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兵敗宋末帝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為何不退守臺灣海南東南亞?

2020-12-25 古今歷史長河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

《非不退 不能也》

孤兒寡母膽氣足,文臣武將身死節。感嘆趙宋非昏聵,崖山一戰絕壁亡。

「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崖山邊曾經樹立的這字樣,無時無刻不觸動心靈。觀史,常扼腕痛惜。最光輝的朝代被覆滅,文明進程被打斷,中華民族因此又在歷史中曲折輪迴數百年。

當被張弘範艦隊囚禁著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面對著一望無際的零丁洋,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我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元軍兵鋒急,速度太快,遠渡重洋的條件不具備。

當時真實情況是,數十萬軍民,攜老扶幼跟隨宋庭,可是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並不太多。人太多就會消耗太多物資。最合適的是攜兵突圍,可是趙宋作為最以人為本的朝代必定不會做。於是只能堅守期望背水一戰,絕境重生。

第二,當時戰局不如我們現在的預想,我們都不曾在那個時候,不了解當時情況,但是我相信,宋庭不是傻瓜,長期的遠洋貿易,他們早就知道東南亞有大片土地,不可能不知道退守重建的可能性。那麼沒有這麼做,必定是後路已斷。元軍肯定是已經佔領海南,並在海上布下伏兵。宋朝冒不了這個風險。

第三,趙宋朝廷本身的問題,我們知道,最後主政宋的不是皇帝,皇帝還只是小孩子,主政是楊太后,據說這個女士非常有氣節。寧死不降,比男人強多啦。

可是他深居皇宮的人生經歷就決定他,必然無遠見可言,而且會有優柔寡斷特徵,一沒遠見,二優柔寡斷,就會在最關鍵時刻猶豫不決,然後,所有的時機就錯過啦。哎!!!

第四,宋朝對如何在海外重建的擔心,這個問題又和統治者有關,擔心自己人口不足,擔心過去之後戰火連天,擔心跑啦後元軍窮追不捨。絕對有這樣的擔心。可是啊,一個事你可以設想最差的結果,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啊。為何未戰先卻,最後只能遺憾。

第五,從地理條件來說,海南,臺灣,東南亞,在當時的宋朝人眼中,那可是真正的茫茫大海啊,那都是罪犯的流放之地,絕對不是人呆的地方!北宋大文豪貶去海南時曾寫道「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可見當時海南在宋人心裡的地位,更遠的臺灣、東南亞就不用說了。

第六,從心理上來說,當時的宋朝人民不管是統治者皇室和士大夫階層乃至普通百姓,都以漢室正統自居。

被一幫只知燒殺搶掠的蒙古蠻子打到亡國亡種的地步,那是難以接受的。以大宋「天朝正統」的身份,流落到臺灣、海南這樣的「蠻夷之地」,忍氣吞聲,苟延殘喘,普通百姓還好,對那些平時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員、士大夫來說,還不如一死來得痛快。

更何況自漢唐以來,中國人一直強調「氣節」二字,到宋朝時猶盛。文天祥就是最好的例子和榜樣。而青史留名,一直是古往今來國人最大的驕傲,故而陸秀夫等跳海殉國就不奇怪了,而那十萬軍民亦無從選擇,唯一死而已。

