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很少關注與自己研究領域無關的知識
作為最長者,楊振寧首先回憶起2004年他在清華大學教授大一物理的日子。
在那段時間,楊振寧接觸了不少國內大學生。對比他在美國的學生,他發現,中國的大學生學得比較深入,也更為成熟。相比之下,美國至少有1/3的大一學生還處在一個不開竅的狀態。他把這些歸結於中國教育成功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這種「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學生吸收新的方法和知識。
楊振寧說起自己在美國的一段經歷。美國一所研究型大學每周都要舉辦一場講座,邀請學者就某一領域最新的題目進行講解,這樣的講座並未贏得中國留學生的青睞,「原因是聽不懂,不涉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自己沒關係。」這讓楊振寧有些失望,因為有一些學科其他方向的前沿講座他也聽不懂,但一次沒聽懂沒關係,楊振寧有個事後琢磨的習慣,過一段時間,再聽其他人講同一個題目,他便發現自己多懂了一些。
他給這種方法起名叫滲透性學習法。在楊振寧看來,這正是中國大學生急需借鑑的一種方法。
不過,這種滲透性學習法似乎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思路相悖。楊振寧說,中國教育講究的是專心把個人的研究方向搞清楚,不相關的東西就不管。「教育太過於偏重訓導,導致學生太注重專一,不管閒事」,因此很難吸收新的知識和方法。
「這容易讓人走到太窄的方向。」楊振寧告誡現場學生,「窄」的眼界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最為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不時到圖書館瀏覽,多讀書,讀好書。
沒有興趣的專業會越走越窄
當下的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學生也相應有了新的困擾:可選的多了,研究哪個才好?
楊振寧十分看重這一問題。他說,研究生在剛入學的時候看不出太大的區別,經過幾年以後再看,如若成績上十分懸殊,「那一定是因為有的學生選擇了一個正確的專業,有的則沒有,而不是勤奮或聰明與否。」
「正確的專業就是在讀研究生階段,以及此後的10年、15年社會上都將同步發展的某一領域。」楊振寧說,如果走到一個強弩之末的領域,就會越走越窄,進入一個沒有意義的研究怪圈。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來判斷哪個專業是有前途的。楊振寧建議:大學生在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不妨先找一位對相關領域有足夠經驗的前輩聊聊,聽取他們的一些勸告,再自行判斷。
在現場,楊振寧還教了學生一招。他告訴同學,如果在年輕的時候,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特別有興趣,一定要去培養這個興趣,以及相應能力的再發展。「因為,這很可能成為你將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楊振寧向同學們講了一位物理學者出書的故事。一次,這位學者告訴楊振寧,在他20歲出頭讀物理專業的時候,就想要寫愛因斯坦的傳記,並時刻注意有關愛因斯坦的素材。到了上世紀70年代,這位學者放下物理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些材料的整理中,完成了他一生中極為重要的代表作《愛因斯坦傳》,而他就是物理學家和物理史學家亞伯拉罕·派斯。
滲透」型學法 學習應生動有趣
楊振寧曾經說過:一位好的科學家一定是有很好的數學基礎,但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數學好無趣。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他就感到很驚訝。怎麼還有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學習數學?
如何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都知道數學和物理不是分開的。如果我們想贏得物理獎,我們需要有一個高水平的數學技能楊振寧有很深的數學知識。
他表示: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任何課程都需要良好的興趣基礎。
第二:學習需要同時掌握好方法。僅僅表現出對學習的興趣是不夠的,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說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方法,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劉薰宇。民國時期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他一生出版了許多經典的數學著作,特別是影響了幾代人的數學科普書籍。
所以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一本好書或一個好故事足以改變他的態度。(下圖為劉薰宇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對於中國國內的數學科普讀物來說,劉大師的作品堪稱最佳。它們延續了近百年,對中國啟蒙數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啟蒙數學的最大貢獻。
劉薰宇出生於19世紀末。他年輕時在中學和師範學校教書。後來,他去法國學習。回國後,他在暨南大學、大夏大學和同濟大學任教。'七七'事變後,劉薰宇等教師移居西南,到西南聯大任教。解放後,新中國任命劉薰宇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劉薰宇畢生致力於使數學變得有趣,從而提高數學的吸引力,最終達到提高國民素質的目的。劉薰宇的數學有三卷。今天,推薦給大家。
劉薰宇先生寫的有關數學的書。他對數學有獨到的見解,能把數學問題與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聯繫起來,幫助人們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他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寫成文章,發表了報刊,後來就總結成這套《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推薦《給孩子的數學三書》這個書適合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能夠自我學習,提高數學成績。
所以,大家可以給自己的孩子看看激勵了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劉薰宇先生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最主要的是現在大家都不能出門的情況下,給孩子好好補補數學,讓孩子愛上數學,考出好成績。點擊下面商品卡參團:
原本非常抽象且枯燥的數學內容,劉薰宇老師全部用通俗易懂、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學生一看就懂,學習過程很輕鬆。
這本書比前兩本更加經典,全都是劉薰宇總結出來的經典題集,包括學生們經常搞不懂的函數、微分、積分之類,主要講這些題集的概念和運算的基本原理。
好書不會變老,一代一代的人總會不斷地去閱讀。劉薰宇的科普著作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人們,雖然距今已有七八十年之久,但也很值得當代人去閱讀,尤其作為當今中學生的課外讀物頗有價值。能夠讓人感知數學知識可以是有趣的,也應該是有趣的,學習數學知識並不是苦差事。
這裡特別要敬告家長們,就算有了《數學三書》,孩子玩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時間也需要嚴格控制,因為書再有趣,也不如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大。
這個寒假,不妨將孩子的手機換成這套《數學三書》,未來的某一天,孩子終會認識到這套書的強大。
文章為丁川是個老師整理首發,抄襲必究,已籤維權騎士,全網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