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中的古代歷史密碼

2020-12-13 光明網新聞中心

扇子中的古代歷史密碼

演講人:楊琳 演講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 演講時間:二〇一九年八月

  扇子名稱的由來

  扇字小篆寫作(見圖一),戰國古文字作(見圖二)(睡虎地秦簡)。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大徐本)中解釋說:「扇,扉也。從戶,從翅聲。」照此解釋,扇是個形聲字,本義是門扇。但「翅」與「扇」讀音差別比較大,所以學者們一般認為傳本《說文》「從翅聲」的「聲」是「省」的音誤,扇是個會意字。如果扇是會意字,那麼,羽或翅與門扇有什麼聯繫呢?自古以來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從羽者,如翼也。」意思是說扇字從羽是因為門扇像翅膀。門扇與翅膀在形狀上沒有相似點,只是在開合的功能上有些相似,所以現在的學者大都採取功能相似說。這樣的解釋仍然是很勉強的,因為門扇是從兩邊到中間轉動著開合,而鳥翅只在身體左右伸縮著開合,二者談不上有什麼相似點。

圖一

 

圖二

  我們認為扇應該是從羽戶聲的形聲字。戶在古代可能有與扇近似的讀音,如肩是從肉戶聲的形聲字,肩與扇古代韻部同屬元部。有相同音變現象的如烏、安都是疑問代詞,如、然都是形容詞詞尾,語、言同源,它們都是魚元通轉的同源詞。只是後來「戶」的元部讀音被淘汰了,失去了表音的作用。扇既然從羽而不是從戶,那麼它的本義就不是門扇,而是扇動。我們知道,鳥和昆蟲飛行時都得扇動翅膀,所以扇字從羽。弄清了扇的本義,扇子的得名之由也就不難理解了。扇子之所以叫扇,就是因為使用時需要來回扇動,扇子因扇動而得名。至於門扇稱扇,那是因為先秦時期流行一種門扇形的扇子,如2007年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春秋晚期墓出土的竹扇,就與門扇類似,故門扇也稱為扇。

  楊琳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語委漢語語彙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訓詁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著作主要有《漢語詞彙與華夏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小爾雅今注》《訓詁方法新探》《漢字形義與文化》《古典文獻及其利用》《語文學論集》《漢語俗語詞詞源研究》等,發表論文280多篇。

  扇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扇子的意思。如先秦典籍《管子·四時篇》中說: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說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鬥笠,這是因為不希望人為地幹擾「盛陽之氣」。《六韜》卷二《勵軍》中也有將領「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的說法。這都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扇子就已經有了「扇」之名。

明《三才圖會·器用》卷十二圖上半圓下方形的扇子

  扇子的起源

  我國先秦古書《世本》上記載說「武王作翣(shà)」,認為扇子是周武王發明的,這自然是靠不住的。扇子的發明應該遠在原始社會時期,而且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人在感到炎熱的時候自然會拿上一個片狀的東西扇動取涼,如果某個東西被固定地用於扇風取涼,也就意味著扇子的問世。《說文解字》中說:「萐(shà),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這是說堯舜之時用萐莆草的大葉子扇風納涼。扇子古代也叫「箑」,大約最早就是用萐莆葉做成的,後來用竹子做骨架,並用竹篾編織,所以改成了竹字頭。字又寫作翣,應該是有些扇子是用鳥羽製作的緣故。

腰扇

  扇子形制多種多樣。從是否可以摺疊的角度來看,扇子可分為屏扇(又叫硬扇)和摺扇兩種。我們說扇子在原始社會已經存在,是指屏扇而言。至於製作工藝相對複雜的摺扇,在我國出現很晚,具體時間目前尚無定論。

唐閻立本《步輦圖》局部,仕女手持方形扇。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南齊書·劉祥傳》中記載說:「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資治通鑑》卷一三五齊高帝建元二年「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釋說:「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見。

