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源於遠古時代獵取植物葉或禽羽,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別稱障日。當時,扇子用作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而非取涼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扇有期盼合歡的團扇,也有筆墨丹青的摺扇,世異時移,情誼不已。各種情意情義蘊含在一把小小的扇中,這一個簡單的器具帶來的是雋永深沉的世俗與風俗。
一、合歡之望——團扇
宋以前稱扇,都是指的團扇。團扇也叫"宮扇"、"紈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杖扇新錄》中記載:近世通用素娟,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1.以棄扇喻棄婦
扇子是種時令性很強的生活用具,只在夏日用來逐暑,等到微涼秋風起時,團扇也只能擱置一旁。正如劉大白在《秋扇》中嘆"一陣秋風,收拾起多少團扇。"漢班婕妤所作《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就算在你的懷中也常常害怕秋涼,因為到那時就只會落得被棄篋中、恩情斷絕的下場,而王昌齡於《長信秋詞》中描繪得十分悽準"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劉禹錫的"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這些詩句體現了女子名圖的坎坷。古代女子的命運很多時候都受制於男性,團扇與古代女子的相似性重合甚高,棄扇與棄婦在許多方面都十分貼合。
2.羞怯掩面以卻扇
世間有時時恐懼背棄的不幸,更有對未來的婚姻充滿了期待的幸福。卻扇是一種婚俗禮節,新娘出嫁,須得蒙頭遮面,因此以團扇覆面遮羞。清代平步青的《霞外攟屑》"古時婚禮,侍兒以紗扇蔽新婦,徹扇曰卻扇。"南北朝庾信的《為上黃侯世子贈婦》詩"分杯帳裡,卻扇床前。"新娘蓋面並非迂腐的禮節,而是為了掩蓋含羞的表情。《世說新語·假譎》溫嶠娶婦是個有趣的典故來源,別人請溫嶠為女覓婿,溫嶠回復"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新娘撥開紗扇發現新郎卻是溫嶠。唐楊師道《初霄看婚詩》雲"洛城花燭動,戚裡畫新娥。隱扇羞應慣,含情愁已多。輕啼溼紅粉,微睇轉橫波。更笑巫山曲,空傳暮雨過。"可見唐朝卻扇於婚俗中盛行之狀。
二、咫尺丹青——摺扇
團扇在唐宋時期最為流行,扇上題詩作畫也最興盛。但從元代起,團扇的書畫功能漸頹,摺扇成為了供文人墨客揮灑詩意的載體。"至明則摺扇大興,紈扇幾無人問。"摺扇並非元代初現,《資治通鑑音注》"(南齊高帝時)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可見早在南北朝時摺扇就已是當時常見的器物了,只是當時文人還未在扇面上留下墨跡,而到了明代"揮灑翰墨始於成化間。"在永樂帝的大力推廣下興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摺扇熱潮,"自內傳出,遂遍天下。"此後的摺扇便成為了生活與藝術作品中常見的一個文藝要素。
1.惠贈雅朋
明朝皇帝尤喜摺扇,除永樂帝外,明宣宗更是做了一首詠扇詩:"湘浦煙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 掃卻人間炎暑,招回人間清涼。"以表達對摺扇的喜愛。摺扇經由朝鮮、日本傳回朝堂,又從朝堂向外擴散,成為了上層人士與知識分子間時興的風尚雅俗。"雙環結成連理枝,舒捲隨人意。半輪秋月明,一片春雲膩。到手時清風陣陣起。"明瞿佑這首《北雙調·清江引》描繪了摺扇之用與摺扇之趣。楊循吉作賦詠嘆:"於時則有祛災雅制,卻暑芳姿,昔日之班姬所詠,往年之逸少曾持,斂之不盈於把,圓也有中乎規,出袂而輕颺自動,拂膺而涼思允宜。觀其皓繭裁容、素藤張面,灑金星以作飾,削牙釘而為鍵,紫檀戢戢而板吻無痕,玄珠圓圓而蒂垂如旋。"由文人辭賦詩文可見摺扇大貴之位。
除受上層朝堂及貴族影響外,各個文學藝術流派對摺扇文化的推廣推進貢獻甚著。清代吳榮光感慨"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為書畫,蔚為吳下人書畫扇面之風氣。"後來的"松江畫派"、"清六家"、"四僧"、"揚州八怪"、"金陵八家"等文人畫家流派都為摺扇扇面增添光彩。於是明清時互贈摺扇蔚然成風,被視為懷袖雅物,同僚友人之間皆以摺扇為禮,"制以為扇持贈君,拂君懷袖袪君暑。"一柄摺扇,一首題詩,一幅美畫架構起文人之間的風雅風流之證。
2.表傾慕之情
摺扇可題詩作畫,於是自然被賦予了表情達意之效,一面扇面猶如那片宮中漂出的紅葉"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此時的摺扇比之悲戚的紅葉顯得明朗許多,一柄摺扇寄予有情人,而非漫無目的地任其漂流。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將扇作為串聯全劇的線索,從贈扇、書扇、畫扇到撕扇,描寫了明末公子侯方域和南京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悲劇與亂世的苦難。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從而使摺扇成為承載深厚意蘊與深沉的, 《桃花扇·眠香》:"小生帶有一宮扇一柄,就題贈香君,永為訂盟之物吧。"扇子在這裡成為了二人愛情的象徵。扇墜是系在扇柄的飾物,相當于贈扇,自然也可表贈送方的愛意。《剪燈新話》:"女以紫金碧甸指環增生, 生解水晶雙魚扇墜酬之"。 可見扇墜已為酬情表意之物。
三、現代扇文化
傳至今日,扇子已不僅僅只是個引風納涼的工具,而是由實用功能轉向審美功能的物品。扇子常常作為君臣之間的"貢賜佳品"、邦國之間的"外交儀物"以及友朋親眷間的"饋贈禮品","文佩扇、武佩劍"的風尚為國人所悉。文人仁風雅量,而適配的扇子即被賦予"仁"的內涵,現代更是如此,執扇之人常常也是寬雅之人,贈扇也表達了對受方氣量風貌的尊重讚嘆。摺扇一開一合,進退皆宜,團扇絹絲柔而堅韌,更顯剛柔兼具之古韻。團扇閨思、摺扇清閒,或絹帛或黃紙,簡單的扇面上撰寫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哲思寄寓,是往哲先賢的智慧與感悟。扇文化一脈相承,即在此處,那世界就在我們咫尺之間,等候我們踏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