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盡桃花扇底風」,中國最美的「扇子」文化,你知多少?

2020-12-13 文史道

扇子,夏日引風物品。相傳最早的扇子為虞舜所制的「五明扇」。

最早的記載,見於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而後衍化為多種類型,如羽扇、蒲扇、摺扇、團扇、絹宮扇、檀香扇等品類。

在中國底蘊深厚的扇文化中,扇子絕不僅僅是納涼用品這麼簡單,它更是裝飾品、藝術品、身份地位的象徵,尤其是扇子與才子的搭配,真可謂是完美至極,相得益彰。

宋代大詞人晏幾道在一首詞裡曾經寫道「歌盡桃花扇底風」,想著輕搖摺扇,閣樓聽歌,又有桃花香味撲面,那將是何等愜意的畫面呢?

另外,還有一種稱作「障扇」的扇子,從周朝開始,多用於封建皇族和高官的儀仗中。他們由侍者手擎,以障塵蔽日,以彰顯其身份不凡。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懷古》·蘇軾

三國時期,魏晉之風盛行,士人皆以羽扇綸巾,峨冠博帶為風尚,這可不是諸葛孔明一人的專利。正如蘇軾詞中所寫,周公瑾頭戴青巾,手持羽扇,微微旋腕,面對曹操八十萬雄兵,從容不迫,眼角眉梢皆是雲淡風輕,仿佛這場戰役實力並無懸殊。

誠然,羽扇輕搖間,周郎贏了這場敵強我弱,實力懸殊的赤壁之戰,八十萬雄兵,皆成為了滿盤敗棋。這場戰鬥贏得漂亮、贏得酣暢、贏得名垂千古。

那一柄輕曳的羽扇,蘊藏的是周公瑾深不可測的謀略,更是那一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淡然從容。

作為扇子文化半壁江山的摺扇,對於它的來源,備受爭議,至今仍未停止。

一說摺扇為日本使者進貢於永樂帝,一說摺扇為中國本土產物,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時稱「腰扇」。二者無從考究,不過摺扇在扇歷史中佔據了相當一部分重點,這絕非空話。

在中國的文人墨客眼中,摺扇是身份的表徵,也寄寓著個人的文化意趣,開合之間,詩文浮現,水墨流連自己與旁人眼眸之間,談笑風生之間仿佛也氤氳著詩書之氣、水墨之姿,實在風流雅致,收放自如。

在扇文化中,與摺扇平分秋色的,便是團扇的存在。那一幅幅仕女圖中,體態豐腴、衣著華美的仕女們,或談笑,或靜立,或賞花鳥魚蟲,手中必少不得那一團薄霧輕雲般的扇。

或執扇輕搖,或以扇遮面,無一不體現了仕女的溫雅不俗。那薄紗所制的團扇,清婉秀麗,似是端莊仕女的化身,與仕女一同點綴了文人墨客的生活,也為閨情詩詞添上了一抹亮色。

那「輕羅小扇撲流螢」宮女的痴、寂,也隨著那團扇永遠被刻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任世人猜測不清,琢磨不透。

扇文化之深厚,寥寥幾語實在難以說清,它在中國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自然得好像我們生來該是如此,這指間輕輕搖動的物什,它像是眉間微蹙,又似嘴角輕笑,或是耳鬢黑髮輕拂,是中國人心中濃稠得化不開的寄託。