  一種觀點認為出現於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器用·宮扇》云:「摺疊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智按:孫愐《韻》註:『搊(zǒu)扇。』則唐人已有矣。」《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摺扇」條採納方氏的說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最早出現於北宋。明陸深《儼山外集》卷五《春風堂隨筆》:「今世所用摺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張東海先生以為貢於東夷,永樂間始盛行中國。予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予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摺痕尚存。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為泥金面、烏竹骨充貢。出自東夷,果然。」這是說中國的摺扇是北宋時期從日本傳過來的,明朝永樂年間才流行開來。

  關於腰扇即摺扇的說法,清代學者桂馥在《札樸》卷四《腰扇》條中辨正說:「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於團扇。」「腰扇」之名東漢已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氾論》:「周人牆置翣。」這裡的牆指出殯時柩車上覆蓋棺材的帷幔;翣是一種屏扇,插在柩車的車邊作為裝飾。東漢高誘解釋說:「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注云:「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為祭祀之位。」晉張敞《東宮舊事》(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服用部四·扇》):「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這是說皇太子剛被任命的時候,太子的房間要放置一張塗了漆的要(腰)扇和一張青竹扇。從這些記述可知,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誌或裝飾的作用,並不是摺扇。

  方以智的唐代說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說的「孫愐《韻》」實際上並不是唐代孫愐編的《唐韻》(《唐韻》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編的《廣韻》。其次,《廣韻·有韻》原文是這樣的:「搊,扇別名。」並沒有說「搊」是摺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說:「《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測的口氣。方氏將「搊扇」連讀,顯然是錯誤的。《漢語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摺疊扇。」《漢語大詞典》「搊扇」條釋為「即摺扇」。兩大辭書都以方以智的說法為根據,這是有問題的。即便搊是摺扇,那也只能證明北宋有摺扇,不能作為唐代有摺扇的證據。

  出現於北宋的說法則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可以信從。如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云:「(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為私覿物(見面禮品),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至於摺扇的發源地,據學者們考證應是日本。上引郭若虛的記載中高麗人說「本出於倭國」,倭國就是日本。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了作者在宣和六年(1124年)出訪高麗時的所見所聞,書中卷二十九《供張二》記載說:「畫摺扇,金銀塗飾,復繪其國山林、人馬、女子之形,麗人不能之,雲是日本所作。觀其所饋(當作繢,即繪字)衣物,信然。」當時的高麗還不能製造畫摺扇,他們的畫摺扇是從日本傳去的。這跟郭若虛「本出於倭國」的記載是一致的。《大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na)「fan」(扇子)條中說摺扇是公元七世紀時有位日本人模仿蝙蝠的翅膀而發明的,而日僧貢給宋王朝的禮品中確有「蝙蝠扇」。《宋史·日本傳》載:日僧喜因於端拱元年(988年)來到宋朝,其貢品中有「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些記載表明摺扇的發源地在日本,是北宋時期從高麗和日本傳入我國的。

  摺扇在宋金時代主要在上流社會流行。金章宗完顏景有《蝶戀花·聚骨扇》詞吟詠摺扇:「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細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金殿珠簾閒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鋪席》記錄了杭州城裡各行各業的店鋪,其中就有「周家折揲(疊)扇鋪,陳家畫團扇鋪」。摺疊扇有專賣店,說明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不過當時並沒有在全國廣泛流行開來,因為直到明代初期摺扇還未能得到世人的認可。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八記載:「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元初東南夷使者持聚頭扇,當時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然特僕隸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國以充貢,朝廷以遍賜群臣,內府又仿其制以供賜予,於是天下遂遍用,而古團扇則惟江南之婦人猶有其制,今持者亦鮮矣。」明劉元卿《賢奕編·閒鈔下》亦云:「聞撒扇始於永樂中,因朝鮮國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南方女人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女婦亦有用撒扇者。」「聚頭扇」和「撒扇」是摺扇的異名,前者因可以聚攏而得名,後者因可以撒開而得名。可見摺扇是明代中期以後才廣泛流行開來的。時至今日,摺扇已是扇子的主流形式,我們今天所說的「扇形」就是指摺扇展開的形狀。

