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夏日引風物品。相傳最早的扇子為虞舜所制的「五明扇」。
最早的記載,見於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而後衍化為多種類型,如羽扇、蒲扇、摺扇、團扇、絹宮扇、檀香扇等品類。
在中國底蘊深厚的扇文化中,扇子絕不僅僅是納涼用品這麼簡單,它更是裝飾品、藝術品、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是扇子與才子的搭配,真可謂是完美至極,相得益彰。
宋代大詞人晏幾道在一首詞裡曾經寫道「歌盡桃花扇底風」,想著輕搖摺扇,閣樓聽歌,又有桃花香味撲面,那將是何等愜意的畫面呢?
另外,還有一種稱作「障扇」的扇子,從周朝開始,多用於封建皇族和高官的儀仗中。他們由侍者手擎,以障塵蔽日,以彰顯其身份不凡。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懷古》·蘇軾
三國時期,魏晉之風盛行,士人皆以羽扇綸巾,峨冠博帶為風尚,這可不是諸葛孔明一人的專利。正如蘇軾詞中所寫,周公瑾頭戴青巾,手持羽扇,微微旋腕,面對曹操八十萬雄兵,從容不迫,眼角眉梢皆是雲淡風輕,仿佛這場戰役實力並無懸殊。
誠然,羽扇輕搖間,周郎贏了這場敵強我弱,實力懸殊的赤壁之戰,八十萬雄兵,皆成為了滿盤敗棋。這場戰鬥贏得漂亮、贏得酣暢、贏得名垂千古。
那一柄輕曳的羽扇,蘊藏的是周公瑾深不可測的謀略,更是那一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淡然從容。
作為扇子文化半壁江山的摺扇,對於它的來源,備受爭議,至今仍未停止。
一說摺扇為日本使者進貢於永樂帝,一說摺扇為中國本土產物,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時稱「腰扇」。二者無從考究,不過摺扇在扇歷史中佔據了相當一部分重點,這絕非空話。
在中國的文人墨客眼中,摺扇是身份的表徵,也寄寓著個人的文化意趣,開合之間,詩文浮現,水墨流連自己與旁人眼眸之間,談笑風生之間仿佛也氤氳著詩書之氣、水墨之姿,實在風流雅致,收放自如。
在扇文化中,與摺扇平分秋色的,便是團扇的存在。那一幅幅仕女圖中,體態豐腴、衣著華美的仕女們,或談笑,或靜立,或賞花鳥魚蟲,手中必少不得那一團薄霧輕雲般的扇。
或執扇輕搖,或以扇遮面,無一不體現了仕女的溫雅不俗。那薄紗所制的團扇,清婉秀麗,似是端莊仕女的化身,與仕女一同點綴了文人墨客的生活,也為閨情詩詞添上了一抹亮色。
那「輕羅小扇撲流螢」宮女的痴、寂,也隨著那團扇永遠被刻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任世人猜測不清,琢磨不透。
扇文化之深厚,寥寥幾語實在難以說清,它在中國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自然得好像我們生來該是如此,這指間輕輕搖動的物什,它像是眉間微蹙,又似嘴角輕笑,或是耳鬢黑髮輕拂,是中國人心中濃稠得化不開的寄託。
讀者們,關於「扇文化」,大家都有怎樣的見解和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