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元朝攻來為什麼不退守臺灣,這是一個典型的歷史地理問題——因為當時的宋朝人,尤其是宋朝皇帝大臣們,對臺灣島的具體情形根本就不清楚,臺灣島有多少面積,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可以開發作耕地,有無良港,諸如這一系列問題,全然處於無知狀態。
確實,早在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就曾派兵前往臺灣島,東吳丹陽太守沈瑩還撰寫了一部《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東吳並沒有在臺灣島上建立起成功的行政組織,島上既沒有一個郡一個縣,也沒有長期的駐兵,東吳不徵取島上的賦稅,也沒有與島上人民有更密切的往來。
這種狀態,延續到宋朝,進步之處,就在於漢人已經在澎湖島上有了相當數量的居住,12世紀中葉,南宋已經將澎湖島劃歸福建路晉江縣,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並派駐了一定數量的軍隊。
但是澎湖島這麼小一個島嶼,誰都知道不可能養起一個南宋王朝的建制。所以當元朝攻來之際,南宋不可能退守澎湖島,更不可能藉由澎湖島去臺灣,因為皇帝和大臣的腦子裡,臺灣更不可能養活朝廷——後來臺灣能養活明鄭政權,是因為明鄭本身就是海商集團出身,有經營的資本,而荷蘭人的治理又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所以南宋就只能繼續向南而去,而既然到了崖山,實際上距離海南島已經不遠。為什麼南宋君臣,最終連海南也放棄了呢?
事實上,相對臺灣而言,海南島的開發早很多,在西漢之際,海南島已經設立了漢朝的兩個郡,即珠崖郡和儋耳郡。
同樣是三國東吳,孫權最終放棄了對臺灣島的經略,對海南島則採取了讓雷州半島上的珠崖郡「遙領「的策略。
大陸政權真正在海南島設立郡縣並長期穩定的加以管理,一直要到南朝的梁,這個時候,因為嶺南冼夫人的歸順,中央政權才開始設立了海南島上第一個州級行政機構,即崖州。
發展到唐朝,海南島上已經出現了五個州,即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下領22個縣。到了宋朝,則精簡為10個縣3個鎮,瓊州領5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
和此時臺灣地區連一個縣都沒有的情況相比,顯然海南的狀況要好太多。
但是,即便是海南,也不足以支撐宋朝生存下去。就算宋朝能搞個勤儉節約,也沒辦法在海南臥薪嘗膽,這是因為倆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海南全島的漢族人口實在太少,唐朝之前,島上只有兩萬漢人,到唐朝這個數字提升到了七萬,南宋則最終增長到十萬。
而當時南宋的官民軍隊,號稱有十餘萬。這十餘萬人如果全部撤到海南島,與島上的十萬漢人合起來,也有二十來萬人,是否可以抵擋元朝的南下呢?
答案是不行,這便要講到經濟,我們都知道,打仗是要花錢的,就算不用錢,這十多萬軍民吃飯總是要吃的——而當時的海南島,能養活二十萬漢人的衣食住行嗎?
請注意,這個養活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元朝不斷南下進攻之下,一面抵擋,一面耕作,南宋行不行?
南宋認為自己不行,為什麼不行?你看看海南島距離雷州半島有多近,以及海南島的耕地面積有多少,一切就恍然大悟了。
事實上,南宋當時的想法,是一路向南,去越南的南部,即當時的佔城國避難。當時他們已經派出了重臣如陳宜中等人南下先行交涉——當然,南下必然也會與當地土著發生矛盾,但畢竟還有希望,但問題是南宋君臣在這個問題又猶豫不決,不能作出及時的判斷。
於是元朝追兵,就在南宋優柔寡斷的最後時刻,殺到了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