  扇子的形狀

  摺扇的形狀大同小異,毋庸贅言。屏扇則多種多樣。

  最常見的是圓形的,古稱團扇,團就是圓的意思。西漢班婕妤的《團扇歌》(又名《怨歌行》)是現存詩文中最早吟詠團扇的作品,詩中寫道:「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古人喜歡用明月來比喻團扇,這不僅因為團扇之圓似明月,而且團扇多用白色絹帛製成,其皎潔也與明月相似。東漢《持扇圖》中大多數人手持的也都是團扇。

  團扇當中最有名的要數五明扇。晉潘尼《扇賦》云:「安眾以方為體,五明以圓為質。」「安眾」是一種方形古扇的名字。據晉代崔豹《古今注·輿服》記載:「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五明扇蓋取中央四方皆開明之意。

  有些人認為團扇出現於晉代,理由是逯欽立先生認為《怨歌行》非班婕妤所作,「蓋魏代伶人所作」。即便逯說是可信的,也應得出團扇在三國時期已流行於世的結論,不知何以說成是出現於晉代?從目前的考古資料可知,東漢已有團扇不成問題。結合五明扇的記載來考慮,西漢有團扇恐怕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方形扇古代也比較常見。東漢班固《竹扇賦》云:「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這是說扇子的使用有季節性,人們的愛好有圓有方。方扇有兩種。一種是門扇形的,扇柄在一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竹扇就是這種樣式。另一種方扇扇柄在正中。

  方形扇中以安眾扇最為知名。晉陸機《羽扇賦》:「安眾方而氣散,五明圓而風煩。」這是講安眾扇和五明扇各自的功能特點。安眾扇的風比較分散,感覺柔和;五明扇風量較大,感覺爽快。晉傅鹹《扇賦》云:「下濟億兆,上寧侯王,是曰安眾。」這是說安眾扇能使眾多的人在炎夏得以安寧,故稱安眾。

  介於方圓之間的是方圓結合的扁形扇,九華扇就是這種形狀的扇子。三國魏曹植《九華扇賦序》云:「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漢桓帝,帝賜尚方竹扇。不方不圓,其中結成文,名曰九華。」

  還有六角形的扇。唐陸遵《六角扇賦》(《文苑英華》卷一百八)云:「扇有異體,六角其尤。」《晉書·王羲之傳》記載說:王羲之曾看見一個老太婆在賣六角竹扇,但問津者很少,王羲之便在每把扇上寫了五個字。老太婆有些不大高興,乾乾淨淨的扇子上胡亂塗上幾個字,不是更沒人要了嗎?王羲之對老太婆說:「你就說這是王羲之寫的,每把要價一百文錢。」結果老太婆的六角扇很快搶購一空。

  又有上為半圓、下為方形的方圓結合的扇子,明王圻的《三才圖會·器用》卷十二中就有這種扇子的圖。至於中腰收縮的腰扇,上文已作過介紹。另外,跟展開的摺扇形狀相似的「扇形」的屏扇歷史上早就存在,羽毛扇的造型大都如此。小說家言諸葛亮「羽扇綸巾」,指揮三軍,拿的大約就是這種形狀的扇子。

  歷史上還曾出現過用於大面積取涼的「七輪扇」。據東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一記載,西漢時期,長安有個能工巧匠叫丁緩,「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南朝梁劉孝威的《行幸甘泉宮歌》中有「輦回百子閣,扇動七輪風」的詩句,說明七輪歷史上確曾使用過。但具體是什麼樣子,莫知其詳。

  古代詩文中常提到合歡扇。班婕妤的《團扇歌》中就有「裁為合歡扇」之句。又南朝梁劉孝威《七夕穿針》詩云:「故穿雙眼針,時逢合歡扇。」合歡扇是團扇的一種,其特點是扇柄從頂穿下,將扇面均分為兩半,如合歡樹之對生複葉,故稱合歡扇。《三才圖會·器用》卷十二中有這種扇子的圖。

