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陸秀夫背著八歲皇帝跳海殉國,沉痛華夏

2020-12-20 小史來了

宋之遺臣,區區奉二王為海上之謀,可謂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於所事而至於斯,其亦可悲也夫!

——元.脫脫《宋史》

建炎南渡之後建立的南宋一直偏安一隅,到了宋末帝趙昺即位之時,蒙古鐵騎早已縱橫世界四十餘年之久。此時的南宋風雨飄搖,危在旦夕,根本無力抵抗佔領了半個世界的蒙古鐵騎。元軍踏入江南,南宋舉國上下一片慌亂。

面對分崩離析的局面,陸秀夫振臂高呼:「古人有靠一旅一城而中興天下的,如今我們百官皆備,又有精兵數萬,我們為什麼不能恢復大宋的萬裡河山呢?」群臣和將士們聽了他的話,倍感振奮。

景炎三年(1278年)六月,南宋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統帥伯顏一心要將南宋皇室斬草除根,對南宋小朝廷窮追不捨。在南宋降將張弘範的帶領下,元軍一路追向崖山。

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到達崖山後,建造了行宮、軍營、舟楫,以此為根據點抵抗元軍的進攻。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追擊到了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孤注一擲,下令燒掉行宮、軍營,全部人馬棄岸登船,將一千多艘戰船用繩子連接起來,一字排開。末帝居中間,文武大臣在兩側,諭示所有人與戰船共存亡。

張弘範見宋軍戰船集船,用小船裝滿柴草,燒上油,點火後乘風攻擊宋軍。但宋軍船上有很多溼泥,火船又被長木頂住,張弘範的火攻計劃失敗。為了讓宋軍早日投降,張弘範阻斷了宋軍水源,並封鎖出海口。

宋軍漸漸補給不足,每天只能靠喝海水度日,將士們極度睏乏,病的病,死的死。初見成效之後,張弘範又展開了心理攻勢。張弘範找到張世傑一韓姓外甥,承諾給他官做,讓他三次勸降張世傑。張世傑說:「我知道,投降不僅能生存而且能富貴,但是我為南宋而死的志向是不能動搖的。」

二月六日,海風呼嘯,張弘範趁著漲潮之時,對宋軍發起了猛攻。雙方奮勇廝殺,傷亡慘重。中午十分,張弘範所在的戰船上奏起了鼓樂,宋軍以為元軍在舉行宴會,暫時休整。但元軍在奏樂之時,早已派出戰船從南北兩面夾擊宋軍。

宋軍倉促應戰,全線崩潰,元軍趁勢奪取了宋軍七艘戰船。到傍晚時分,宋軍漸漸不敵,有一艘戰船降下旗幟,不再抵抗,其它戰船也紛紛效仿。張世傑見大勢已去,一面派人去接末帝,一面帶著大船衝出港口,以求突圍。

夜漸深,又下起了大雨,陸秀夫不能分辨來接末帝的人是忠是奸,為了不被出賣、俘虜,陸秀夫不肯上船。但崖之戰,已經失敗,此時不走便無機會。之後,陸秀夫等了很久都沒人來接應,深知已無機會逃脫,將傳國璽系在腰間,背起八歲的末帝跳入大海,以身殉國。其它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知道後,哭聲震天,紛紛跟著殉國。剎那間,沉痛了華夏文明。

張世傑率餘部突圍至海陵山腳下,傳來陸秀夫和末帝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颶風又來,部下勸他上岸暫避。他望著在風雨中飄搖的宋軍殘船,說:「已經無濟於事了,我還是和大家同甘共苦吧!我為趙氏,也算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我沒有死是希望元軍退了,再另立趙氏存祀。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啊!」

說完,跳入海中,以身殉國。南宋滅亡。

令人汗顏的是,張弘範在逼死陸秀夫和末帝後,在他們跳海的巨石上,特意刻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以此顯示他的功績。好在,這十二個字到了明朝就被剷除了。

