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去世前散盡身外物

2020-12-22 澎湃新聞

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離世,享年105歲。楊先生遺囑交代:她走後,喪事從簡,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5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發出訃告,其中就錢家財物特別提及:「家中所藏存珍貴文物字畫,已於生前全部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籍、手稿以及其他財產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贈國家有關單位,並指定了遺囑執行人。」

讓人吃驚的是,這份訃告生前居然經過楊先生親自審閱。從身外遺物到個人遺體,一個人生前居然做了如此徹底的交代,今人中有幾個能做到?周國平先生說,「總之,散盡全部稱得上財產的東西,還原一個赤條條無牽掛的潔淨生命。」近讀《楊絳:永遠的女先生》一書,從楊先生親朋故友的文章中,已大致能看出她是如何處理那些身外之物的了。

擁有錢家遺物最多、最集中、最有文物價值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楊先生生前,早已有意識地將經過自己精心整理的珍貴文物分批捐出。2002年,國家博物館籌辦「求學海外 建功中華——百年留學歷史文物展」,向楊先生徵集有關實物和照片,楊先生當時就將一些她和錢鍾書先生在英法留學時的照片,和錢鍾書在牛津大學讀書時穿過的學士袍提供給了國博。這些東西,後來成了楊先生捐贈給國博的首批文物。2014年8月,楊先生讓吳學昭主動聯繫國博,表示願意將一批家藏實物資料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自此,國博幾次走進錢家,分批接受了楊先生的捐贈。

▲錢鍾書、楊絳留學時照片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介紹,楊先生捐贈的珍貴文物共250餘件套,其中包括名人字畫、冊頁、遺墨、手跡、碑帖、印章、書籍、手稿以及錢鍾書夫婦使用過的文具和生活用品等,「類別之豐富,時代跨度之大,在我館近現代名人相關收藏方面實屬罕見。」「這批文物不僅填補了館藏空白,而且是開展學術研究的重要依據,同時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史料價值高的如張之洞手書《大俄國太子來遊漢口饗燕晴川閣索詩索書即席奉贈》《張文襄公遺墨》《張文襄公七言行書》等;文化價值高的如當年楊蔭杭送給女婿錢鍾書的見面禮,有劉鶚題跋的《大觀貼》(一套十卷,缺五、六卷,後又增加了錢基博題跋);藝術價值高的如《急就章》拓片,為清末鄒安拓送連文澂,後為張難先收藏,輾轉到錢家,一直懸掛於客廳。

▲張之洞手書

▲有劉鶚題跋的《大觀帖》

▲《急就章》拓片

捐贈給國家博物館的物品中,還有一批錢鍾書夫婦用過的書籍、文具、印章、生活用品等,如鉛筆、毛筆、印章、印拓、眼鏡和衣服等。衣服中有錢先生的藍色中式外衣、棕色中式棉衣,楊先生的深色格子襯衫,以及她為錢先生編織的毛衣、縫補的衣物、針線盒等。傳說中有錢鍾書批註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也給了國家博物館。該詞典共2662頁,自20世紀60年代購得,錢先生得空就讀,新版出來,就將與舊版不同處填寫於詞典空白處,相互對照,而對詞典原解所發觀感,也隨手寫上。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錢鍾書生病住院後,才不再翻閱。楊先生曾在受訪中提及該詞典:「無書可讀時,字典也啃,我家一部碩大的韋伯斯特氏(Webster’s)大辭典,被他逐字精讀細啃不止一遍,空白處都填滿他密密麻麻寫下的字:版本對照考證、批評比較等等。」

▲錢鍾書在牛津大學時所穿的黑色學袍

▲有錢鍾書批註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

楊先生將自己《堂吉訶德》中譯文手稿,也捐贈給了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人員每次去錢家迎取文物,離開時,楊先生必送到門口,他們每勸老人留步,老人都不肯。吳學昭說:「先生是在送她的『寶貝』去國家博物館!」

▲《堂吉訶德》中譯本手稿,贈予國家博物館

錢鍾書和楊絳的母校清華大學,是擁有錢家現金最多與默存先生手稿最多的單位。2001年,楊先生將她和錢鍾書先生全部作品著作權中因作品使用而獲得的財產收益,捐贈北京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好讀書」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15年來,「好讀書」獎學金基金已累計達到2434萬元,獲獎學生614人次。此後,楊先生又陸續將她和錢先生珍貴的手稿、書籍、照片和一些具有紀念性的器物,也捐贈給了清華大學。錢先生的中外文筆記手稿數量驚人(外文筆記有178冊,《中文筆記》收中文筆記手稿83冊),商務印書館為出齊《錢鍾書手稿集》,前後花了15年,共有72卷冊之巨。目前,這些手稿收藏於清華大學檔案館。

