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友、搖風、便面,古代扇子的別稱你知道幾個?

2020-12-20 歷史妞細說古今

每年夏天,大家都應該自發感謝並紀念兩個男人: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中國古代的后羿,他曾經幫助帝堯幹掉了9個太陽,被後人傳頌至今;第二個、也是尤其要感謝的是美國的威利斯·哈維蘭·卡裡爾,他發明了現代空調系統,被後人稱為「空調之父」。

沒錯,炎炎夏日,我們的命都是空調給的。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沒有空調,如何避暑呢?這個時候就輪到我們今天要講的「便面」出場啦。

所謂「便面」,其實是古代的一種扇子,最早出現於先秦兩漢時期。至魏晉時期,便面已經非常盛行,成為了文人雅士的摯愛。在唐末書畫家孫位創作的《高逸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左邊就有一位拿著便面的,此人正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其實《高逸圖》又叫《竹林七賢圖》,只不過現在的版本是《竹林七賢圖》的殘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只能看到阮籍(最左邊)、劉伶(左起第二個)、王戎(右起第二個)、山濤(最右邊)等四賢。當然,在他們4人旁邊,還各有一位童子侍候。

此外,據傳阮籍連吃飯、喝茶都拿著便面。由此可見,阮籍對便面的喜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只是阮籍,在魏晉時期的相關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吃飯時拿著便面的場景。

那麼,那時候的人們為什麼那麼鍾愛便面呢?這跟便面的功能有關:一方面,便面的基本功能就是扇風,是古代最方便的避暑神器;另一方面,便面有一個貼心功能——遮臉,遇到不想見的人拿便面擋住即可,一點都不用覺得尷尬。

沒錯,古代扇子之所以被稱為「便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可以用來遮臉。這一點,唐初經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顏師古在《漢書注》中做過詳細註解——「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便面最早採用細竹篾作為材料,形制的主要特點是「方不應矩,圓不中規」,即不方不圓、非規非矩,一般多為半規形。因便面狀似單扇門,所以又叫「戶扇」。當然,這東西乍一看長得還有點兒像刀,所以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刀把扇」。

後來,隨著絲織工藝的發展,布、錦、絲、絹等都被用來當作做便面的材料。因此,到宋代的時候,細竹篾做的便面就逐漸發展成了布、錦、絲、絹等做的摺扇,並最終被後者取代。

雖然細竹篾做的便面慢慢消失了,但是,便面作為扇子的通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所以,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中的詩文中都會出現有關便面的字眼。比如:

宋朝詩人楊萬裡在《誠齋荊溪集序》中就有「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的記載,金人党懷英在《上皇書扇後》一詩中也有「便麵團圝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的字樣,而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寄扇》中也出現了「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的描寫。