相關焦點

  • 滅亡宋朝的崖山之戰,陸秀夫負少帝投海,為什麼十萬宋軍卻投海殉國?
    一場大戲,由黃袍加身開始;一段往事,由崖山之戰結束。這一開始一結束,囊括了宋朝的兩件定性事件,一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為帝,拉開了轟轟烈烈的三百多年有宋一朝大歷史,一個崖山海戰,終結了浩浩蕩蕩的南宋朽敗頽勢。 崖山之戰,又稱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發生於南宋和元朝之間。
  • 歷史上的今天這天出生一個安靜美男子,44年後沉痛了華夏歷史
    一個孩子的出生,也許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四十四年後,正是這位叫陸秀夫的人,背著另一個孩童,在崖山海面上縱身一躍,沉沉背影定格歷史,剎那間沉痛了華夏文明的神經!        陸秀夫,南宋名臣,宋末三傑之一,短短四十四年人生,是一個王朝,乃至一個文明,永遠忠勇不屈的風骨縮影!
  •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被逼跳海,為啥不退守臺灣、海南島?
    當時,南宋小朝廷已經被蒙古兵追趕了很長時間,從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後又逃到了廣東,最後趕到了廣東新會縣城南50公裡的崖山海面上。蒙古兵和南宋兵打了最後一次海戰。這場戰役,雙方的指揮官都是漢族人,蒙古兵帶隊的是漢族人張弘範,南宋小朝廷帶隊的是張世傑、陸秀夫。
  • 慘烈的崖山海戰,8歲小皇帝投海自盡,10萬軍民相陪
    當時南宋為首的將帥是宋末三傑中的陸秀夫、張世傑。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抱著只有8歲的少兒皇帝趙昺在崖門跳海殉國。南宋其餘官兵和民眾也隨之紛紛投海殉國。據統計,不包括戰死的,南宋投海殉國的軍民人數超過10萬!第2天崖門附近海域是黑壓壓的一片浮屍。
  • 南宋兵敗宋末帝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為何不退守臺灣海南東南亞?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感嘆趙宋非昏聵,崖山一戰絕壁亡。「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崖山邊曾經樹立的這字樣,無時無刻不觸動心靈。觀史,常扼腕痛惜。最光輝的朝代被覆滅,文明進程被打斷,中華民族因此又在歷史中曲折輪迴數百年。當被張弘範艦隊囚禁著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面對著一望無際的零丁洋,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 崖山海戰,讓大宋王朝的謝幕轟轟烈烈、震爍古今
    崖山海戰是宋蒙之間在1279年展開的一次大海戰,這場世紀大海戰也是大宋王朝的最後一戰,海戰的結果是慘烈的也是空前的。在最後時刻,宰相陸秀夫為了不使少帝趙昺落入敵手而遭受羞辱,毅然背著他跳海殉國,數十萬軍民也緊隨其後為國捐軀。這場海戰的結束標誌著宋朝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 詩詞背後的故事:《過零丁洋》與崖山之戰
    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創作背景這首詩見於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於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隨後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 讀史| 崖山之後,究竟有無中國?
    區內景點眾多,我們無暇顧及,直奔山頂(據說是南宋流亡朝廷最後的據點),在高處俯瞰整個崖門古戰場,思緒回到了七百多年前發生的那場最後決戰……在宋廷據點,俯瞰崖山古戰場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登基不久的小皇帝趙昰在流亡途中染病去世(年僅9歲),7歲的弟弟趙昺隨即登基(年號祥興)。
  • 華夏史上最令人動容的十大悲壯瞬間
    1、張自忠壯烈殉國為什麼第一個說的就是他呢?因為張自忠作為抗日戰爭以來中國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代表的不僅僅是張自忠將軍一人,更代表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所有為了中華民族之存亡而犧牲的抗日英烈。 張自忠將軍在日軍四面圍攻之下,身中七彈,彌留之際只說了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
