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中國教育太偏重訓導 讓學生「不管閒事」應注重培養興趣

2020-12-12 丁川是個老師

中國學生很少關注與自己研究領域無關的知識

作為最長者,楊振寧首先回憶起2004年他在清華大學教授大一物理的日子。

在那段時間,楊振寧接觸了不少國內大學生。對比他在美國的學生,他發現,中國的大學生學得比較深入,也更為成熟。相比之下,美國至少有1/3的大一學生還處在一個不開竅的狀態。他把這些歸結於中國教育成功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這種「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學生吸收新的方法和知識。

楊振寧說起自己在美國的一段經歷。美國一所研究型大學每周都要舉辦一場講座,邀請學者就某一領域最新的題目進行講解,這樣的講座並未贏得中國留學生的青睞,「原因是聽不懂,不涉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自己沒關係。」這讓楊振寧有些失望,因為有一些學科其他方向的前沿講座他也聽不懂,但一次沒聽懂沒關係,楊振寧有個事後琢磨的習慣,過一段時間,再聽其他人講同一個題目,他便發現自己多懂了一些。

他給這種方法起名叫滲透性學習法。在楊振寧看來,這正是中國大學生急需借鑑的一種方法。

不過,這種滲透性學習法似乎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思路相悖。楊振寧說,中國教育講究的是專心把個人的研究方向搞清楚,不相關的東西就不管。「教育太過於偏重訓導,導致學生太注重專一,不管閒事」,因此很難吸收新的知識和方法。

「這容易讓人走到太窄的方向。」楊振寧告誡現場學生,「窄」的眼界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最為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不時到圖書館瀏覽,多讀書,讀好書。

沒有興趣的專業會越走越窄

當下的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學生也相應有了新的困擾:可選的多了,研究哪個才好?

楊振寧十分看重這一問題。他說,研究生在剛入學的時候看不出太大的區別,經過幾年以後再看,如若成績上十分懸殊,「那一定是因為有的學生選擇了一個正確的專業,有的則沒有,而不是勤奮或聰明與否。」

「正確的專業就是在讀研究生階段,以及此後的10年、15年社會上都將同步發展的某一領域。」楊振寧說,如果走到一個強弩之末的領域,就會越走越窄,進入一個沒有意義的研究怪圈。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來判斷哪個專業是有前途的。楊振寧建議:大學生在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不妨先找一位對相關領域有足夠經驗的前輩聊聊,聽取他們的一些勸告,再自行判斷。

在現場,楊振寧還教了學生一招。他告訴同學,如果在年輕的時候,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特別有興趣,一定要去培養這個興趣,以及相應能力的再發展。「因為,這很可能成為你將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楊振寧向同學們講了一位物理學者出書的故事。一次,這位學者告訴楊振寧,在他20歲出頭讀物理專業的時候,就想要寫愛因斯坦的傳記,並時刻注意有關愛因斯坦的素材。到了上世紀70年代,這位學者放下物理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些材料的整理中,完成了他一生中極為重要的代表作《愛因斯坦傳》,而他就是物理學家和物理史學家亞伯拉罕·派斯。

滲透」型學法 學習應生動有趣

楊振寧曾經說過:一位好的科學家一定是有很好的數學基礎,但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數學好無趣。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他就感到很驚訝。怎麼還有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學習數學?

如何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都知道數學和物理不是分開的。如果我們想贏得物理獎,我們需要有一個高水平的數學技能楊振寧有很深的數學知識。

他表示: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任何課程都需要良好的興趣基礎。

第二:學習需要同時掌握好方法。僅僅表現出對學習的興趣是不夠的,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說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方法,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劉薰宇。民國時期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他一生出版了許多經典的數學著作,特別是影響了幾代人的數學科普書籍。

所以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一本好書或一個好故事足以改變他的態度。(下圖為劉薰宇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對於中國國內的數學科普讀物來說,劉大師的作品堪稱最佳。它們延續了近百年,對中國啟蒙數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啟蒙數學的最大貢獻。

劉薰宇出生於19世紀末。他年輕時在中學和師範學校教書。後來,他去法國學習。回國後,他在暨南大學、大夏大學和同濟大學任教。'七七'事變後,劉薰宇等教師移居西南,到西南聯大任教。解放後,新中國任命劉薰宇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劉薰宇畢生致力於使數學變得有趣,從而提高數學的吸引力,最終達到提高國民素質的目的。劉薰宇的數學有三卷。今天,推薦給大家。