讀者們,關於「扇文化」,大家都有怎樣的見解和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相關焦點

  • 【詩聯雅集】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省詩協省直詩會老師們以晏幾道詩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分韻吟詩,收得詩詞21首,輯錄如下: ●劉秋泉    舞葉上猿騰盡借枝,雲間嶺劈獨為斧。方知膊赤可偏安,卻已天涼於正午。終究陰陽意不違,一絲一縷無相取。
  • 扇子除了扇風納涼,還是身份的象徵,漫談古代扇文化
    扇子的起源相傳扇子是舜帝為了求賢人的時候發明的,這個時候的扇子更多的是一種禮儀用具,不是普通人扇風納涼的。圖註: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金銀錯銅壺上刻有奴隸手執長柄扇畫像,這也是我國最早的扇子圖像而中國古代常見的扇子則大都是團扇,也就是圓形的扇子。西漢成帝的妃嬪,也就是著名的大才女班婕妤,因為成帝寵幸趙飛燕,幽怨之下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以扇子比喻漢帝喜新厭舊。
  • 扇子的規矩——夏天用扇子扇風的你是否知道?
    大部分地區已經三十度以上了,此時路邊的大爺大媽包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手裡都多了一件東西——扇子。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禮儀之邦,衣、食、住、行、用處處都講究個「禮儀」二字,也就是說處處都有著規矩。這扇子也不例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扇子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
  • 搖出來的中國扇文化——漫談中國扇子的文化內涵
    扇子起源中國,發展也在中國,扇子體現了中國傳統造物工藝的高超水平。扇子作為一種器物有著它獨有的內涵,尤其是當扇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所散發出扇的靈魂和神韻,使扇子成為了中國特定社會形態的一種標誌,傳達了象徵、禮儀、審美等思想文化觀念。從扇子產生至今,無論是扇子的功能,還是扇子的形制,都在發生著變化。
  • 扇子上的中國風
    扇子上的中國風 18至19世紀歐洲中國摺扇價格不菲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推出的特展《扇子上的東方與西方——18至19世紀中西成扇》集合了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格林威治扇子博物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及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的近70把文物扇子。  從中,我們可以體味出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18至19世紀的歐洲人,被「中國風」折服,對中國文化的追捧之狀。
  • 扇文化|圖說中國扇子發展歷程
    中國扇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蘊含著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早在虞舜時期就使用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春秋晚期(距今約2500年) 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東周墓出土了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子實物,有「中華第一扇」之稱。
  • 天熱扇扇子,扇風or煽情?
    ——在中國傳統社會,扇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烈日炎炎似火燒,熱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誠能納涼降暑。
  •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為何能「裝下」中國傳統文化?
    古代的文人君子喜愛扇子,或是用之乘涼,或是把玩欣賞,抑或是在文學作品中寄予扇子種種品格操守或精神內涵。那麼,扇子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到底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扇子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中國人喜愛,且使用至今?今天,我們不妨聚焦「扇子」這一物件,通過對它的一番解讀,尋找中國人賦予它的深刻精神文化內涵。
  • 中國傳承的扇子文化
    棕竹扇骨「扇」 古人造字,從門扇之形狀,聯想到扇子的搖動,所以扇子的偏旁為「戶」,也就是說扇子的扇最初的意思是「門」。故「門」也稱為「扇」。我國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竹編扇和湖南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時期竹編扇。兩把扇子的搖柄就像是門軸的延長,但最初造字的人在「戶」字之下加了一個「羽」子,因為鳥會飛翔,兩翅鼓動而生風,故又以鳥羽為扇。
  • 揚之水 | 摺疊扇底一捻風