對生前收到的各種禮物,楊先生儘可能地做到物歸原主。所收受的貴重生日禮物,她要求遺囑執行人(吳學昭和周曉紅)在其身後歸還送禮之人。其他許多物件,她一一貼上親筆所書「還某某」的小紙條。如,她託人將李文俊、張佩芬夫婦送的百歲誕辰祝壽紀念品,一隻白色的玉佛手,歸還給了他們。在整理遺物時,楊先生將一本手抄資料託人交給了陳寅恪之女陳美延(這應是上世紀70年代末,蔣天樞寄給錢鍾書手錄有殘缺的陳寅恪詩稿)。

楊先生生前,對所有寫給她的信件,凡涉及自己或他人隱私的、很親密的信,大都進行了銷毀;對未及處理的親友來信,她委託遺囑執行人,要在徵得本人意見後,或退還本人或銷毀或封存。令人震驚和遺憾的是,在燒毀別人來信的同時,她還親手毀了寫了多年的日記。吳學昭說,因為其中涉及自己和他人隱私,楊先生不想被小人利用撥弄是非。楊先生一生都有記日記的習慣,日記數量顯然不小,其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都非常值得期待,而現在卻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驚嘆與惋惜。

▲2012年1月,楊絳在北京三裡河南沙溝家中,讀書間隙靠著椅子小憩

▲2012年1月,楊絳在北京三裡河南沙溝家中,從照片裡可以看到在他和錢鍾書照片的上方掛著一個拓片捲軸,此拓片正是她後來捐贈給國家博物館的《急就章》拓片

在錢家的遺物中,房產如何處理沒有明說。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在文中偶有提及:「將自己的房產、財產和藏書文物全部捐給國家和有關單位。」此房產當指三裡河南沙溝6號樓2單元6室的房子。這是1977年在胡喬木直接關心下,他們分配到的一套房子。去世後,理應交還國家。這套房子,錢楊共同住了二十餘年,社科院曾有意願將房子永久保存。

2012年3月26日,時任社科院院長陳奎元來看望楊先生,「建議永久保存此房,供後學參觀;錢先生、楊先生一應物件由楊先生處理,留下諸物當陳列於此。」對陳的建議,楊先生當即表示不同意。實際上,楊先生還有一套房子。在其自撰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中,清楚地記著:2000年12月14日,「買房交款」。2001年9月10日,「領到房產證」。而就在領房產證的前三天,9月7日,她在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初始稿費72萬元),籤訂協議。在設立獎學金之後,楊先生要再在京城買套房子估計很難。這套房子,她顯然不是為己而購,除了送贈親人,減輕年輕人的負擔,沒有其他更好的理由了。

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逝後近20年中,楊先生就像時刻在準備著「我們仨」的團聚。離開前,她要和大家一一告別。對身邊關係親密的親戚朋友,她先後都送去了小禮物以作紀念。這些禮物中,有文房四寶、書籍墨寶、小古玩器物、《楊絳全集》等。吳學昭得到一本紐約麥克米倫公司1928年版的THE GOLDEN TREASURY OF SONGS AND LYRICS(「英詩薈萃」),以及一疊楊先生抄錄於風狂雨驟的丙午丁未年的唐詩宋詞。楊先生將一幅字和十一張毛邊紙的習字,以及平時用的大圓硯連同一本橫格豎寫、抄了多首錢詩的筆記本送給了馬文蔚。她將一隻古董瓷碗,送給了錢媛學生的女兒張雯。其他得贈物者,當不在少數吧。

晚年,楊先生看淡一切虛名,唯恐避之而不及,對那些該得的或不該得的,她統統拒之門外。吳學昭文章中列舉了三個例子。中國社科院授予她榮譽學部委員,她未去領受證書,也不讓在訃告提及。2013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函告楊先生已入選第二屆中華文藝獎獲獎候選人,請其修訂組委會草擬的個人簡介,並提供照片,她答覆:「自揣沒有資格。謝謝!」2014年,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來函,恭賀楊先生當選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榮譽院士。得此消息,楊先生兩次去函,堅決不要這個榮譽。她在第二封信中說:「我如今103歲,已走到人生邊緣的邊緣,讀書自娛,心靜如水,只求每天有一點點進步,過好每一天。榮譽、地位、特殊權利等等,對我來說,已是身外之物。」

楊先生說,自錢鍾書去世後,自己成了「錢辦主任」,是留下來獨自「打掃現場」的。她要完成錢鍾書和錢瑗生前未竟的工作。而對自己,她說,回望一生,「一輩子的過錯也攢了一大堆」,沒有洗淨之前,帶著一身塵濁世界的汙垢,是不能「回家」的。「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對她來說,那些榮譽、地位、特殊權利、物質家財,自然都成了身外之物。散盡塵世的物,看淡人間的欲,她可以上路了。