  • 為什麼有人會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崖山之後無中國,崖山在廣東江門,那裡現在遺留著崖門海戰遺址。南宋末年,南宋逃亡政府一眾文武百官,王公貴戚帶著小皇帝到了此地便逃無可逃。於是,率眾和蒙古人進行了最後的大決戰。這場決戰十分慘烈,從士兵到將軍,從文官到大臣,從秀女到皇后沒有一個怕死的,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和蒙古廝殺到底。
  • 好險:華夏民族歷史上的四次超級劫難
    但數百年來教化沒有降服胡族異心,他們只是暫時潛伏扮演戲精,趁此時中原王室實力空虛,紛紛露出本來面目起兵反叛,連晉朝皇帝晉懷帝也被劉淵繼位者劉聰所毒殺,將王室宗族士民屠戮近3萬人。王室尚且如此,中原華夏百姓更是慘不可言。北方所有部族幾乎都一窩蜂向中原遷徙,胡族士兵將數百年對華夏的仇恨積鬱凝聚刀尖,在中原大地掀起血風腥雨,史稱「五胡亂華」。
  • 宋朝最後一個年僅8歲的小皇帝趙昺 被宰相背著跳海而死
    他的二哥4歲的趙灦(xiǎn)做皇帝,年號「德佑」廟號恭宗,史稱「幼主」。1275年,南下的元軍攻克南宋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年僅5歲的小皇帝宋恭宗和祖母75歲的謝太后以及恭宗31歲的媽媽全太后3個統治者相繼被元軍俘虜,二王(趙昰、趙昺)被媽媽楊妃抱走了,在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忠臣的護送下逃到溫州,接著任命不滿8歲的益王爺趙昰為太子、丞相、監國、福州最高行政長官,又封年僅4歲的趙昺為衛王爺,為泉、潮洲最高長官。
  • 悲催的大敗局,8歲天皇被抱投海,平家武士殉葬似「南宋崖山」!
    日本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內戰——壇浦決戰,是當時日本兩大武士集團的大決戰,其慘烈程度堪似元滅南宋的」崖山之戰「!這場海上大戰,居然擁有強大水軍的平氏大敗於善於陸戰作戰的源氏,平家最後的希望破滅,日本第一個武家政權覆滅。
  • 深藏在福建小村裡的宋代皇帝行宮,林家38代後人世代守護
    宋朝皇帝為什麼要在一個偏僻的小村子修建一座行宮呢?原來在宋德佑二年(1276)農曆五月初一,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在福州擁立九歲的趙昰為帝,是為端宗,升福州為福安府,號召恢復宋室江山。不久,文天祥也從溫州趕到了福州,參加抗元鬥爭。福州一時成為南宋朝廷抗元救亡的中心。十一月,元兵攻破福州,趙昰與文武官員再次渡海南逃。祥興二年(1279),陸秀夫背負末帝趙昺在廣東崖山跳海殉國,南宋滅亡。
  •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說:「崖山過後,已無中華」01廣東江門新會區向南50公裡處,有一個小鎮叫崖門鎮,崖門鎮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崖山海戰的結果不言而喻,以蒙古鐵騎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而告終。……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這便是關乎南宋存亡的最後一戰。這也是一向自詡強大、文明的漢族,對北方遊牧民族,最慘痛的一戰。「崖山一役」後,漢文化便如斷崖般跌入谷底。
  • 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他們為何不去臺灣?
    崖山之後無中華!縱觀中國歷代王朝的亡國過程,南宋無疑是最為壯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廣東崖山海戰,南宋全軍覆沒,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背上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南宋十萬軍民聞此噩耗後,慟哭聲驚天地,動鬼神。十萬軍民忠比心肝,亦接連投海殉國,無一貪生,無一叛國。那一日,崖山海灣,浮屍十萬。
  • 宋代朝史:崖山之後無中華是什麼意思?其實崖山之後無的只是宋朝
    宋代朝史:崖山之後無中華是什麼意思?其實崖山之後無的只是宋朝【註:本文由[金帆娛樂]作者獨家原創,本作品未經作者允許,禁止抄襲轉載。擅自侵權者,雖遠必究!】歷史總是讓人很無奈,南宋的崖山之戰可以說是中華歷史上的悲劇,無力回天的南宋被元軍圍困的崖山,最終他們選擇了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殉國,十萬軍民一瞬間屍沉大海可悲可嘆。然而,崖山之後怎麼就無中華了呢?難道中華大地徹底淪陷中華就真的沒有了嗎?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說一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