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扇子其實並不多見了,因為有電扇和空調了,所以漸漸的扇子似乎已經離開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扇子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可能就是偶爾的出門散步的老年人會帶著扇子吧,以前的時候用扇子的人還是很多的,人們都喜歡拿一把蒲扇,一揚就是一陣很清爽的風,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扇子不僅只有納涼這一個用途,還有很多的別的用途。
據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製作的長柄扇,但並不是用來拂涼的,而是一種儀仗飾物。扇子最早稱「翣」,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說我國那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們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裝飾品。在周代,王和後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叫 「障扇」;後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作為禮儀用具,扇子大多是長柄扇,由僕人執掌用來障塵蔽日,象徵著主人的權威與地位。到了漢代以後,扇子漸漸開始有了扇風納涼的作用。而在一些小說中,扇子還是一種武器,確實有很多的電視劇中會有一些情節就是一些俠客唰的一聲打開看摺扇,裡面會藏暗器,有的甚至扇子就是另有玄機的一種,扇子就是武器,可以殺人於無形之中,很多的文人會拿著一把扇子,在古代是很常見的,因此用扇子做武器也不會有太多的人發現。
還有古代的姑娘用扇子可以襯託自己的美,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感覺,儒雅文人,搧起扇子來多在胸前,動作文靜瀟灑。傳統講究右手持扇,持扇時主面朝外,開扇須呈半月形,收扇須呈花瓶狀。展扇(開扇)、摺扇(合扇)、搖扇、攥扇,姿勢要優雅灑脫。中國歷史上有新娘用扇蒙面的記載。再蓋頭出現之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時要以扇遮面,在婚禮上才能移露容,稱為卻扇。這種習俗在南北朝時已經形成,至唐代依然流行,所以說扇子還有用作在婚禮上用途。
其實扇子在古代的用途是有很多的,有人用來故作風雅,有人用作殺人利器,還有在家裡做裝飾的用品,還有一些女子會用來襯託自己,也有一些名人會留下墨寶在扇面上,供人觀賞和收藏。其實到後來漸漸演變,扇子還是做納涼的作用更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