2016年5月初,去世當月,楊先生在醫院清醒地對人說:「我要做的事都做完了,沒有什麼遺憾了,再活下去就是苦了……」她反覆叮囑:即使發生意外,請勿進行搶救。她願最後走得快速平靜,不折騰,也不浪費醫療資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楊絳(怎麼讀)去世了嗎?什麼時候去世?代表作是什麼
    楊絳(yáng jiàng)去世時間: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楊絳先生代表作:《幹校六記》、《洗澡》、《堂吉訶德》、《我們仨》、《記錢鍾書與〈圍城〉》、《走到人生邊上》等  網際網路近日已流傳楊絳病重。但其侄女曾出面應,她只是輕微肺炎,病情已經控制住。據了解,楊絳生前住在北京三裡河,獨女錢瑗和丈夫錢鍾書於1997年和1998年相繼去世後,其後她一直與保姆住在這裡,閉門謝客。晚年住北京三裡河 近日傳病重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
  • 百歲楊絳:心靜如水過好每一天
    回顧先生的百年一生,她與錢鍾書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錢鍾書的光環下,默默當著「錢辦主任」;錢鍾書去世之後,她說自己是「他們家留下來『打掃戰場 』」的。1997年早春,女兒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錢鍾書去世。「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楊絳《走在人生的邊上》中平靜悲愴的文字。
  • 楊絳:人活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她去世前的感慨,說透了現實
    她就是楊絳先生,她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被人們忘記,她只想安安靜靜地創作、學習,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楊絳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典範。楊絳,是中國最後一位被尊稱為「先生」的女性。楊絳去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讓人深思為了活著本身活著就是為了活著,人來到這個世界一趟不容易,如果真的沒有轉世投胎這一說,那人就只活一世,在這一世中,當然要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雖說不能驕奢淫逸,但也一定要努力讓自己找到幸福。
  • 「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人生一世,名利終是身外物
    長安市上醉春風,亂插繁花滿帽紅「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人生一世,名利終是身外物陸遊是宋代著名愛國詩人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第一句「長安市上醉春風」,說整個長安街道仿佛都沉醉在春風裡,像自然界萬物甦醒一樣,煥發生機,熱鬧非凡。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村居》中有相似的詩句「拂堤楊柳醉春煙」,此句是寫郊外春景,長長的柳條隨風擺動,像是在輕柔地撫摸岸堤,又像是被花草間蒸騰的霧氣所迷醉。
  • 百歲開一話楊絳:楊絳的美麗人生
    我們仨:楊絳、錢瑗和錢鍾書1錢鍾書去世後,費孝通拜訪楊絳,楊絳一語雙關:「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錢鍾書想想好笑,借《圍城》裡趙辛楣曾對方鴻漸說的話,跟楊絳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徹底撇清為暗戀一場。錢鍾書去世後,費孝通去拜訪楊絳,送他下樓時,楊絳一語雙關:「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
  • 楊絳今日凌晨去世 與錢鍾書關係生前作品盤點
    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在北京去世 享年105歲  據人民日報李舫、發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錢鍾書去世後,費孝通拜訪楊絳,楊絳一語雙關:「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最才的女:與錢鍾書「勢均力敵」的大家
  • 獨家紀錄片 | 《楊絳:坐在人生的邊上》導演手記
    當時我剛從美國回國探親,看到報刊亭最顯著的位置上擺著三聯生活周刊7月刊,封面是錢鍾書,楊絳兩人1952年時的合影。 機緣巧合,就在那一年我留在鳳凰北京節目中心工作。當時我還沒有看過楊絳全集,只是因為她的長篇小說《洗澡》那種精巧的敘事方式和含蓄的情感表達,感覺楊絳是個不錯的女性作者。
  • 【島讀】楊絳,熟悉又失落的「讀書人」的模樣
    一個管事員就來問我是不是「尾巴」上的,「尾巴」上沒有定座。可是我手裡卻拿著個座牌呢。他要去查對簿子。另一個管事員說,算了,一會兒就到了。他們在傳送帶的橫側放下一隻凳子,請我坐下。」(楊絳《孟婆茶》,1983年10月)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恐怕依然是沒有座位的楊絳先生坐上了這趟露天火車,從她的「人生邊上」駛了出去。
  • 楊絳去世,外媒報導標題為什麼用die而不用pass away
    今晚英語共學社裡有個譯友突然問,為什麼對於楊絳先生去世,外媒報導的標題都是用die而不是pass away呢?