寧死不當亡國奴,這是我中華歷史上最悲壯,也是最有氣節之舉。

相關焦點

  •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被逼跳海,為啥不退守臺灣、海南島?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不過,很多人分析,這些人為啥不逃亡海南島或者臺灣呢,這樣可以積蓄力量,捲土重來。一次,周總理到崖山視察工作,看到《崖門覽古詩》中的「萬裡窮何路,雙崖壯此門。籲天惟決戰,航海豈圖存」時,轉過身來與在場的群眾評說這場海戰。他說:「我看陸秀夫不應該跳海,他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帶兵到臺灣去,在那裡搞根據地,還可以再打嘛。」
  • 南宋為何困守崖山而不去臺灣、海南或東南亞?
    陸秀夫背負年幼皇帝跳海自盡,十萬軍民浮屍南海,張世傑死於風雨之中。南宋傾覆,遊牧民族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全面徵服漢民族。元朝統一了中國。每每提及崖山海戰,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國高度文明被打斷了發展的步伐。也有人有疑問,南宋為何不像後來的明鄭政權一樣,渡海去臺灣呢?或者死守海南?或者乾脆渡海去東南亞,畢竟那時候南宋好歹還有強大的水師。找到合適的根據地,或可一博,待將來天下有變,恢復宋室?其實,這些想法是完全不切合實際的。
  • 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他們為何不去臺灣?
    縱觀中國歷代王朝的亡國過程,南宋無疑是最為壯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廣東崖山海戰,南宋全軍覆沒,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背上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南宋十萬軍民聞此噩耗後,慟哭聲驚天地,動鬼神。十萬軍民忠比心肝,亦接連投海殉國,無一貪生,無一叛國。那一日,崖山海灣,浮屍十萬。
  • 假如南宋退守臺灣,能否擋住蒙古大軍的進攻?
    在冷兵器時代,農耕社會的宋朝面對蒙古鐵騎是很難抵擋的,但是南宋政權仍然靠著自己的意志和眾多的愛國臣民,抵抗了蒙古大軍半個世紀之久,而比南宋強大的金國不到三十年就被滅國了,還有對比後來的南明抗清,只有短短二十年。足見南宋抵抗意志的堅定,可見差距就只在軍事層面了。 但是軍事層面只要不發生社會生產力的大變革,似乎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進步,那麼南宋就真的毫無辦法了嗎?
  • 滅亡宋朝的崖山之戰,陸秀夫負少帝投海,為什麼十萬宋軍卻投海殉國?
    這一開始一結束,囊括了宋朝的兩件定性事件,一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為帝,拉開了轟轟烈烈的三百多年有宋一朝大歷史,一個崖山海戰,終結了浩浩蕩蕩的南宋朽敗頽勢。 崖山之戰,又稱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發生於南宋和元朝之間。在這場戰爭中,宋軍奮戰,被元軍打敗。元軍包圍了這座山。左派宰相陸秀夫背著7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死亡。年輕的皇帝就這麼死在海裡,南宋滅亡了。
  • 都說崖山之後無華夏,南宋為什麼不去臺灣和海南島呢?
    宋朝在元朝攻來為什麼不退守臺灣,這是一個典型的歷史地理問題——因為當時的宋朝人,尤其是宋朝皇帝大臣們,對臺灣島的具體情形根本就不清楚,臺灣島有多少面積,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可以開發作耕地,有無良港,諸如這一系列問題,全然處於無知狀態。
  • 南宋朝廷潰敗後乘船沿海南逃,為什麼不去臺灣?
    縱觀中國歷代王朝的亡國過程,南宋無疑是最為壯烈。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但卻沒有選擇投降。陸秀夫抱著小皇帝投海,十萬軍民追隨而去,那一日,崖山海灣,浮屍十萬。壯烈之餘,不免有人惋惜。為何當時的南宋朝廷不學鄭成功,去到臨近的臺灣島呢?臺灣在南宋時期屬於「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臺灣無異於自尋死路。如今的臺灣發展得確實很不錯,但是在兩宋時期,臺灣還只是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
  • 崖山之戰:陸秀夫背著八歲皇帝跳海殉國,沉痛華夏
    ——元.脫脫《宋史》建炎南渡之後建立的南宋一直偏安一隅,到了宋末帝趙昺即位之時,蒙古鐵騎早已縱橫世界四十餘年之久。此時的南宋風雨飄搖,危在旦夕,根本無力抵抗佔領了半個世界的蒙古鐵騎。元軍踏入江南,南宋舉國上下一片慌亂。
  • 南宋末年的海上行朝真的能逃亡到南洋或其他地方立足嗎?
    可是實際上現代通行的歷史書籍上,都把南宋滅亡的時間定在了三年後的公元1279年,這是因為這三年忠於宋室的文臣武將們、還繼續簇擁在兩位新擁立的小皇帝周圍,頑強地堅持著抗爭,兩浙丟了到福建、福建淪陷了去兩廣、兩廣失守後把朝廷搬到了海上艦船上,直到最後在十萬衣冠慘烈地崖山決戰中悲壯殉國,宰相陸秀夫背負幼帝投海而亡,此時南宋才真的滅亡了。
  • 慘烈的崖山海戰,8歲小皇帝投海自盡,10萬軍民相陪
    在這場海戰中,南宋20多萬軍民,幾乎全亡。1279年,元軍攻破南宋都城杭州之後,南宋皇室及隨從官兵,從杭州逃出,經福建,再轉入廣東,最後被困在廣東江門崖門一帶。在1279年3月19日,圍堵了幾個月的元軍發動攻勢,大敗南宋守軍。當時南宋為首的將帥是宋末三傑中的陸秀夫、張世傑。
  • 南宋詩人陸遊的子孫是什麼時候「家祭告乃翁」的
    很多讀者和小編一樣學過不少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詩,比如陸遊到了晚年「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即便到了臨終之際還留下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感人詩篇作為遺言。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但臺灣的優勢在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眼裡都明顯而且突出,比如他的老部下張其昀,作為一名國民黨的元老,如何不知道被我黨統一之後的命運?所以,他早就和蔣介石提議:上上良策是退守臺灣!
  • 老蔣當初為何放棄西康和海南,選擇退守臺灣?主要是有這幾點好處
    清政府狂妄自大,故步自封,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的大潮中嶄露頭角,而中國卻被遠遠丟在後面卻不自知。不過,帝國主義用拳頭讓清政府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惜為時已晚。中國這片土地,在當時來說既肥沃又落後,這極大地滿足了帝國主義國家所有的侵略期望。
  • 蔣介石退守臺灣因得哪位高人指點?
    國民黨何去何從讓蔣介石徹夜不眠,各大要員登門遊說均被蔣介石搖頭拒絕。有一天,蔣介石在總統府一直熬到天亮,也沒有想出什麼良策。天蒙蒙亮時他出來透氣,卻發現被他邀請來的張其昀站在院子裡。蔣介石憂心忡忡走上前,說出內心的苦悶。張其昀此時身在總統府,自然十分清楚這一點,他平靜地點點頭,然後說道:「上上良策是退守臺灣!」
  • 宋元之戰:蒙古和南宋實力反差巨大,為何歷經40多年才完成徵服?
    公元1234年,宋理宗發起「端平入洛」開啟了南宋與蒙古的戰事。此後打打合合,一直到1279年,陸秀夫背負幼帝跳海身亡,才宣告南宋的徹底滅亡。蒙古軍一直以彪悍聞名,而南宋歷來孱弱,為何蒙古人用了40多年才滅亡南宋呢?
  • 多年後南宋亡,有人哭訴:家祭如何告乃翁
    剛出生不久就遇到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在南宋時他終日為抗擊金兵恢復中原和奔波吟唱。宋高宗時,他曾參加科舉考試,但因為得罪了奸相秦檜而受挫。由於他的名望太高,宋孝宗特地賜給他進士出身,擔任了一些小官。南宋朝廷總是被一些主和派所掌控,大多數時候,陸遊總是備受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