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讓大宋王朝的謝幕轟轟烈烈、震爍古今

2020-12-18 評語諺論

崖山海戰是宋蒙之間在1279年展開的一次大海戰,這場世紀大海戰也是大宋王朝的最後一戰,海戰的結果是慘烈的也是空前的。在最後時刻,宰相陸秀夫為了不使少帝趙昺落入敵手而遭受羞辱,毅然背著他跳海殉國,數十萬軍民也緊隨其後為國捐軀。這場海戰的結束標誌著宋朝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崖山大海戰

在元軍到達臨安前,文天祥建議謝太后讓益王趙昰出判福州、廣王趙昺出判泉州。正是這樣的事先安排讓朝臣們在臨安被元軍佔領後,依然有皇位的繼承人作為宋朝子民抗擊元軍的精神領袖。在宋恭帝與謝太后被俘北上後,宰相陳宜中等大臣在溫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此即宋端宗。同時尊楊淑妃為太后,臨朝聽政。任命陳宜中與李庭芝為宰相,文天祥為樞密使,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這樣,宋朝小朝廷得以重新組建,給了正在艱苦抗蒙的宋朝子民以極大的鼓舞。

蒙滅宋路線圖

宋朝小朝廷組建以後,元軍依然緊追不捨。將小朝廷從溫州攆到劍州(福建南平),又從劍州到泉州。在泉州港稍作停留後又被阿拉伯商人蒲壽庚趕到了海上。在將南宋小朝廷逐出泉州後,蒲壽庚隨即向蒙古大軍投降。端宗一行又沿著海岸線繼續向南行駛,先是到了惠州,他們感覺在惠州依然不安全,於是又到了達官富場(九龍島南),準備在這裡長期經營。但是行營還沒建好元軍又至,不得已又緊急轉移到秀山(東莞虎門)。由於元軍攻佔了廣州,他們只能飄蕩在附近的海面上,不能上岸。但是在海上也是不安全的,在香山島(今中山市)與元軍水師遭遇,宋軍損失慘重。

屋漏偏逢連夜雨,張世傑所率領的軍隊在海上又遇到了颱風,船隻傾覆,將士溺亡,損失將近一半。連老天都不幫宋朝的忙,或許大宋王朝氣數真的是盡了。面對如此的困境,君臣都很是氣餒,但陸秀夫勉勵大家說:古有以一旅成就中興大業的,如今百官具備,難道不能立國嗎?眾人聽後又都充滿了鬥志。

大家經過商議,決定先暫時前往佔城(今屬越南)休整,伺機東山再起,但最後卻沒能成功。而後又與元軍在雷州半島的爭奪戰中敗北,行朝不得已又轉移到珠江口右側的崖山,這裡最後也沒能成為他們的避風港,卻成了大宋王朝英雄兒女們最後的歸宿。

行朝遷移路線圖

在1279年的正月,蒙軍由海路對崖山實施了包圍,蒙軍在張弘範的率領下不僅搶佔了崖山的淡水源,還派兵襲擊宋軍的運水船,致使宋軍沒有了淡水供應,戰士們由於飲用海水而上吐下瀉,戰鬥力急劇下降。雖然如此,宋軍依然頑強同蒙軍戰鬥,抵擋住了元軍無數次的進攻。蒙軍用火攻,宋軍就將船體塗滿爛泥,並架起長杆以頂住火船。蒙軍用石炮朝宋軍拋擲石頭,宋軍就升起帆布來抵擋炮石。

崖門海戰

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蒙軍在匯集了足夠的兵力後,從東、南、北三個方向向宋軍發起了總攻。戰鬥從黎明一直持續到黃昏,蒙軍終於突破了宋軍的防線。張世傑最後率十餘艘戰艦保護楊太后突出了重圍。但是小皇帝的座艦卻無法突圍出去。陸秀夫眼看已沒有突出包圍的可能,而蒙軍就在眼前,於是他仗劍先將自己妻兒趕入海中,之後又背起八歲的小皇帝縱身跳入海水中。楊太后聽聞宋懷宗趙昺已死,痛哭道:我苟活至今日就是為了趙氏這一塊骨肉,現在已無活著的必要了。說罷,也投水自盡。至此,三百餘年的大宋王朝落下了帷幕。