  典籍中還提到比翼扇。晉嵇含《伉儷》詩:「夏搖比翼扇,冬臥蛩蛩氈。」「比翼」和「蛩蛩」都是傳說中的動物。《爾雅·釋地》云:「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比」是並列的意思。每隻比翼鳥只有一個翅膀、一個眼睛,單獨一隻鳥是沒法飛行的,只有兩隻鳥匹配在一起才能飛行,所以叫比翼鳥。蛩蛩相傳是一種獸類動物,它與距虛獸相依為命,形影不離。所以比翼扇指成對的扇子,蛩蛩氈指成對的氈毯。

  扇面的材料

  最初人們大約是直接拿著植物的大葉子當扇子來扇風的,但這種扇子容易乾枯,難以長久使用。當人類學會了編織技術後,開始像編織蓆子那樣編織扇子。編織的材料有竹篾、植物葉子等。用竹篾編織的扇子叫竹扇。用植物葉子編織的以蒲葵扇和蒲扇為常見。

  蒲葵扇是用蒲葵樹的葉子編成的。唐代方幹《題隱者居》詩中有「蒲葵細織團團扇」之句。《晉書·謝安傳》中說:謝安年輕時就有盛名,人們很愛慕他。他的一個在中宿縣官府做事的同鄉被官府解僱,同鄉在回家途中到京城看望謝安。謝安問他帶了些什麼貨物回來,同鄉說:「有蒲葵扇五萬。」謝安便拿著同鄉的一把蒲葵扇搖晃。京城的士人們聽說謝安搖的是他同鄉帶來的蒲葵扇,紛紛仿效,爭相購買,價格一漲再漲,同鄉因此發了大財。因蒲葵葉與芭蕉葉類似,所以蒲葵扇也叫芭蕉扇,事實上芭蕉扇並不是用芭蕉葉做的。芭蕉扇因在《西遊記》中有扇滅火焰山的神奇功效而聞名天下,本名蒲葵扇反而不如它響。

  鳥的翎毛也是古人制扇的常用材料,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云:「雉尾扇起於殷世。」雉尾扇的出現應該遠在殷代之前,手持鳥羽跳舞是原始圖畫中常見的情形。《詩經》中不少詩篇寫到人們手持鳥羽跳舞的情景。如《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先民們常跟鳥獸打交道,鳥羽是他們很容易得到的材料,將鳥羽用來扇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前秦王嘉《拾遺記》卷二中說:「(周昭王)二十四年,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羽毛,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遊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時東歐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輪流)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云:「昔楚襄王會於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這些雖然都是後世的傳說,但蘊涵了早期扇子多用鳥羽製成的事實。

  獸皮也可以用來制扇,只是不如羽扇美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一則《龍皮扇》的故事,說王元寶家有一把皮扇子,盛夏宴請客人時將這把扇子放在座位前,上面灑上水,便會產生習習涼風,不一會兒,客人會感到寒冷。唐玄宗曾派人去取,想觀賞一下,王元寶沒捨得給。唐玄宗猜測說:「此龍皮扇子也。」相傳龍皮是一種浸水則生寒氣的材料。唐康駢《劇談錄·李德裕》中說,李德裕曾在盛夏宴客,客人們都感到非常涼爽,但不知何故。「有好事者求親信察問之,云:『此日以金盆貯水,浸白龍皮,置於坐末。』」這龍皮究竟是一種什麼材料,至今不詳。

  有些扇子則是用石質材料製成的,如雲母、琉璃等。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卷一中說,趙飛燕為漢成帝的皇后,她的妹妹趙合德為她送去許多禮物,其中就有「雲母扇」「雲母屏扇」「琉璃屏扇」。舊題東漢郭憲撰寫的《漢武洞冥記》中記載說: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甘泉宮的西面建起了一座招仙閣,閣中「編翠羽鱗毫為簾,青琉璃為扇」。雲母是一種半透明的礦石,有玻璃光澤。琉璃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這種扇子價值不菲,只有達官貴族才得享用。