當然,除了便面之後,古代的扇子還有很多別稱,比如:涼友、搖風等。怎麼樣,扇子的這些別稱是不是都非常容易理解?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希望大家喜歡。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女子手中常握著一把扇子,不是怕熱,其中的秘密你知多少
    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電視劇上,只要有女子出場,一般都離不開一把扇子,她們喜歡拿著一把扇子。手中的扇子從早上搖到晚上,從夏天搖到了冬天,從年幼搖到年老,這是為什麼呢?若是說夏天是為了納涼,冬天搖扇又是怎麼回事?
  • 你知道扇子在古代的用途都有哪些嗎
    扇子在我們生活中是用到最多的物品,現在我們使用扇子的用途只是用來扇風驅熱。但扇子在古代的用途有很多,你都知道幾個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扇子在古代的用途有哪些吧!古人常把扇子用於遮擋臉面,以免被人認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
  • 扇子中的古代歷史密碼
    戶在古代可能有與扇近似的讀音,如肩是從肉戶聲的形聲字,肩與扇古代韻部同屬元部。有相同音變現象的如烏、安都是疑問代詞,如、然都是形容詞詞尾,語、言同源,它們都是魚元通轉的同源詞。只是後來「戶」的元部讀音被淘汰了,失去了表音的作用。扇既然從羽而不是從戶,那麼它的本義就不是門扇,而是扇動。我們知道,鳥和昆蟲飛行時都得扇動翅膀,所以扇字從羽。弄清了扇的本義,扇子的得名之由也就不難理解了。
  • 古代扇子除了納涼還有什麼用
    古代扇子除了納涼還有什麼用   用扇子遮面表示敬畏羞怯  古人常用扇子遮擋臉面,以免被人認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三國時期魏國魚豢的《魏略》中記載說:韓宣在任丞相軍謀掾之職的時候,有一次與臨淄侯曹植在宮中相遇。
  • 扇子有風 拿在手中
    這幾天,頭條上鋪天蓋地都是在說立秋是幾號,幾點立秋,立秋了還熱不熱的話題。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上學時候的樂子。我生在70年代,那時候的物質沒有現在豐富,鄰居之間也是我家沒有的,你家有,那就借你的用用,用完就還了。
  • 看了這6個方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1:搖扇子納涼搖扇子這種方法,直到現在仍舊是我們最為常用的降暑方法之一。不過,扇子可不是到了現代才出現的,古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在使用了。在古代的時候,扇子被稱為「搖風」或者「涼友」,那時候的扇子大多數都是用竹製的。
  • 扇子這些講究真有趣
    言外之意——烈日炎炎的夏季,扇子的作用太大,誰也不能借;非要借,那就等秋冬我不用的時節再說吧!扇子為什麼受到許多人的推崇扇子在古時稱翣(shà),也有「搖風」、「涼友」之稱。傳說中國最早的扇子始於虞舜——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說:「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 2019安徽事業單位考試:人文小常識——中國古代別稱(物篇)
    今天就給大家梳理一下公基人文常識的常考點之中國古代別稱—物品篇。一、古代服飾代稱古代的服飾以其鮮明的特性,顯示了穿著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具體而言指本業為農業與小手工業,末業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
  • 你也許不知道的古代風的別稱
    八節之風①立春條風(赦小過,出稽留)②春分明庶風(正封疆,修田疇)③立夏清明風(出幣帛,禮諸侯)④夏至景風(辯大將,封有功)日出而風謂之暴。風而雨為霾。陰日風為噎。微風曰飆,小風曰颼。 疾風曰颰(bá)、奔飈,長風、遠風曰長飈。(biāo)涼風曰陰颸(sī),清風曰爽籟。風音 風俞(àn yú)是颶風的別名。
  • 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消暑解悶的?
    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除了冰以外,古人還有一種最常見的消暑道具,就是扇子,古人對此謂之「涼友」,「搖風」,別看這小小的十方扇子,卻有著大大的門道究理,從隨手摘下的樹葉片兒,到輪竹編就的結實骨架,再到絹帛金絲織就華麗扇面,不得不說扇子
  • 古人降暑的方法:扇子最普及,象牙席,玉枕真的限制了我的想像!
    所以,古代很多讀書人,酷暑之下,為了學習,只能靜心,告訴自己心靜自然涼。雍正在位時,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編輯成一本《庭訓格言》,其中就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2.蒲扇:掃卻人間炎暑,招回人間清涼扇子最早出現在《爾雅》中:「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可見當時的扇子是用蘆葦做出的。後來慢慢發展,引入權貴手中,人們就用絹帛,紙張,竹子等作扇子。扇面上有文人的墨寶,題字等,形狀不一,大小不同。那時候扇子還有別名稱為「涼友」,「搖風」。
  •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為何能「裝下」中國傳統文化?
    古代的文人君子喜愛扇子,或是用之乘涼,或是把玩欣賞,抑或是在文學作品中寄予扇子種種品格操守或精神內涵。那麼,扇子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到底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扇子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中國人喜愛,且使用至今?今天,我們不妨聚焦「扇子」這一物件,通過對它的一番解讀,尋找中國人賦予它的深刻精神文化內涵。
  • 扇子的規矩——夏天用扇子扇風的你是否知道?
    大部分地區已經三十度以上了,此時路邊的大爺大媽包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手裡都多了一件東西——扇子。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禮儀之邦,衣、食、住、行、用處處都講究個「禮儀」二字,也就是說處處都有著規矩。這扇子也不例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扇子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
  • 詩意中國風丨十二月最美別稱很少人知道
    詩意中國風丨十二月最美別稱很少人知道時間:2015-07-18 17:51   來源:搜狗輸入法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詩意中國風丨十二月最美別稱很少人知道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皇翔於庭
  • 古代文學常識:十種事物的別稱與雅稱
    古代文學常識:十種事物的別稱與雅稱   一講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徵月,初月,泰月,楊月,寅月,孟陽,春陽,初陽,首陽,新正,月正,開歲,獻歲,芳歲,華歲,歲歲。
  • 扇子上的中國風
    扇子上的中國風 18至19世紀歐洲中國摺扇價格不菲 彩繪羊皮紙面摺扇(正面)。由格林威治扇子博物館收藏歐洲成扇多數以彩繪紙質作扇面、鏤空雕刻象牙作扇骨,扇面上的圖案有的模仿中國畫;有的正面為歐洲風格的紋飾與題材,背面帶有「中國風」,或者在扇面邊緣、扇骨下半段、邊骨等部分用「中國風」紋飾;還有的則是在同一幅畫面裡中西紋飾、中西人物並存……  現在,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裡保存的幾件彩繪紙面摺扇,制扇時間大概是公元1770—1800年,產地是奧地利或義大利,扇面描繪的人物衣著打扮都是中國人的裝扮
  • 百姓有扇子,皇帝有比空調還厲害的納涼方法
    雖說古代的尋常百姓不能夠進入皇家的避暑園林,但是古人也有自己的避暑方法。據史書記載,古代部分地區夏天的平均氣溫可以達到38℃,一旦遇到百年不遇的「高溫天」,氣溫就會達到43℃.古代的溫度與現如今幾乎沒什麼差別,但是在古代沒有空調、電扇的情況下,想要降低氣溫,難度就有些大了。
  • 閒談扇子:小扇子,大文化
    可是天太熱了,他們一個個汗如雨下,這樣下去估計都得中暑,怎麼辦呢?一群人心裡想著:「要是有風就好了!」這時,一個聰明的人看見路邊的植物長著很大的葉子,他便靈機一動,摘下一片,擋在頭上,頓時涼快許多。有人拿在手裡搖了搖,頓時一股風撲面而來,其他人紛紛效仿。就這樣,扇子出現並流傳下來。因為扇子能擋住太陽產生風,所以有了「障日」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