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現在我們每天都會照鏡子,主要是調整自己的妝容與儀表,很多人好奇在沒有玻璃鏡的古代,人們總不能讓自己蓬頭垢面吧?美麗的女子如何才能欣賞到自己的花容月貌?最原始的方法是利用水,就是用水的倒影來觀察自己的容貌,這種被人們稱為「水鏡」。直到銅鏡的出現,人們才能隨心所欲地照鏡子。
銅鏡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一般這種鏡子,一面是光滑的鏡子,另一面鑄刻花紋。因為銅鏡就是用來照出自己面容的,所以也稱為「鏡鑑」。到了戰國時,銅鏡盛行,製作手藝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又薄又巧。漢代時,製作又更精美了,花紋不再是幾何圖形了,慢慢有了鳥獸、人物的出現。
東漢中期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堪稱一絕。唐代,制鏡藝術極其講究,創造了八稜、菱花、海棠花等豐富的式樣,富麗堂皇。
唐代銅鏡在造型上突破了以往,圖案的呈現除了傳統的瑞獸、鳥獸、紋飾外,還增添了海獸葡萄紋,以及現實生活的打馬球紋等。唐朝銅鏡的紋飾也突破了以前的規範。銅鏡的構圖在表現手法上,清新明朗,流暢華麗,令人感嘆的是高浮雕技法,更是柔美自然。
跟現在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在西漢年間,人們就開始用銅鏡作為男女愛情的信物,取「心心相映」之美意。如果在生前互相贈送,死後埋入墓中,表示「生死不渝」。 鏡雖然很早就有,秦朝就有鏡子了,但是秦鏡現在很難見到。因為秦朝很短,差量也有限,並且,鏡子作為陪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出土的最早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
漢鏡的製作非常精巧,裡面嵌鑲珠寶,尚方的御鏡非常多,我們看到的出土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漢朝的銅鏡都有銘文,基本是吉祥語句,如大富貴、大吉祥等。
鏡的名稱也很豐富:日月鏡、十二生辰鏡、闢邪鏡、神人鏡等,很多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這麼多朝代也只有唐代時有透光鏡,鏡子背面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映射於牆壁之上,清晰可見。
古代不僅有銅鏡,鏡子的材質也是你想像不到的,古代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用黑曜石、金、銀、水晶等,也製成了各種鏡子。出名的是,秦朝時製造了金鏡,漢代時產出了鐵鏡,晉朝有銀華鏡,宋元產出了有柄可執的鏡,一直至明清之際才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玻璃鏡,但是由於很昂貴,很多人用不起。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是由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清朝之初,由於玻璃鏡清晰度高,造價低廉,迅速在宮廷和民間傳播開來,穿衣鏡是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
今天我們離不開鏡子,玻璃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便利了。很多人在家裡都放置了超大的鏡子,特別是女生,如果沒有鏡子,該如何化妝?如何補妝?所以,只能說,鏡子,我們天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