  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皇帝石虎(字季龍)生活奢侈,他用金箔作扇,取名莫難。晉代陸翽《鄴中記》中記載說:「石季龍作雲母五明金薄莫難扇,薄打純金如蟬翼,二面採(彩)漆,畫列仙、奇鳥、異獸。」河南靈寶東漢墓出土的明器團扇是用銅製作的。這說明金屬也可用來製作扇子。

  當然,扇面最常見的材料還是絹帛和紙,這兩種材料加工方便,使用輕巧,至今仍是製作扇子的主要材料。

  扇子的功用

  扇子最主要的功用自然是扇風驅熱,但除此之外還有多種用途。

  古人常把扇子用於遮擋臉面,以免被人認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漢書·王莽傳中》記載說:「(王莽)常翳(遮蔽)雲母屏面,非親近莫得見也。」屏面也叫便面,就是扇子,因用來遮蔽臉面而得名。古代達官貴族的儀仗中有一種長柄扇叫障扇。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云:「障扇,長扇也。漢世多豪俠,象雉尾扇而制長扇也。」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中解釋說:「凡扇言障,取遮蔽為義,以扇自障,通上下無害。」這種扇比較大,一般由侍從舉著遮於面前,扇風功能反而退居其次。三國時期魏國魚豢的《魏略》中記載說:韓宣在任丞相軍謀掾之職的時候,有一次與臨淄侯曹植在宮中相遇。當時剛下了一場雨,地上有積水,韓宣無處躲避,便「以扇自障」,停在路邊。南朝宋代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中說:鎮東大將軍王敦在西晉的時候,每當看見周顗,「輒扇障面」,表示敬畏。後來晉王朝敗退到江南,王敦看見周顗時不再用扇障面。王敦感嘆說:「不知我進,伯仁退?」(不知道是我進步了,還是周顗退步了?)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古代男子以扇障面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同時也表明古代貴族男子無論在家還是外出,大都手裡拿著一把扇子。

  女子以扇障面主要是為了掩飾羞怯。晉代女詩人桃葉《答王團扇歌》之三云:「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障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梁代何遜《與虞記室諸人詠扇詩》:「搖風入素手,佔曲掩丹唇。」這是說女子用纖纖素手輕搖扇子,唱歌時用扇子遮住紅唇。

  遮擋風塵也是古代扇子的一項功能。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云:「雉尾扇起於殷世,……周制以為王后、夫人之車服,輿車有翣,即緝雉羽為扇翣,以障翳風塵也。」這說的是周代王后及夫人的車上設有雉尾扇,用來遮擋風塵。《晉書·王導傳》中記載說:東晉庾亮字元規,以國舅身份歷仕三朝,一時權傾朝野,人多趨附之。丞相王導對此憤憤不平。「常(嘗)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慢慢)曰:『元規塵汙人。』」後人就用「元規塵」比喻逼人的氣焰。李白《送岑徵君歸鳴皋山》一詩中就有「西來一搖扇,共拂元規塵」的詩句。梁代鮑泉《落日看還》詩云:「雕甍斜落影,畫扇拂遊塵。」用畫扇拂去遊塵,這也是扇子遮擋風塵功用的體現。

  古人還常用扇子扑打昆蟲。唐代杜牧《秋夕》詩云:「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是說宮女寂寞無聊,秋夜用羅扇扑打螢火蟲玩。明高啟《扇》詩云:「驅蠅臨幾席,撲蝶近闌幹。」這是說用扇子扑打蒼蠅蝴蝶。由是觀之,今天的蒼蠅拍,很可能是從古代的屏扇演變來的。

  對王公貴族來說,扇子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標誌,所以無論冬夏,總有人在身後為他們打扇。《西京雜記》卷一中記載:漢代制度規定,「天子夏設羽扇,冬設繒扇」。這種扇都是長柄大扇。

