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扇子、送清涼、納涼電影……創文宣傳走進社區

2020-12-22 西部網

書法家為居民寫扇面、納涼電影進社區……8月8日,長安區組織開展社區宣傳創文活動,增強居民們的主人翁意識,知曉文明創建知識,做新時代文明市民。

8月8日上午,為更好地開展創文工作,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居民們寫扇子、送清涼,城南書社10餘位書法家們走進廉租房小區,開展「夏日清風」寫扇送清涼活動。

長安區文聯幹部為小區居民們發放創文相關資料,引導居民們填寫調查問卷表。

扇子自古以來就為文人雅士們所喜愛,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扇面書法更是為眾多書畫愛好者所喜愛。在現場的烈日下,書法家們不畏酷暑,在精美的扇面上,創作出120餘幅精美的書畫作品,為居民們送去夏日的清涼與祝福。

傍晚時分,毓秀園社區開展了電影進社區暨創文知識宣傳活動,小區居民吃過晚飯後,三三兩兩相約聚在小區廣場上,志願者們便為居民講解文明城市創建知識、宣傳文明市民守則,社區和包抓單位將印有文明宣傳標語的扇子發放給居民,駐轄區企業大益膳房還為前來納涼的村民提供茶水、水果等免費服務。

電影放映前,創全國文明城市知識問答環節,讓廣大居民了解我區當前重點工作任務,隨後,居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參與著社區創文宣傳活動,在感受廣場電影魅力的同時,也感受著社區正能量。

