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扇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盛夏納涼工具。『舉處隨時消酷暑,動來常伴有清風』,一對聯語道出了扇子的功能與時令。從夏到秋無論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扇子是廣大勞動人民必不可少的伴物。即使在電器化時代,有各式各樣的電風扇和空調等先進的製冷設備,這具有原始功能的扇子,仍然在當代人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生活用扇種類,花色全,洋洋大觀,是我們民族科學文明的一個側面。有物美價廉的蒲草扇、葵葉扇、竹編扇,適於婦女的絹制團扇,適於學士長老的鵰翎扇,宮廷扇子舞所用的鵝羽扇。以及便於攜帶的靈便摺扇。以上諸類扇子,以時間次序排列,羽毛居先,蒲竹、紈絹稍次,摺扇是明朝由高麗國【今朝鮮、韓國】輸入,當屬最後。摺扇自從舶來之後,數百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它有九根材發展到二十根材,長度由小不盈尺到大到二尺,扇面有紙有絹,有泥金和灑金等多種質地,扇股用材有木、竹及象牙,,各儘自然美之曲妙。隨著明代刻竹工藝的發展,施藝於扇股風行一時,陰刻、陽刻、留青、沙地等各種技法曲盡其妙。
摺扇的扇面宜寫又宜畫,天地雖只尺把間,歷代畫師無不涉足於此。因之一把精美的摺扇,可以譽之為一個流動的工藝書畫展覽,使人愛不釋手。由此扇子不僅是拂暑的工具,他還有著生活功能之外的賞心悅目藝術享受的作用。『影動半輪月,香生一縷風』一扇在手涼風佛面,別有一番情趣。
在文學藝術領域之中,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忠奸貧富也都離不開扇子,『綸巾羽扇』諸葛亮的瀟灑風度,『桃花扇』李香君的青樓薄命,『晴雯撕扇』外剛內柔晴雯的性格刻劃,扇子在蘇東坡、孔尚任、曹雪芹諸位大師筆下狀物抒情,成為情節構成的楔子。『扇子功』擴大和豐富了戲曲舞臺的藝術表演領域,有單獨的扇舞,河北民間舞蹈『茉莉花』,湖南『鬧元宵』等都突出了扇子的舞姿。評書、相聲表演方巾摺扇,表演的姿態萬千,淋漓盡致。時值盛暑,皓月當空,娃娃早已入夢,媽媽卻還手把涼扇,輕輕的搖,慢聲的唱。扇子此時此地是愛的媒介。假如丟掉扇子,旁邊放座電扇不停的吹,涼爽是涼爽了,但母愛之情也就隨風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