  至於將扇子用作歌舞中的道具,這在古今都很常見。北周庾信《和趙王看伎》詩云:「綠珠歌扇薄,飛燕舞衫長。」綠珠是晉代石崇的歌女,飛燕即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這是描寫美女們手拿扇子身穿長衫翩翩歌舞。

  古人認為扇子還有避邪的作用。舊題唐馮贄撰《雲仙雜記》卷一《洛陽歲節》中說:洛陽人家端午節這一天「贈闢瘟扇」。明陸容《菽園雜記》卷一:「奉天門常朝御座後內官持一小扇,金黃絹以裹之。嘗聞一老將軍云:『非扇也,其名卓影闢邪,永樂間外國所進。但聞其名,不知為何物也。』」扇子而稱為「闢瘟扇」「卓影闢邪」,說明在人們的觀念中扇子有闢邪的作用。溫熱是身體有病的徵兆,所以傳染病被稱為瘟疫。扇子的作用是驅除溫熱,因此古人認為扇子能驅瘟避邪。端午節是一個以避邪為宗旨的節日,所以端午節古有互相贈送扇子的習俗。如《郟縣誌》(清同治四年刻本):「端午,親黨饋角黍送扇。」角黍就是粽子。《崇陽縣誌》(同治五年活字本):端午日「親故相饋角黍、饅頭、醃卵、香、扇等物」。

  扇子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有欣賞價值。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大都喜歡在扇子上題詩作畫,這使人們在搖扇納涼的同時也可以得到藝術的享受。扇子上題字作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明堂位》中提到「周之璧翣」,東漢鄭玄解釋說:「周又畫繒為翣,戴以璧,垂五採(彩)羽於其下。」「璧翣」就是有璧飾的扇子。這是說周朝的璧翣是用絹帛製成的,上面畫有圖,還掛著玉璧,垂著五彩羽毛,後二物大約類似後世的扇墜。這說明先秦已有扇上作畫的習慣。東漢張衡《扇賦》云:「採茲竹以成扇,乃畫象而造儀。」這是說在竹扇上畫上圖像。六朝是我國藝術上自覺的時代,所以人們對扇子上的書畫非常講究,王羲之在六角扇上題字而扇子被搶購一空的故事正是時代崇尚的一個側影。《南史·何戢傳》中記載說:南朝宋孝武帝曾賞賜何戢一把「蟬雀扇」,扇上的蟬雀圖是當時的著名畫家顧景秀畫的,時賢嘆其巧絕。《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傳》載:「(蕭賁)能書善畫,於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裡為遙。」在尺幅團扇上能創造出萬裡之遙的意境,可以說是以小見大,造景深遠。成語「尺幅萬裡」即由此而來。

  單純的題字扇比畫扇更為常見。「題字扇」一詞見於唐代元稹《獻滎陽公》詩:「鳳攢題字扇,魚落講經筵。」扇子上書寫詩文可能在先秦就已存在,因為按照中國的繪畫傳統,書畫往往形影相隨。漢代的崔駰、傅毅等人都有《扇銘》流傳至今,《扇銘》自然是題寫在扇子上的。六朝以降,書法興盛,扇上題詩作文更成時尚,至今不衰。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09日 10版)