劉薰宇先生寫的有關數學的書。他對數學有獨到的見解,能把數學問題與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聯繫起來,幫助人們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他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寫成文章,發表了報刊,後來就總結成這套《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推薦《給孩子的數學三書》這個書適合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能夠自我學習,提高數學成績。

所以,大家可以給自己的孩子看看激勵了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劉薰宇先生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最主要的是現在大家都不能出門的情況下,給孩子好好補補數學,讓孩子愛上數學,考出好成績。點擊下面商品卡參團:

原本非常抽象且枯燥的數學內容,劉薰宇老師全部用通俗易懂、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學生一看就懂,學習過程很輕鬆。

這本書比前兩本更加經典,全都是劉薰宇總結出來的經典題集,包括學生們經常搞不懂的函數、微分、積分之類,主要講這些題集的概念和運算的基本原理。

好書不會變老,一代一代的人總會不斷地去閱讀。劉薰宇的科普著作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人們,雖然距今已有七八十年之久,但也很值得當代人去閱讀,尤其作為當今中學生的課外讀物頗有價值。能夠讓人感知數學知識可以是有趣的,也應該是有趣的,學習數學知識並不是苦差事。

這裡特別要敬告家長們,就算有了《數學三書》,孩子玩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時間也需要嚴格控制,因為書再有趣,也不如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大。

