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博物館的展品中,有一顆水靈靈、還沾著泥土的大蘿蔔,當然不是凡品,而是象牙雕的清代文物,而更讓人讚嘆的是蘿蔔上還雕著一隻栩栩如生的蟈蟈,做工之精細足以亂真,極富田野情趣。看官們有的覺得「鬼斧神工」,有的卻覺得「暴殄天物」,為何古人會用珍稀的材質來雕刻這小小昆蟲呢?
清代 | 象牙蘿蔔
其實昆蟲一直是中國玉石雕刻的重要題材之一,但它們並不比體型龐大的動物或滿身羽毛的飛鳥更好雕刻,因為體型更小、活動更靈巧、細微之處特別多,所以也更難抓取昆蟲的形態和行動特點,不僅考驗工,也考驗料,試想用玉石雕出昆蟲的觸鬚、小細腿得是多麼艱難和脆弱。成語中有一個常用來自謙的詞叫「雕蟲小技」,但其實能雕出細節分明的小小昆蟲,哪裡還能說是「小技」?
當代玉雕作品 | 馮鈐《墨玉大帥鳴歌鎮紙》
當代玉雕作品 | 範棟強《青玉蝴蝶粉盒四件套》
昆蟲既不如大型動物健美,也不如飛鳥遊魚可愛,那為什麼還會被選中雕琢在美玉奇石上呢?首先昆蟲也並非全然醜陋,比如五顏六色的蝴蝶;其次藝術化的處理和設計,也使得昆蟲沒有那麼「面目可憎」,比如漢代的「漢八刀」玉蟬,純以斧劈刀切一樣的線條勾勒出了一個蟬形,而捨去諸多細節,既得蟬的神韻,又有人工的藝術美,也就能為更多人接受和欣賞。
當代玉雕作品 | 如玉人生《和田玉青玉玉蟬》
當代玉雕作品 | 如玉人生《和田玉黃玉一鳴驚人吊墜》
而且昆蟲雕不雕、怎麼雕、雕多大,有時候還要看昆蟲在一整件作品裡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最常見的就是玉雕白菜上的昆蟲,很明顯白菜是主體,昆蟲是點綴。因為有時候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了昆蟲做點綴的白菜,從整個觀感上來講,給人的感受要更豐富,你看著那奮力在菜葉上吸吮汁液的昆蟲,莫名的就會感覺到眼前這顆白菜不僅「真」,而且「新鮮」,這就是動靜結合帶來的視覺效果。
還有就是有些昆蟲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意義,比如中國特有的蟬文化、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傳說、甲蟲寓意著「富甲天下」等等;再一個就是源於民間娛樂活動,鬥蛐蛐、養蟈蟈、抓螞蚱、粘知了、撲蝴蝶,這些與昆蟲有關的趣味活動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70後、80後,甚至少數90後依然有過這些樂趣。
當代玉雕作品 | 楊光《碧玉禪語杯》
當代玉雕作品 | 胡錫濤《和田玉籽料官上加官掛件》
「忽覺吾身似蟲小,相嬉忘了在人間」,有時我們眼中看的不是玉雕的昆蟲,而是昆蟲身處的曠野。我們以小見大,透過美玉奇石、蟲聲鳥鳴,通過想像去感受生命與自然,或是賞玩其中的野趣,或是追憶遠去的年華,或是為玉雕師的工藝所折服,小小昆蟲帶來的樂趣,盡在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