[ 責編:李丹凝 ]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扇面與扇子歷史
    中國扇文化中,古代扇子藝術之美受到了廣大藏家的一致讚許。這種高雅之物也是國人引以為傲的藝術佳品。中國古代扇面與扇子的歷史非常悠久,讀紫色百合香的文章與您一一解讀。一、中國扇文化中國扇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素有「制扇王國」的雅稱,以江蘇檀香扇、廣東火畫扇、四川竹絲扇、浙江綾絹扇最為馳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扇。因為歷代書畫名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者留下其書法,及賦詩一首等,這樣的扇面也是古代文人饋贈親朋好友最為雅致的佳品。
  • 扇子的發展歷史與扇子文化
    在歷史發展的歲月中,扇子不僅僅作為夏季納涼必備之物被人們廣泛使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它與歷史發展、風俗習慣、藝術發展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扇子出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時代,出現在出土於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銅壺上的長柄扇是扇子最早的形象。戰國到兩漢這一段時期,扇子的扇面多呈半規型的「便面」,被叫作「戶扇」。兩漢時期,扇子被稱為「箑」,又叫作「翣」,《小爾雅·廣服》中記載:「大扇謂之翣。」
  • 古代扇子除了納涼還有什麼用
    古代扇子除了納涼還有什麼用   用扇子遮面表示敬畏羞怯  古人常用扇子遮擋臉面,以免被人認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三國時期魏國魚豢的《魏略》中記載說:韓宣在任丞相軍謀掾之職的時候,有一次與臨淄侯曹植在宮中相遇。
  • 古裝劇中的翩翩公子都喜歡拿扇子,那扇子在古代有什麼作用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古裝劇中的一個規律,就是翩翩公子之類的人大都是拿著扇子的形象,好像只有扇子才能顯示出他們翩翩公子的氣質,那扇子在古代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古人喜不喜歡拿扇子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那扇子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 驚豔歷史的中國古典美——扇子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團扇又名為宮扇、紈扇、合歡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因其輕柔、飄逸成為古代宮廷女子喜愛的物品,多用來夏季消暑驅蚊。
  • 扇子除了扇風納涼,還是身份的象徵,漫談古代扇文化
    那麼在古代,古人們是如何從夏季酷暑中度過的呢?在古代夏季,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納涼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扇子了。根據相關的歷史記錄,扇子在中國已有3000-4000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古人使用扇子肯定是早於文獻中的記錄。
  • 你知道扇子在古代的用途都有哪些嗎
    扇子在我們生活中是用到最多的物品,現在我們使用扇子的用途只是用來扇風驅熱。但扇子在古代的用途有很多,你都知道幾個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扇子在古代的用途有哪些吧!古人常把扇子用於遮擋臉面,以免被人認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
  • 不得不說的扇子文化
    說起扇子不得不說一下乾隆皇帝,對於乾隆與扇子的民間傳說可以說是有很多,甚至於傳說乾隆皇帝有一把寶扇刀槍不入,可以用作武器。不管是真是假,乾隆對於扇子的喜愛可以說是不用質疑了。乾隆喜愛扇子像大多數的文人一樣,喜愛扇面書法,民間傳說為此乾隆皇帝晚年獨創「養心扇」日日習練。
  • 「扇子社交」你了解多少?你知道歐洲貴族拿扇子背後的涵義嗎?
    古今中外、扇子絕不僅僅是吹吹風那麼簡單扇子從最初的消暑工具、逐漸演變為文化藝術品!扇扇子、也慢慢的從遮陽生風消暑衍生出更多層的涵義!甚至上升到社交文化的層面!露出雙眼涵義為:跟我來這一點古代中國是沒有的!歐洲和東方日本藝伎都有這樣的禮節文化!follow me!3、扇子全開、正放胸前露全臉:waiting me!與歐洲女子的大大方方「follow me」不同、由於藝伎文化隨時間發展!
  • 涼友、搖風、便面,古代扇子的別稱你知道幾個?
    所謂「便面」,其實是古代的一種扇子,最早出現於先秦兩漢時期。至魏晉時期,便面已經非常盛行,成為了文人雅士的摯愛。在唐末書畫家孫位創作的《高逸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左邊就有一位拿著便面的,此人正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
  • 古代的女子手中常握著一把扇子,不是怕熱,其中的秘密你知多少
    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電視劇上,只要有女子出場,一般都離不開一把扇子,她們喜歡拿著一把扇子。手中的扇子從早上搖到晚上,從夏天搖到了冬天,從年幼搖到年老,這是為什麼呢?若是說夏天是為了納涼,冬天搖扇又是怎麼回事?
  • 中國傳承的扇子文化