    摺疊扇底一捻風 文 | 揚之水       摺疊扇的故事,始終為人們所喜,因為它事關三國:日本,高麗,宋代的我們。當然應該說我們的宋代,不過把話倒過來,便如我們回到了歷史情境一般。那時候正有一首小詞調寄《生查子》,題為「詠摺疊扇」,詞曰:「宮紗蜂趁梅,寶扇鸞開翅。
  • 圍棋文化之扇子:多把圍棋名扇欣賞
    【弈客圍棋APP記錄你的圍棋人生】扇子與中國京劇藝術的情緣頗深,在京劇、越劇等中國傳統戲劇的舞臺上,扇子常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早已逾越了原始的實用功能,演化為儒雅的標誌、風流的象徵。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眾多圍棋棋士手中也多了一把扇子景。日本棋界有一種說法:「不會把玩扇子,就不配做棋士。」
  • 從團扇到摺扇:中國的扇文化
    扇源於遠古時代獵取植物葉或禽羽,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別稱障日。當時,扇子用作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而非取涼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1.以棄扇喻棄婦扇子是種時令性很強的生活用具,只在夏日用來逐暑,等到微涼秋風起時,團扇也只能擱置一旁。正如劉大白在《秋扇》中嘆"一陣秋風,收拾起多少團扇。"漢班婕妤所作《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 位於南京夫子廟的李香君故居與《桃花扇》
    看到向君的血濺在侯方域所贈情詩的扇子上,楊龍友被他堅強的性格和堅定的愛情深深打動了。他立刻找到了毛筆,用扇子上的血,點燃了幾朵即將滴下的桃花。然後,隨著墨水在樹枝和樹葉上的輕微排列,一幅燃燒著的、動人的桃花畫躍上了扇子。這就是後人被告知要談論的桃花扇。很快,南明滅亡了,侯和李又見面了,但國家破了,他們很難留在家裡。兩個人不得不把桃花扇拆開。從此,李很快就死了。
  • 桃花扇底千年夢,離合悲歡一世緣,為君十唱鷓鴣天
    桃花扇底千年夢,離合悲歡一世緣。彈指一笑,唱盡前塵所有的緣,只為一次無望的落淚。錯過的是光陰,留下的是牽掛。走過的是往事,沉澱的是真誠。經歷過的是緣份,藏在心底的是回憶。淡淡筆墨,淺淺細語。從未有過現在這樣的執著,不需要承諾、無需誓言。只是想珍惜,僅此而已。
  • 盤點舞臺第一道具扇子在表演藝術中的運用
    隨著音樂響起,歌伎、舞伎持扇翩翩起舞,其婀娜多姿的倩影,曾給藝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代受西域影響,舞蹈繁興,其中許多舞都以扇作為道具。及至宋代,扇子作為道具開始進入戲曲。明清時期,扇子作為一種道具,逐漸成為戲曲舞臺不可缺少的傳神之物。傳統戲曲中,扇子的種類繁多,式樣不一,唯摺扇用途最廣,生旦淨醜均可使用。
  • 詩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花」字飛花令開滿人間
    桃花庵歌/唐寅28.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桃花庵歌/唐寅29.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桃花庵歌/唐寅30.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把酒對月歌/唐寅31.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晏幾道32.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 日本和扇文化:日本的皇室女性,為什麼手裡總是拿著扇子?
    例如,帶有日本風格的衣服叫和服,帶有日本特色的詩歌叫和歌,還有,日本料理也被稱為和食。而所謂的日本和扇,實際上就是我們中國人眼裡的摺扇,但有一些日本人認為,摺扇原產於日本,並非中國人發明。這種說法自然也是無稽之談,因為扇子的發源地有兩個,一個是埃及,一個是中國。
  • 扇子起源與發展-風之骨
    扇子的起源與演變史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許多學者認為扇子起源於虞舜時代。從這些記載中了解到,扇古寫為「箑」,又作「翣」。《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見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 炎炎夏日,扇暑而涼——扇上的風雅
    若是早些年,也只能是小扇輕搖了,想來這種變化不過是幾十年的事情。我常想如今的孩子們在屋內盡情享受涼風的時候,也失去了在鄉村月下「輕羅小扇撲流螢」的童年快樂,那時候一把扇子是可以陪伴人們整個夏天的。說明扇子在我國出現很早,到漢代的時候應用已經十分廣泛,成帝時班婕妤曾有詠扇自傷的詩曰:「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如明月。」後來便有了唐宋詞中「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歌盡桃花扇底風」那樣優美的句子,說明那時候的扇子已經入詩了。
  • 「扇子社交」你了解多少?你知道歐洲貴族拿扇子背後的涵義嗎?
    古今中外、扇子絕不僅僅是吹吹風那麼簡單扇子從最初的消暑工具、逐漸演變為文化藝術品!扇扇子、也慢慢的從遮陽生風消暑衍生出更多層的涵義!甚至上升到社交文化的層面!1、打開扇子、斜遮下半臉東西方文化恰巧相同:都代表我愛你的意思!而不同的是:東方文化是一種女子害羞的無意識舉動、而西方遮住下半臉是有意識的主動信號行為!這是文化原因所致2、正放面前、露出雙眼: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