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能使牙齒重新由內向外生長的藥物,這可能降低了人們對於填料的需求。
這種藥物之前被用於阿爾茨海默症的臨床試驗中,現在卻被證實能夠提高牙齒的自然自愈能力。該藥物能激活牙髓中心區的幹細胞,從而促使損毀的區域重新生長出牙齒的主要構成部分——硬牙質。
「我們的方法非常簡單易行,因此,在牙科臨床上,這是一種有效治療齲齒的自然療法,不僅能保護牙髓,還能恢復牙質。」 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論文第一作者保羅· 夏普說。
「除此之外,使用這種在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領域已經通過臨床實驗的藥物確實有治療牙病的效果,而且這種藥物也將很快作為治療牙病的藥物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當一顆牙齒由於創傷或者齲齒失去功能後,位於牙齒中心的質地柔軟的牙髓就會暴露出來,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
為了阻止這一問題的發生,我們的身體創造出了一層薄薄的牙質——這是一種囊括了一顆牙齒的大部分的堅硬的鈣化組織——有助於阻擋外部材料進入牙齒的內部。
但是這個過程並不能阻止嚴重的齲齒對牙髓的暴露,這也是為什麼牙醫會抽空牙齒的腔體,然後用人工填料將腔體包裹起來的原因。在過去的治療中,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卻並不理想。
「牙齒並不僅僅是一塊礦物質,它有屬於自己的生理機能。我們現在所做的是用一種惰性的接合劑代替一種活體組織。」夏普告訴《衛報》記者漢娜·德溫說。
「填料效果不錯,但是如果牙齒能自我修復當然是最好的,畢竟那是恢復牙齒所有的生命力啊。」
夏普和他的團隊發現他們可以採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Tideglusib來刺激牙齒內部幹細胞的生長,從而真正創造出比通常情況更多的牙本質,在不需要添加外來異物的情況下重新發育出整個牙齒結構。
這也就是說,我們不再需要填料了。
為了進一步探索,研究人員在小鼠的壞牙上使用了Tideglusib,觀察藥物是如何激活幹細胞的。
首先,研究人員將可生物降解的膠原蛋白海綿浸泡在Tideglusib微粒中,然後將海綿放入小鼠的齒腔內部。這樣,一切都封閉在內部了。
幾周以後,研究團隊發現膠原蛋白海綿已經降解了,而牙齒也已經發育出了足夠填充縫隙的牙質。
這個過程本身與正常的腔體填充非常類似,但醫生鼓勵牙質的自然生長,而不是往牙齒內部放置人工填料。因為自然生長的牙質才能使牙齒長期保持健康。
「牙醫學不僅僅是填充和鑽洞,更是讓牙健康,」 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口腔生物學家本·斯切文(Ben Scheven)告訴《衛報》記者說。但他卻未參與此次研究。
「這項治療手段非常方便且便宜,我能想像這種治療用在臨床上的情形。」
鑑於這項技術目前只在小鼠身上進行過測試,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確認這種藥物是否能在人體中發揮同樣的作用,因此,我們目前還不能預測結果。
研究團隊的下一步計劃是在大鼠身上做研究,如果藥物在大鼠身上產生的結果也是積極的,那麼,針對人類的臨床實驗很快就會展開。
好消息是,在這一實驗中使用過的Tideglusib和膠原蛋白海綿都已經通過了針對其他治療的臨床實驗。如果技術手段促使人體臨床實驗獲得成功,那麼,臨床應用的速度就會加快。
這並不是科學家在提高填料應用的方面的唯一努力——2015年,來自英國的另外一個研究團隊宣布,他們正在研發一種「牙髓蓋」,這種小蓋子能夠插入牙齒內部刺激幹細胞,並激發出相同地牙質生長。
此外,澳大利亞科學家在2015年也做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在牙齒空洞形成之前,可以用高濃度氟化物塗料扭轉牙齒的腐爛。這樣就能減少最初的治療量。
在我們的地方牙醫能夠把這些方法應用起來之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研究人員正致力於讓未來的口腔保健不再那麼可怕,這對上百萬個害怕鑽洞的人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