    棕竹扇骨「扇」 古人造字,從門扇之形狀,聯想到扇子的搖動,所以扇子的偏旁為「戶」,也就是說扇子的扇最初的意思是「門」。故「門」也稱為「扇」。我國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竹編扇和湖南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時期竹編扇。兩把扇子的搖柄就像是門軸的延長,但最初造字的人在「戶」字之下加了一個「羽」子,因為鳥會飛翔,兩翅鼓動而生風,故又以鳥羽為扇。
  • 在古代扇子的作用太大,竟然成了身份的象徵,不是誰想用就能用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扇子在皇族的生活中一直有著很重的分量,不但扇子的類型繁多,連功能都很豐富。史書記載,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妹妹送來的賀禮共有35件,其中,就有六種不同的扇子,分別是:雲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華扇、五明扇、迴風扇。 可見,扇子在當年是很有「身份」的禮物。
  • 葉羅麗測試:4把古代扇子選一把,測你古代有多少暗戀者?
    選一把古代扇子答案分析:>A:你古代有1314個暗戀者你在古代是一個十分美麗的女生,並不是那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更不是那種小家碧玉,古代的你是那種十分富有能力的女生,而且顏值特別的高,才華更是橫溢,是當地有名的才女,有著很多的追求者,但更多的是暗戀者,你古代總共有1314個暗戀者。
  • 扇子——中外友誼的見證者
    一柄白色絹扇就是故鄉宋代中國的摺扇在發展過程中非常受日本摺扇的影響,從中日兩國交往名單就可以看出來。古往今來在眾多饋贈禮品名單上,扇子一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通過四個小例子,講述了中外溝通中扇子的橋梁作用。扇子以其文學、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集於一身,既有便捷方便攜帶的優點,也有可以留下筆墨的空間,實在是進行文化溝通最為方便的文化產品。
  • 細說影視劇中那些精美扇子,網友:扇子太好都想要
    在我們看過很多影視劇中很多女性角色都會有一把形狀和顏色都很漂亮的扇子,這些扇子主要是在古裝劇中偏多,大家都知道,扇子是用來引風納涼的用品,可以說在夏天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各種各樣的扇子,可以說扇子的歷史可是非常悠久的,但是大家知道嗎?
  • 古時的扇子不僅僅有納涼的作用,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用途
    現在的扇子其實並不多見了,因為有電扇和空調了,所以漸漸的扇子似乎已經離開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扇子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可能就是偶爾的出門散步的老年人會帶著扇子吧,以前的時候用扇子的人還是很多的,人們都喜歡拿一把蒲扇,一揚就是一陣很清爽的風,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扇子不僅只有納涼這一個用途,
  • 夏天到了,你需要一把扇子,來看看古人都用什麼扇子吧
    古代埃及駝鳥毛禮儀扇(距今343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扇子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而使用的。埃及出土的黃金禮儀扇(埃及國家博物館藏)埃及十八王朝羽扇,公元1500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最早的摺紙扇,五骨蝙蝠扇。
  • 諸葛亮為何一直拿著把扇子?其實扇子中暗藏玄機,有特殊含義
    並且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忠義之士,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最後也是回天乏力。(影視劇中的諸葛亮)相信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從出現在書中情節裡的時候,便拿了一把「羽扇」,那麼這把扇子是否有特殊、是否真如大家說所的那樣擁有著神鬼莫測的神奇之術。
  • 扇子的起源與發展
    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形象說起扇子,我的腦海中立馬浮現出「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從容;或是影視劇中人物的英俊瀟灑;亦或是武俠中的神兵利器。不得不說,有了扇子這件物品,人物更顯得有靈魂。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空調、電風扇等降溫設備早已落戶於千家萬戶之中,而早先必不可少的扇子卻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但是扇子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的積澱,深刻融入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扇子的起源百度百科中對扇子有明確的定義——引風物品。扇子的種類有很多,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琳琅滿目。那麼扇子最早是何時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