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大家都應該自發感謝並紀念兩個男人: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中國古代的后羿,他曾經幫助帝堯幹掉了9個太陽,被後人傳頌至今;第二個、也是尤其要感謝的是美國的威利斯·哈維蘭·卡裡爾,他發明了現代空調系統,被後人稱為「空調之父」。
沒錯,炎炎夏日,我們的命都是空調給的。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沒有空調,如何避暑呢?這個時候就輪到我們今天要講的「便面」出場啦。
所謂「便面」,其實是古代的一種扇子,最早出現於先秦兩漢時期。至魏晉時期,便面已經非常盛行,成為了文人雅士的摯愛。在唐末書畫家孫位創作的《高逸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左邊就有一位拿著便面的,此人正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其實《高逸圖》又叫《竹林七賢圖》,只不過現在的版本是《竹林七賢圖》的殘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只能看到阮籍(最左邊)、劉伶(左起第二個)、王戎(右起第二個)、山濤(最右邊)等四賢。當然,在他們4人旁邊,還各有一位童子侍候。
此外,據傳阮籍連吃飯、喝茶都拿著便面。由此可見,阮籍對便面的喜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只是阮籍,在魏晉時期的相關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吃飯時拿著便面的場景。
那麼,那時候的人們為什麼那麼鍾愛便面呢?這跟便面的功能有關:一方面,便面的基本功能就是扇風,是古代最方便的避暑神器;另一方面,便面有一個貼心功能——遮臉,遇到不想見的人拿便面擋住即可,一點都不用覺得尷尬。
沒錯,古代扇子之所以被稱為「便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可以用來遮臉。這一點,唐初經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顏師古在《漢書注》中做過詳細註解——「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便面最早採用細竹篾作為材料,形制的主要特點是「方不應矩,圓不中規」,即不方不圓、非規非矩,一般多為半規形。因便面狀似單扇門,所以又叫「戶扇」。當然,這東西乍一看長得還有點兒像刀,所以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刀把扇」。
後來,隨著絲織工藝的發展,布、錦、絲、絹等都被用來當作做便面的材料。因此,到宋代的時候,細竹篾做的便面就逐漸發展成了布、錦、絲、絹等做的摺扇,並最終被後者取代。
雖然細竹篾做的便面慢慢消失了,但是,便面作為扇子的通稱卻一直保留了下來。所以,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中的詩文中都會出現有關便面的字眼。比如:
宋朝詩人楊萬裡在《誠齋荊溪集序》中就有「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後園,登古城」的記載,金人党懷英在《上皇書扇後》一詩中也有「便麵團圝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的字樣,而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寄扇》中也出現了「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的描寫。
當然,除了便面之後,古代的扇子還有很多別稱,比如:涼友、搖風等。怎麼樣,扇子的這些別稱是不是都非常容易理解?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