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
《非不退 不能也》
孤兒寡母膽氣足,文臣武將身死節。感嘆趙宋非昏聵,崖山一戰絕壁亡。
「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崖山邊曾經樹立的這字樣,無時無刻不觸動心靈。觀史,常扼腕痛惜。最光輝的朝代被覆滅,文明進程被打斷,中華民族因此又在歷史中曲折輪迴數百年。
當被張弘範艦隊囚禁著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面對著一望無際的零丁洋,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我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元軍兵鋒急,速度太快,遠渡重洋的條件不具備。
當時真實情況是,數十萬軍民,攜老扶幼跟隨宋庭,可是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並不太多。人太多就會消耗太多物資。最合適的是攜兵突圍,可是趙宋作為最以人為本的朝代必定不會做。於是只能堅守期望背水一戰,絕境重生。
第二,當時戰局不如我們現在的預想,我們都不曾在那個時候,不了解當時情況,但是我相信,宋庭不是傻瓜,長期的遠洋貿易,他們早就知道東南亞有大片土地,不可能不知道退守重建的可能性。那麼沒有這麼做,必定是後路已斷。元軍肯定是已經佔領海南,並在海上布下伏兵。宋朝冒不了這個風險。
第三,趙宋朝廷本身的問題,我們知道,最後主政宋的不是皇帝,皇帝還只是小孩子,主政是楊太后,據說這個女士非常有氣節。寧死不降,比男人強多啦。
可是他深居皇宮的人生經歷就決定他,必然無遠見可言,而且會有優柔寡斷特徵,一沒遠見,二優柔寡斷,就會在最關鍵時刻猶豫不決,然後,所有的時機就錯過啦。哎!!!
第四,宋朝對如何在海外重建的擔心,這個問題又和統治者有關,擔心自己人口不足,擔心過去之後戰火連天,擔心跑啦後元軍窮追不捨。絕對有這樣的擔心。可是啊,一個事你可以設想最差的結果,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啊。為何未戰先卻,最後只能遺憾。
第五,從地理條件來說,海南,臺灣,東南亞,在當時的宋朝人眼中,那可是真正的茫茫大海啊,那都是罪犯的流放之地,絕對不是人呆的地方!北宋大文豪貶去海南時曾寫道「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可見當時海南在宋人心裡的地位,更遠的臺灣、東南亞就不用說了。
第六,從心理上來說,當時的宋朝人民不管是統治者皇室和士大夫階層乃至普通百姓,都以漢室正統自居。
被一幫只知燒殺搶掠的蒙古蠻子打到亡國亡種的地步,那是難以接受的。以大宋「天朝正統」的身份,流落到臺灣、海南這樣的「蠻夷之地」,忍氣吞聲,苟延殘喘,普通百姓還好,對那些平時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員、士大夫來說,還不如一死來得痛快。
更何況自漢唐以來,中國人一直強調「氣節」二字,到宋朝時猶盛。文天祥就是最好的例子和榜樣。而青史留名,一直是古往今來國人最大的驕傲,故而陸秀夫等跳海殉國就不奇怪了,而那十萬軍民亦無從選擇,唯一死而已。
寧死不當亡國奴,這是我中華歷史上最悲壯,也是最有氣節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