「每個居民都是城市的一個小細胞,我們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文明市民,用文明行動共同來建設文明社區,為創文添一份力。」家住翠華小區的馮濤說。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銅川小小文明使者走進社區、體育館,宣傳創文和全運會
    2020年9月4日下午,銅川市朝陽實驗小學東校區的學生志願者們走進銅川體育館、書畫公園、秦嶺社區等地,以「垃圾分類」、「厲行節約」、「文明行為」為主題,開展以「紅領巾迎全運 爭做文明小使者」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暨志願服務活動,助力銅川市迎接第十四屆全運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 『扇子』納涼之外的文化寓意
    說起扇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盛夏納涼工具。『舉處隨時消酷暑,動來常伴有清風』,一對聯語道出了扇子的功能與時令。從夏到秋無論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扇子是廣大勞動人民必不可少的伴物。有物美價廉的蒲草扇、葵葉扇、竹編扇,適於婦女的絹制團扇,適於學士長老的鵰翎扇,宮廷扇子舞所用的鵝羽扇。以及便於攜帶的靈便摺扇。以上諸類扇子,以時間次序排列,羽毛居先,蒲竹、紈絹稍次,摺扇是明朝由高麗國【今朝鮮、韓國】輸入,當屬最後。摺扇自從舶來之後,數百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
  • 「夏送清涼」河津市總工會:為一線職工送清涼、送安全、送健康
    高溫酷暑送清涼,絲絲關懷暖人心。「夏送清涼」活動是該市總近年來堅持開展的一項服務職工、關愛職工的品牌活動,是切實關注民生,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舉措。今年7月上旬以來,該市總「情系職工、清涼一夏」慰問活動先後走進華鑫源鋼鐵集團、曙光集團、中達集團、三聯集團、炬華新材料、晉鋁耐材公司、發鑫集團、永鑫集團等企業高溫車間,108國道改線項目部、汾河公園項目部、鋁東路項目部、周家灣新村等建設工地,環衛處、交警大隊、交通執法大隊、路燈管理處等戶外一線崗位,為職工送去防暑降溫用品,並宣傳普及疫情防控、暑期防病、中暑急救常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為職工送清涼、送安全
  • 古代扇子除了納涼還有什麼用
    古代扇子除了納涼還有什麼用   用扇子遮面表示敬畏羞怯  古人常用扇子遮擋臉面,以免被人認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三國時期魏國魚豢的《魏略》中記載說:韓宣在任丞相軍謀掾之職的時候,有一次與臨淄侯曹植在宮中相遇。
  • 西安高新區創文宣傳走訪活動掀高潮
    西安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創文工作,先後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暨迎十四運城市文明提升推進大會、召開兩次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聯席會及創文相關工作部署會,相關委領導也分別帶隊實地督導檢查創文工作。連日來,為全面貫徹落實全市創文工作安排部署,西安高新區又積極發動全區黨員幹部和志願者在轄區積極開展「辦精彩十四運做文明西安人」大走訪、大宣傳活動。
  • 古人在夏季如何納涼?百姓有扇子,皇帝有比空調還厲害的納涼方法
    在古人所有避暑的方法中,扇子是首當其衝的最簡單趁手的消夏用品。因為揮動可以加快空氣流動,使汗液蒸發、體表降溫,又被稱為「涼友」。扇子通常以鳥羽、竹製成。唐以前,扇子多以鳥羽為材。因此,從古人使用的扇子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地位、財富等等,因為扇子的製作材料是不同的,其次就是扇子上面的畫代表了不同的意義。
  • 【人人為創文添彩⑭】創文宣傳氣氛濃,文明觀念潤人心
    居民小區:入戶宣傳入腦入心日前,茂南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官渡街道聯合在福華社區福華路打造了一條長125米的創文創衛(垃圾分類)宣傳長廊,對宣傳創文創衛,特別是垃圾分類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指引作用,受到了社區居民的好評。同時,在社區內顯眼位置,講文明樹新風等相關公益廣告也在時刻提醒居民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 金花街這個「迷宮」文創社區,由西關版「七十二家房客」民居蛻變而來
    這裡就是位於荔灣區金花街僑興新街的敬梓裡文創社區,集零售、手工、課程、獨立品牌、工作室、輕食、休閒等功能的藝術綜合體。幽長的走廊、狹窄的樓梯、木製的橫梁、舊時的瓦片、牆體上古早的工廠宣傳語,走進敬梓裡文創社區,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上個世紀。
  • 融創服務集團西南區域組織「露天電影」進社區 讓居民享用文化...
    中國網9月4日訊 「十幾年沒有看過露天電影,沒想到今天在自家樓下看到了。」8月23日,華燈初上,陣陣清涼的夏日晚風拂過臉頰,重慶融創奧林匹克花園雅典住宅小區的李大叔在家門口與鄰裡一起看懷舊影片,閒聊家常,感覺特別親切。
  • 古時的扇子不僅僅有納涼的作用,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用途
    現在的扇子其實並不多見了,因為有電扇和空調了,所以漸漸的扇子似乎已經離開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扇子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可能就是偶爾的出門散步的老年人會帶著扇子吧,以前的時候用扇子的人還是很多的,人們都喜歡拿一把蒲扇,一揚就是一陣很清爽的風,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扇子不僅只有納涼這一個用途,
  • 360°宣傳!市民對鹹寧「創文」怎麼說?
    朱曉松的日常生活,處處都和「創文」分不開:開門營業,得落實「門前四包」責任;不忙時閒逛,巷子裡是形式多樣的「創文」宣傳欄;打開手機,「嘉魚掛出首家『不文明單位』牌匾」的新聞吸人眼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們鹹寧可是下了大力氣的。」
  • 電扇、空調的相繼出現以後,你有多久沒有用過扇子納涼了呢?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納涼的方式也在起著變化。電扇、空調的相繼出現以後,你有多久沒有用過傳統的扇子呢?「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這個謎語的謎底,也許不言自明,婦孺皆知了。「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今冬。」這四句順回溜將扇子的作用和使用時令說得最清楚不過了。
  • 扇子除了扇風納涼,還是身份的象徵,漫談古代扇文化
    在古代夏季,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納涼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扇子了。根據相關的歷史記錄,扇子在中國已有3000-4000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古人使用扇子肯定是早於文獻中的記錄。本期我們就來談談古人和扇子的哪些事。
  • 中國扇子藝術學會與克什克騰旗稅務局聯袂為牧民送福迎春
    中國扇子藝術學會與克什克騰旗稅務局聯袂為牧民送福迎春行進塞外雪域的路上合影聞訊趕來的牧民們在蒙古包前歡迎中國扇子藝術學會一行經貿文化快訊內蒙古電 為響應國家關於做好2020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通知的精神,2019年12月29日23:00至2020年1月2日,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稅務局聯袂組織書畫家為當地蒙古族牧民揮毫潑墨寫春聯、送福字,傳播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扇文化,拉開了該學會「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迎春活動計劃的大幕。
  • 莆田市老年大學進社區文藝宣傳演出助創城
    9月8日,由市老年大學主辦的助力創城文藝宣傳演出活動在荔園小區舉行。隨後,校曲藝隊送上一段詼諧有趣的莆仙方言三句半《移風易俗齊格知》,莆仙戲班演繹莆仙方言小戲《聘金風波》,將表演和民俗民風相結合,運用莆仙方言,向市民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隨後,飽含深情的歌曲《相聚在媽祖的故鄉》,歌頌媽祖情,展現「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將演出推向高潮。
  • 形式新穎內容有趣 瀘州上演創文宣傳大聯歡
    創文遊園會、創文「快閃」、街頭答題贏小禮品……7月22日,瀘州市三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創文宣傳,上演了創文宣傳的全民大聯歡。  當天參加遊園會的市民劉貴萍說,這樣的創文宣傳形式很有趣,小朋友、大人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創文知識。
  •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為何能「裝下」中國傳統文化?
    扇子起源於中國,歷史悠久。小小一把扇子,從最初用來納涼乘風,到後來標榜身份地位,再到文人墨客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或以扇子為題吟詠起興,扇子在古人的生活中實在是具有實用、禮儀、審美等多種功能。發展至今扇子不僅可以稱之為實用佳物,還是一種文化符號。
  • 婁底吉星小學開展"大手牽小手"公筷進萬家暨創文知識入戶宣傳活動
    為引導社區居民養成文明衛生好習慣,8月10日-11日,婁底吉星小學聯合南壠社區、黃泥社區開展"大手牽小手"公筷進萬家暨創文知識進社區入戶宣傳活動,用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的健康生活方式,引領文明新風尚。
  • 一把小扇子 傳播大文明
    一把小扇子 傳播大文明 2020-06-14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文進行時】禾花塘社區:老舊社區有了新變化
    湘潭在線7月1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希臺 通訊員 楊梅)「小區現在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家門口樓道豁亮,小區環境舒適,還有老年活動室、閱覽室、文體活動室,創文活動搞得好啊。」7月17日,家住嶽塘區下攝司街道禾花村老小區近20年的王阿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