夕陽西下

這次大海戰雖然以宋朝軍隊的失敗而告終,但宋軍卻敗得轟轟烈烈、震古爍今。崖山海戰猶如宋王朝發射的最後一枚曳光彈,光芒雖然短暫,卻照亮了整個歷史的天空

相關焦點

  •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被逼跳海,為啥不退守臺灣、海南島?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崖山海戰)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但是,宋朝並沒有對臺灣島進行實際管轄。在南宋朝廷中,臺灣屬於不毛之地。此外,如果南宋王朝逃到臺灣,還需要打敗當地的土著居民,說實話,已經被蒙古兵攆的,沒有征服臺灣島的信心。
  • 讀史| 崖山之後,究竟有無中國?
    祥興二年(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戰以元軍大獲全勝、宋廷的全軍覆沒告終,大宋王朝也隨著宋元決戰的結束而宣告滅亡。   為搞清楚張世傑突圍後的去向,崖山之後,我們一行又來到了廣東陽江的海陵島。探尋張世傑突圍後的去向1.
  • 滅亡宋朝的崖山之戰,陸秀夫負少帝投海,為什麼十萬宋軍卻投海殉國?
    一場大戲,由黃袍加身開始;一段往事,由崖山之戰結束。這一開始一結束,囊括了宋朝的兩件定性事件,一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為帝,拉開了轟轟烈烈的三百多年有宋一朝大歷史,一個崖山海戰,終結了浩浩蕩蕩的南宋朽敗頽勢。 崖山之戰,又稱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發生於南宋和元朝之間。
  •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崖山七百多年前的一天,一場關係到南宋政權生死存亡的「崖山海戰」在此爆發。戰鬥的一方是來勢洶洶,志在一統天下的蒙古鐵騎;另一方則是一路顛沛流離逃到崖山,效忠趙宋皇朝的文臣百姓們。崖山海戰的結果不言而喻,以蒙古鐵騎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而告終。……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這便是關乎南宋存亡的最後一戰。這也是一向自詡強大、文明的漢族,對北方遊牧民族,最慘痛的一戰。「崖山一役」後,漢文化便如斷崖般跌入谷底。
  • 慘烈的崖山海戰,8歲小皇帝投海自盡,10萬軍民相陪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當中,沒有比崖山海戰更為慘烈的了。在這場海戰中,南宋20多萬軍民,幾乎全亡。1279年,元軍攻破南宋都城杭州之後,南宋皇室及隨從官兵,從杭州逃出,經福建,再轉入廣東,最後被困在廣東江門崖門一帶。
  • 廣東的皇族村,90%村民祖上是大宋皇帝,如今仍顯赫一方
    秦始皇開始,封建王朝三百年一輪迴的節奏一直持續到了1912年,其中大部分朝代更迭是通過武裝暴力的方式進行交替,唐滅隋、明代元、清兵入關。舊朝代的結束,很多地方貴族可以獨善其身,大不了換個老闆,但是對於前朝皇族,卻是一個尷尬的存在。
  • 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尋訪南宋王朝流亡之路
    舊奇石是張弘範滅宋後大書的「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的十二個字,《元史•張弘範列傳》記載「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後來有人在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的確,張弘範是漢人,但他不是宋朝叛將,他和父親張柔都是金國人。
  • 太白薦書丨歷史裡面有故事之「天下歸宋」
    歷史裡面有故事——從風雲北朝到大明統一太白文藝出版社周末薦書歷史系列第3期天下歸宋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 白河口之戰: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海戰,以李唐水師完勝告終
    其中,上千年時間日本都是非常憧憬中華文化的,直到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雙方地位徹底倒置。那麼日本是盲目崇拜中國上千年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白河口之戰唐軍將領劉仁軌,以少勝多,挫敗日本海軍才是關鍵所在。這是中國與日本第一次海戰,也是第一次軍事交鋒。中國與日本歷次交鋒,都繞不開一個地方:朝鮮半島。
  • 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他們為何不去臺灣?
    崖山之後無中華!縱觀中國歷代王朝的亡國過程,南宋無疑是最為壯烈。公元1279年2月6日,廣東崖山海戰,南宋全軍覆沒,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背上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南宋十萬軍民聞此噩耗後,慟哭聲驚天地,動鬼神。十萬軍民忠比心肝,亦接連投海殉國,無一貪生,無一叛國。那一日,崖山海灣,浮屍十萬。
  • 大宋王朝,在受盡屈辱後滅亡,卻教給後人許多道理
    在這種壓迫之下,宋朝皇帝沒有選擇正視問題,而是選擇性失明和遺忘,最終害苦了大宋百姓。在出現了宋徽宗這一個一心只想著尋歡作樂的皇帝以及蔡京這一個兩面三刀,投機變法的小人之後,此外,北宋內部起義不斷,外敵也看到了北宋的虛弱之處。就這樣,北宋的滅亡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 大宋王朝留給我們的那些東西
    ###拍一拍宋朝#說這大宋王朝這大宋王朝一直等到山窮水盡才滅亡,不得不說,是老天的優待。在歷史上,相對於其他朝代,宋朝整肅宮闈,沒有因女人發生什麼大的災禍和亂子。抑制宦官當權,也沒有因為閹黨太監們導致災禍。對宗親和睦,也沒有因為家族紛爭引起麻煩。同時防範外戚,罷典禁兵,也沒有因為外戚和強藩導致災難。
  • 大宋王朝奠基者,不是趙匡胤,另有其人
    大宋王朝奠基者,不是趙匡胤,另有其人 2020-12-08 10:50
  • 中國最強盛的王朝排行榜,大唐稱第一,大元疆域雖廣,只排第二!
    1、大唐王朝(綜合實力居中國歷代王朝之最)2、大元王朝(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短命王朝,享國僅98年)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自晚唐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3、大漢王朝(前202—220年,享國405年)
  • 宋詞極簡史丨這27首名作,唱盡大宋王朝319年
    蘇軾與秦觀師生二人相繼過世後, 大宋的詞壇忽然就變得安靜起來, 大有人才斷層之趨勢, 直到賀鑄的這首《青玉案》橫空出世, 方才打破了孤寂的境況, 掀起一場詩詞唱和的潮流, 黃庭堅贊其「解道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
  • 為什麼有人會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崖山之後無中國,崖山在廣東江門,那裡現在遺留著崖門海戰遺址。南宋末年,南宋逃亡政府一眾文武百官,王公貴戚帶著小皇帝到了此地便逃無可逃。於是,率眾和蒙古人進行了最後的大決戰。這場決戰十分慘烈,從士兵到將軍,從文官到大臣,從秀女到皇后沒有一個怕死的,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和蒙古廝殺到底。
  • 西方不承認元朝正統,提出「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種說法合理嗎?
    西方史學界不承認蒙古的正統地位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以至於提出「是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論調。那從法理的角度上來說,元朝算不算是一脈相承的正統王朝?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是按照蒙古帝國分封制繼承法嚴格選出來的。這是要承認的,哪怕其他汗國敵視忽必烈和他打仗,可是嘴上必須承認他是蒙古帝國大汗。如果不承認忽必烈的正統,那麼他們的正統也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