  • 面對親人即將要去世,楊絳寫出了一段很真實感受的語錄,惹人淚下
    我們都有要面對即將要去世的親人時候,有人過早就面對了,有些人很晚,都是時間的過程,是人都擺脫不了生老病死;面對親人的去世,相信我們面對親人的離世都是悲觀的,任憑很多人都咬牙說打死都不會流淚,結果還是流淚了,這種淚是親情的淚,是不由自主就流下來了,是情不自禁就流下來的淚,是忍都忍不住的淚。
  • 楊絳小傳---中國文明網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5月25日凌晨,105歲的楊絳先生走了。  楊絳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評價自己譯作《吉爾·布拉斯》的著者勒薩日一樣:「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風氣,不肯依附貴人。他敢於攻擊時下的弊端,不怕得罪當道。他不求名位,一生只靠寫作謀生。」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編者按:今天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去世一周年紀念日,此文為楊絳先生親自寫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絳全集》。禮畢,我家請照相館攝影師為新人攝影;新人等立大廳前廊下,攝影師立烈日中,因光線不合適,照片上每個人都像剛被拿獲的犯人。照相畢,擺上喜酒,來賓入席,新娘換裝,吃喜酒。客散後,新娘又換裝,帶了出國的行李,由錢家人接到無錫七尺場錢家。新人到錢家,進門放雙響爆仗、百子爆仗。新娘又換裝,與錢鍾書向他父母行叩頭禮,向已去世多年的嗣父母行叩頭禮(以一盆千年芸、一盆蔥為代表,置二椅上)。
  • 國內思想周報 |楊絳去世何以引發毀譽之爭?
    楊絳去世為何引發毀譽之爭?5月25日凌晨,我國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由此引發的悼念、追憶乃至因評價錢鍾書楊絳夫婦而產生的爭論,成為上周最大的輿論熱點。
  • 關於楊絳的50件事-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四年前的今天,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逝世,她是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也是讀者眼中堅韌,清朗,獨立,充滿力量和溫暖的女性。今夜,一起懷念先生。楊絳、錢鍾書夫婦40楊絳把愛女錢瑗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1997年,錢瑗去世。僅一年後,錢鍾書也離開了。「我們三人就此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 洗淨百年汙穢,105歲楊絳先生安心「回家」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時10分,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05歲。楊絳出身名門,與文史大家錢鍾書先生伉儷情深,錢鍾書曾稱其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1998年,錢鍾書去世後,楊絳絕少公開露面,但依然筆耕不輟。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
  • 感悟楊絳心靈最純淨的地方:為今生摯愛竭盡全力
    天下盡知錢公楊師,然不知其女錢瑗亦高人也。博學巧慧,亦長於文學,三人實天作一家也。三人嘗約:家中事,人各為記,合而為一,名曰我們仨,亦一樂也。然錢瑗病矣,寢疾不起,自知大限,曰:「女兒不久,此書委吾,可乎?」父母噙淚頷首。錢瑗疾作,幾不能握管,力書之數章,已不能食,不能言,歷六日,居然死。其時丁丑年,明年,錢學士死,楊師孑然。
  • 練習八段錦、按摩耳朵 楊絳的養生之道
    &nbsp&nbsp&nbsp&nbsp長期陪在楊絳身邊,付研最大的感受是,楊絳用她的一生踐行著這樣兩句話:只要心態年輕,年齡不過是個數字;只要堅持科學的養生之道,長壽不會是個夢。
  • 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錢鍾書想想好笑,借《圍城》裡趙辛楣曾對方鴻漸說的話,跟楊絳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徹底撇清為暗戀一場。錢鍾書去世後,費孝通去拜訪楊絳,送他下樓時,楊絳一語雙關:「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 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
  • 人人皆知錢鍾書的天才 只有楊絳知道他的笨拙
    1998年12月19日,飽受多年病痛折磨的錢鍾書等不及妻子楊絳趕到床前,便自己合了眼。或許心上有太多事情放不下,他走時有一隻眼睛沒有合好。為了讓「死者如生,生者無愧」,已年屆九十,本已身心交瘁的楊絳對錢鍾書的全部手稿開始精心地整理排編。她後來回憶道,此中的艱難辛苦,難以言表。
  • 何建明:好婆楊絳如此溫馨
    從出生到去世,楊絳先生跨越了一個多世紀,105年悲歡離合的歲月,她堅強坦然地走過,以優雅淡泊度過一生。在她103歲時,何建明先生曾前去拜會這位高齡的蘇州老鄉,一聲「好婆」,道出了無盡的親暱和敬仰……我的好婆楊絳文 | 何建明癸巳年春節前,中國作家協會安排我去看望和慰問一批老作家,其中有錢鍾書先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