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是宋蒙之間在1279年展開的一次大海戰,這場世紀大海戰也是大宋王朝的最後一戰,海戰的結果是慘烈的也是空前的。在最後時刻,宰相陸秀夫為了不使少帝趙昺落入敵手而遭受羞辱,毅然背著他跳海殉國,數十萬軍民也緊隨其後為國捐軀。這場海戰的結束標誌著宋朝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元軍到達臨安前,文天祥建議謝太后讓益王趙昰出判福州、廣王趙昺出判泉州。正是這樣的事先安排讓朝臣們在臨安被元軍佔領後,依然有皇位的繼承人作為宋朝子民抗擊元軍的精神領袖。在宋恭帝與謝太后被俘北上後,宰相陳宜中等大臣在溫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此即宋端宗。同時尊楊淑妃為太后,臨朝聽政。任命陳宜中與李庭芝為宰相,文天祥為樞密使,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這樣,宋朝小朝廷得以重新組建,給了正在艱苦抗蒙的宋朝子民以極大的鼓舞。
宋朝小朝廷組建以後,元軍依然緊追不捨。將小朝廷從溫州攆到劍州(福建南平),又從劍州到泉州。在泉州港稍作停留後又被阿拉伯商人蒲壽庚趕到了海上。在將南宋小朝廷逐出泉州後,蒲壽庚隨即向蒙古大軍投降。端宗一行又沿著海岸線繼續向南行駛,先是到了惠州,他們感覺在惠州依然不安全,於是又到了達官富場(九龍島南),準備在這裡長期經營。但是行營還沒建好元軍又至,不得已又緊急轉移到秀山(東莞虎門)。由於元軍攻佔了廣州,他們只能飄蕩在附近的海面上,不能上岸。但是在海上也是不安全的,在香山島(今中山市)與元軍水師遭遇,宋軍損失慘重。
屋漏偏逢連夜雨,張世傑所率領的軍隊在海上又遇到了颱風,船隻傾覆,將士溺亡,損失將近一半。連老天都不幫宋朝的忙,或許大宋王朝氣數真的是盡了。面對如此的困境,君臣都很是氣餒,但陸秀夫勉勵大家說:古有以一旅成就中興大業的,如今百官具備,難道不能立國嗎?眾人聽後又都充滿了鬥志。
大家經過商議,決定先暫時前往佔城(今屬越南)休整,伺機東山再起,但最後卻沒能成功。而後又與元軍在雷州半島的爭奪戰中敗北,行朝不得已又轉移到珠江口右側的崖山,這裡最後也沒能成為他們的避風港,卻成了大宋王朝英雄兒女們最後的歸宿。
在1279年的正月,蒙軍由海路對崖山實施了包圍,蒙軍在張弘範的率領下不僅搶佔了崖山的淡水源,還派兵襲擊宋軍的運水船,致使宋軍沒有了淡水供應,戰士們由於飲用海水而上吐下瀉,戰鬥力急劇下降。雖然如此,宋軍依然頑強同蒙軍戰鬥,抵擋住了元軍無數次的進攻。蒙軍用火攻,宋軍就將船體塗滿爛泥,並架起長杆以頂住火船。蒙軍用石炮朝宋軍拋擲石頭,宋軍就升起帆布來抵擋炮石。
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蒙軍在匯集了足夠的兵力後,從東、南、北三個方向向宋軍發起了總攻。戰鬥從黎明一直持續到黃昏,蒙軍終於突破了宋軍的防線。張世傑最後率十餘艘戰艦保護楊太后突出了重圍。但是小皇帝的座艦卻無法突圍出去。陸秀夫眼看已沒有突出包圍的可能,而蒙軍就在眼前,於是他仗劍先將自己妻兒趕入海中,之後又背起八歲的小皇帝縱身跳入海水中。楊太后聽聞宋懷宗趙昺已死,痛哭道:我苟活至今日就是為了趙氏這一塊骨肉,現在已無活著的必要了。說罷,也投水自盡。至此,三百餘年的大宋王朝落下了帷幕。
這次大海戰雖然以宋朝軍隊的失敗而告終,但宋軍卻敗得轟轟烈烈、震古爍今。崖山海戰猶如宋王朝發射的最後一枚曳光彈,光芒雖然短暫,卻照亮了整個歷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