這個寒假,不妨將孩子的手機換成這套《數學三書》,未來的某一天,孩子終會認識到這套書的強大。

文章為丁川是個老師整理首發,抄襲必究,已籤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相關焦點

  • 楊振寧批評中國教育太注重訓導 學生不管閒事
  • 楊振寧:中國大學未達一流 年輕人欠時代意識
    一個接受中國傳統教育,卻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個在海外從事科研工作30年,卻回到祖國投入教育事業的老人;一個經歷時代變革,跨越制度、文化差異的大學者……楊振寧,這位87歲的物理學大師,昨日在東莞理工學院,神採奕奕地站在大家面前。  在他眼中,應該如何培養年輕人?怎樣評價中國的教育制度?對當前的教育制度有什麼建議?
  • 體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力
    體育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然而,在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中,較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較少關注通過學校體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如何讓體育教學不只停留在作用於學生身體的「生物功效」上,而將其視為普遍意義上的教育,努力弘揚體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充分發揮體育在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中的特殊功效,真正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 楊振寧出席清華物理系慶典:「培養一流科學家為何不太成功」
    7月14日,清華大學舉行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學堂班10年慶典活動暨拔尖人才培養論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出席慶典並拋出了中國「培養一流科學家為何不太成功」的問題,希望引發更多人的思考。「第一,是否有這樣的現象?為何存在這樣的現象;第二,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第三,這個問題是否重要?
  • 美國教育就是「快樂教育」 楊振寧: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教育好
    美國教育就是「快樂教育」 楊振寧: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教育好所謂美國教育,就是基於「快樂教育」的理念而制定的一整套教育體系。美國教育的突出特點集中表現在:1、積極鼓勵學生尋找並堅持自我感受,強調個人興趣的發現和發展;2、想方設法地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突出學習動力的延展性;3、努力培養學生的「抗壓」能力,養成堅持不懈的學習與鑽研精神
  • 楊振寧:中國和美國教育體制各有各的好
    楊振寧在南科大作題為《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的演講。93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回答問題時娓娓道來—————— 這是昨日在南方科技大學做講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給人留下的印象。他認為,中國和美國教育體制各有各的好,中國年輕人應給他一些美國啟發式教育,而美國小孩可讓他適當地多做習題。昨日下午,楊振寧在妻子翁帆的陪同下步入會場,會場立刻響起熱烈掌聲。
  • 楊振寧:中美教育優劣比較
    在選擇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時,要選擇一項前景廣闊的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9月13日在瀋陽師範大學這樣告誡擠得水洩不通的師生們。    他說,他的幸運在於自己到美國念書時是世界新的物理學(粒子物理)開始發展的時期,能夠置身於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是人生最幸運的事情。對於科學研究者,如果選擇一個強弩之末的學科領域一頭鑽下去,要有前途是非常困難的。
  • 科學家楊振寧與企業家馬雲,觀點達成共識:只為中國培養人才
    天賦和興趣哪個對孩子學好數學更重要?科學家楊振寧和企業家馬雲給出了同樣令人驚訝的答案。這給了作為家長的我們很大的信心:孩子學好數學,提高成績並不是難事。愛能保持對婚姻的熱情,興趣可以保持對學習的熱情。所以,如果對學習感興趣並對學習負責,誰會更進一步?喜歡一個人就是狂野,而愛一個人就是克制。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
  • 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
    學生成績的優劣及人的成就大小,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來決定。非智力因素決定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學習興趣、情緒情感、意志力等,它對智力因素有巨大的制約作用和提供動力的作用,因此,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推廣全面育人教育的今天,在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時,老師和家長也要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
  • 物理學家楊振寧:中國和美國教育體制各有各的好
    楊振寧在南科大作題為《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的演講。  南都訊 記者莊樹雄 93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回答問題時娓娓道來——— 這是昨日在南方科技大學做講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給人留下的印象。他認為,中國和美國教育體制各有各的好,中國年輕人應給他一些美國啟發式教育,而美國小孩可讓他適當地多做習題。  昨日下午,楊振寧在妻子翁帆的陪同下步入會場,會場立刻響起熱烈掌聲。
  • 興趣培養——困擾中國基礎英語教育的「頑疾」
    同時,這句話也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檢驗,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認識到了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專注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但現在這樣的先進理念還很難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普及。目前,素質教育改革雖然正在不斷走向深入,但應試教育的流毒還在,很多教師還很難適應這種轉換。所以,興趣培養仍然是當前很重要的教育話題。
  • 楊振寧談教育:灌輸式未必不好 啟發式未必全好
    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9月16日在北京「外交學院論壇」上指出,中國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並非一無是處,美國的啟發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兩種教育方法應該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點,才有利於年輕人的成長。他是在作題為《歸根的反思》演講後回答現場聽眾提問時說這番話的。
  • 【教育雜談】引入數學文化,培養學生數學興趣
    (2008)一、引入數學文化的價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國數學課程改革都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作為重要任務。然而在我國,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之數學學科的邏輯性和嚴謹性都很突出,趣味性較之於人文學科相對較少,導致許多學生對數學學科缺乏興趣,數學學習的效果不太理想。
  • 注重培養青少年對數學的熱愛和興趣(創新談)
    要想成為真正的數學大國、數學強國,實現數學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長遠來看,還需要在後備人才的培養上下狠功夫、花大力氣近日,為切實加強我國數學科學研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發布《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現代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夠得到軟實力提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國策。為把教育事業搞上去,教育部門不斷進行教改,促進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應試教育逐漸過渡到素質教育,兩種教育模式,各顯優勢,成了教育戰線上的雙刃劍。無論重視應試教育,還是偏重於素質教育,現代教育的根本點歸根結底應該是能力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力,提升學生的軟實力。應試教育也好,素質教育也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之人。
  • 新聞學教育應注重博雅通識
    量的過度擴展的直接後果,就是(尤其一些剛開設新聞專業的院校)偏重從職業教育的角度看待新聞教育,由「專精」的思路出發去設計新聞學科的教學,重技術訓練,輕品性培養,重傳播實務,輕人文積累,使得新聞學科領域內的新聞職業崇拜和新聞技巧(技術)崇拜的心態較盛。不可否認,實用和功利的新聞教育觀是當下講求「效益回報」的社會心理的折射,也符合家長和學生對於高校新聞學科的期待。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若費曼出生在中國,可能會變成瘋子
    費曼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也認識了楊振寧,兩人有很多共同的話題,由於兩人成長經歷不同,但都拿到了諾貝爾獎,楊振寧這才認為,費曼若是出生在中國,可能會得神經病。
  • 孩子學習英語要注重興趣培養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習慣培養>正文孩子學習英語要注重興趣培養 2012-11-02 11:48 來源:中國江蘇網
  • 專家探討設計教育:應注重培養創新型思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設計是產業和產品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發達國家都普遍把設計作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同濟大學認為中國的設計教育、研究與實踐應該與中國的問題、中國的挑戰、中國的機遇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 勞動教育應夯實「三個注重」
    教育局作為行政管理部門,主要職能是統籌協調,做好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教研室是業務指導部門,主要應發揮技術支持和教研引領作用;中小學應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標準開齊開足課程,配備專門師資;職業學校則應充分挖掘本校優勢資源,開發更多精品課程。我認為,職業學校是聯合開展勞動教育的「重頭戲」,應發揮主體作用,可在課程上多發力,努力夯實「三個注重」。注重挖掘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