東風西路小學六(3)班的劉洋則在列舉了「擇校風」盛行的壞處的同時,觀點鮮明地指出,「抓鬮升學好處多」!
他認為,應該引進英國今年推出的新措施,那就是用「抓鬮」的方式為小學畢業生安排就讀中學,來保證不同家庭條件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好的學校。
路牌翻譯不一搞昏老外
徵文題目:《規範路牌翻譯 迎接亞運召開》
「地方路牌英文翻譯各施其法,自己不明白,把老外也給搞昏了頭。」越秀區登峰路小學六(一)班的王叢叢關注到廣州路牌的翻譯問題。她對東風路和環市路總共45個路牌翻譯逐個進行了調查統計,並列出了調查表格。她調查發現,這兩個路段的路牌翻譯非常不統一,有的是上方中文下方英文,有的是上方中文下方拼音,而有的卻是上方中文,下方拼音、英文交雜。
徵文還列舉了不少廣州市路牌翻譯不規範的例子,每一個例子旁邊都配上了實例圖片。如:環市東路一路牌把「建設大馬路」標註拼音為「JIAN SHE DA MA LU」,但同一塊路牌上「區莊立交」則標註英文「OU ZHUANG INTER CHANGE」等等。王叢叢建議統一翻譯譯法,並按路的大小來統一路牌的規格。
爭議徵文:
亞運期間限制外來工進出
專家:對外來工群體的接納應成為廣州孩子的必修課
觀點一:定期遣返部分外來人口
越秀區某小學五年級的小劉為外來人口過多,使廣州市人口即將突破1500萬人的「警戒線」而擔憂。在他看來,要控制外來人口數量,定期遣返一部分閒雜外來人口,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他的《城市治安決定生活的質量——關於外來人口的管理》徵文中,他提出要設立「廣州市外來人口管理委員會」,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外來人口調查與調整」,並選出5%~15%的外來人口遣返名單,給被列入遣返名單的外來人口每人發放80元~200元的「輔助金」用於回家。不過,小劉也提出,政府每5個月應該舉行一次「外來人口招聘會」,外地人如果找到工作,就可以避免被遣返。
觀點二:特定時間限制外來人口出入
天河區某小學一名小學生小林在自己題為《控制外來人口數量 寬鬆和諧迎亞運》的徵文中建議,「對外來人口進行『封閉式管理』,好比英國封建時期進入莊園主要靠吊橋,於早上6時放下,晚上則將吊橋收起,實行封閉。我們廣州也可以在特殊時期進行時間段『封閉』」。
小林認為,外來人口總體素質較差,難免不自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若被五湖四海朋友看到了勢必對廣州留下極壞印象。所以,小林得出結論,「在特定的時間如亞運會期間及前後兩個月採取限制出入或限時出入本市中心是最佳方式。」(記者雷燕 通訊員陳小雄)
延伸閱讀:深圳取消養老保險戶籍限制 外來工可在深圳養老
西安一公廁限制外來人 百戶居民帶著戶口簿方便
廣州建委稱不會抬高門檻限制外來人員進入(圖)
「上海地鐵悲情一幕」引「滬人排外」之爭(圖)
正方反方 家長的長期灌輸。現在社會有許多家長就是看不起外地打工的,對與這些打工的子弟更是覺得低人一等,不如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家長的影響孩子就會慢慢長生這樣的心裡。 學校缺乏教導。學校也是對本地學生和外地打工學生不一樣的態度,外地學生在學校上學還要交一些多餘的費用,老師也有歧視的感覺,總是說是借讀生,學生這樣的影響肯定有排外心裡。(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