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協會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嬰兒純母乳餵養的佔比不到一半,「產假短或工作忙」是造成母乳餵養偏低的首要因素。
這份《2018年母乳代用品宣傳和銷售行為調查報告》源於中消協於2018年11至12月組織開展的針對母乳代用品宣傳和銷售行為的監督調查活動。調查集中在26至45歲之間的女性消費者,寶寶月齡集中在0至12個月,共取得有效樣本6102個。
調查結果顯示,與十年前相比,純母乳餵養比例有所下降。2018年,49.05%嬰兒母親會選擇母乳餵養,2007年這一比例為52.4%。
此外,相比於2007年度有關調查指標,2018年度調查數據表明,嬰兒母親對於母乳及母乳餵養優勢認同度有所降低,其中認為「營養好」的觀點下降約15個百分點。中消協表示,調查結果值得引起關注,因為母乳及母乳餵養優點眾多這一點已被相關科學研究成果證實。
對於母乳餵養偏低的原因,《2018年母乳代用品宣傳和銷售行為調查報告》顯示,「產假短或工作忙」是造成母乳餵養偏低的主要原因(56.6%),其次則是「母乳不足」(49.83%)。報告表示,女性工作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母乳餵養時間不充分成為廣大嬰兒母親的擔憂。
此外,報告顯示,相比於十年前,認為配方奶粉「方便簡單、營養豐富」的母親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還有大量女性更為關注自身體型而選用母乳代用品,這兩部分女性受促銷行為影響的可能性較大。
對此結論,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5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也顯示,我國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率整體偏低,母乳代用品促銷等因素容易對母乳餵養的選擇產生不利影響。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基於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對全國1萬多名1歲以下兒童母親進行問卷調查發布的報告顯示,6個月內嬰兒純母乳餵養率僅為29.2%,大城市這一數據高於農村地區和中小城市。調查還顯示,新生兒在出生後1小時內開始吸吮母親乳房的比例為11.3%,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母乳代用品指以嬰兒為對象的嬰兒配方食品,以及在市場上以嬰兒為對象銷售的適宜於部分或全部替代母乳的其他乳及乳製品、食品和飲料,包括瓶飼輔助食品、奶瓶和奶嘴。育嬰專家指出,新生兒一旦接觸和使用母乳代用品,特別是嬰兒奶粉、奶嘴後,拒絕母乳餵養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不利於推廣母乳餵養。
中消協表示,從調查反映的情況來看,我國在規範母乳代用品銷售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嬰兒母親母乳餵養意識良好,但同時我國嬰兒純母乳餵養率仍然保持較低水平,全社會保護、支持和促進母乳餵養氛圍還有待進一步激發。
對此,中消協建議應進一步優化產休假制度。目前我國職業女性所能安排的母乳餵養時間一般不會超過4個月,與相關國際組織推薦的6個月純母乳餵養標準存在差距。中消協呼籲進一步優化產休假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可以探索實行彈性工作制,加強對母乳餵養的制度支持和職工情感關懷,為保護、支持和促進母乳餵養提供更多現實支持。
值得提及的是,國家衛健委曾於2018年5月發布《健康兒童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及到2020年,覆蓋城鄉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具體包括0至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達到50%以上。同月發布的《母嬰安全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完善自助服務設備,提供便民服務設施,在兒科和兒童保健門診設立母乳餵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