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扇文化中,古代扇子藝術之美受到了廣大藏家的一致讚許。這種高雅之物也是國人引以為傲的藝術佳品。中國古代扇面與扇子的歷史非常悠久,讀紫色百合香的文章與您一一解讀。
一、中國扇文化
中國扇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素有「制扇王國」的雅稱,以江蘇檀香扇、廣東火畫扇、四川竹絲扇、浙江綾絹扇最為馳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扇。因為歷代書畫名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者留下其書法,及賦詩一首等,這樣的扇面也是古代文人饋贈親朋好友最為雅致的佳品。
二、扇面的分類
扇面從形制上分為團扇面和摺扇面。
團扇又稱之為「紈扇」和「宮扇」。團扇早期多為圓形,後來經過發展,還出現了長圓形、扁圓形、葵花形等。
扇面的材質一般多會選用潔白的絲絹,扇面的紋飾一般是繪以山水花鳥、亭臺樓閣等。
團扇多為唐代的女性所擁有並隨身佩戴。從古代的繪畫中也可以看出:團扇的製作比較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漢代至北宋時期是團扇發展的最為鼎盛的時期。我國蘇杭地區的團扇,在中國扇文化歷史中最為悠久,也最受推崇。
摺扇,稱之為「摺疊扇」,還有「聚頭扇」和「撒扇」之稱。我國明代時期開始流行摺扇,清代時期是摺扇發展的最高峰。雖然摺扇的歷史並不是很久遠,但是其重要性卻為世人所知。摺扇的特點是外出攜帶非常方便,可以藏入懷袖之中。摺扇很少使用絹質,一般多為紙裱糊的,用紙裱糊的摺扇可以隨意進行書畫創作。
三、堯舜時期的五明扇
上古堯舜時期,舜帝為了能尋找到賢明的人輔佐他治理國家,就命人製作了一把五明扇,以表明自己廣納賢士的主張。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中記載:「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皇帝不得用」。
所謂的五明扇其實就是一種不能摺疊開合的大平扇。五明扇古時稱之為「箑」,形狀如「闔」,即長柄扇,通常由他人手持。
四、先秦時期的扇子
先秦時期的扇子,多用集羽或者竹葦編制而成。春秋戰國時期,扇子就已經有了「扇」的稱謂。戰國時期,有一種短柄竹扇,是一種技藝非常高的竹編製品。這種竹扇從戰國晚期一直流行於漢代時期,使用人群也非常廣泛。
五、漢代的扇子
西漢時期,出現了用絲絹製成的扇子,這種扇子稱之為「紈扇」或者絹扇」,又由於它的形狀如明月,因此也稱之為「團扇」。
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扇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流行「麈尾扇」和「比翼扇」。麈是一種鹿類,古人用其尾毛做成拂塵,稱「麈尾」。「比翼扇」,是用鳥的翅膀做成。
七、隋唐時期的扇子
隋唐時期之後,麈尾扇逐漸衰落,而團扇作為主流。唐代開元、天寶年間,還有小的團扇出現,深受仕女們的喜愛。
八、宋代的扇子
宋代的團扇形制多樣化,如橢圓形、長方形、多角形、曲線形等。隨著造紙業的大力發展,於是就出現了「紙團扇」。宋代還出現了摺扇,並且大量製作。摺扇扇面也較少用到絹,大多還是用紙裱糊。
九、明代的扇子
明永樂時期,大量製作摺扇,並流行在扇面上題詩賦詞,這也成為一種時尚。文人學士互贈題詩詞的摺扇,以增進友誼。當時文人手持摺扇也是高雅身份的一種象徵。
十、清代的扇子
清代,摺扇隨處可見,這一時期是我國摺扇大力發展的鼎盛時期。扇子的使用更加頻繁,不僅是夏天,就是在秋高氣爽的季節,人們手持摺扇,或佩掛於身,或藏於袖中,都是風雅的體現。不僅男性使用摺扇,也有女用的扇子。扇子也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人士非常喜歡中國扇子之美,並陶醉於這種風雅的藝術文化魅力之中。摺扇也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是紫色百合香,請您點擊關注,每天為您分享各類精華收藏知識。感謝您的每一次瀏覽、轉發及收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