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人們的工作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風扇和空調。很多人都有疑問了,古代人沒有電風扇和空調都是怎麼活的呢?
其實,可別小看古人,他們不僅比我們現代人能吃苦耐勞,關於降溫解暑的智慧跟我們比起來可是有過之而不及呢!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古人都是如何降溫解暑的?
1.靠意念:心靜自然涼
心靜自然涼,出自道家哲學術語。本意就是內心安靜了,身體自然涼爽。
所以,古代很多讀書人,酷暑之下,為了學習,只能靜心,告訴自己心靜自然涼。
雍正在位時,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編輯成一本《庭訓格言》,其中就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
其中有句話:
「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
意思就是酷暑不開窗納涼,是因為很小就養成了心靜自然涼的好習慣。
還提出:
「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夏季不貪風涼,對身體很有好處。而因一時涼爽,讓暑熱不能散發,當時感覺沒有什麼壞處,積累下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像秋天腹瀉,脾胃不調的人,大都是因為貪圖涼爽,導致暑溼入體所致。
其實說這麼多,就是告訴我們夏天出汗對身體有好處。這個方法很好,但是放在現在,很多人都沒這個毅力。
2.蒲扇:掃卻人間炎暑,招回人間清涼
扇子最早出現在《爾雅》中:「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可見當時的扇子是用蘆葦做出的。後來慢慢發展,引入權貴手中,人們就用絹帛,紙張,竹子等作扇子。扇面上有文人的墨寶,題字等,形狀不一,大小不同。
那時候扇子還有別名稱為「涼友」,「搖風」。用處除了帶來清涼,還可以驅蚊去味。閨中少女用來掩面,遮羞,還有人發明了扇子舞,精彩絕倫,美妙非常!
窮人用蒲扇,芭蕉扇,我印象最深的是《活佛濟公》手裡的那把破扇子,就是典型的芭蕉扇。
富人用羅扇,絹帛製作,還有墜玉等飾品,做工極為精美。
殊途同歸,作用最初都是為了納涼。
3.修建冰窖:以冰降溫
據史料記載,周代就有冰窖的存在,還有掌管藏冰的官吏。冰窖大多都是冬天湖泊結冰,人們鑿冰,運送到各地冰窖裡。這種冰窖都是在地下開挖了十幾米,隔離空氣和氧氣才能儲藏冰。
但是冰室大都歸統治者所有,還有一些達官權貴私有。尋常百姓根本沒有辦法享受冰塊降溫。
因此,只有在有錢人家,或者宮中才會出現奢侈的「冰」。達官權貴夏天也會用冰做各種美食,比如「酥山」,就是現代簡易版的冰淇淋。根據書上記載,是忽必烈的傑作。至於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冰,這是個奢侈的東西。尋常人只有喝涼水解暑的份,稍微好點的可以喝個冰鎮的酸梅湯。宋代詩人楊萬裡就有一首說盛夏和冰水的詩句: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4.清涼器具:瓷枕,玉枕,象牙席,冰床等
瓷器我們都知道,涼涼的摸著很清爽。所以就有奇思妙想,用瓷器做枕頭,有錢的使用玉做枕頭,也可以起到降溫的效果。
李清照就有詞曰: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還有汪元量的那句「綺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也是關於玉枕生寒降溫的。而其中也出現了象牙席,在古代也是一個奢侈的避暑利器啊。象牙席何其珍貴,非一般人家所能望及!
看過《神鵰俠侶》的都應該知道,在古墓裡小龍女就睡著一張千年寒玉床,此床極為冰寒,傳說睡一覺可以增進內功修為,雖然誇張了,但是降暑卻是真的。這等稀世寶貝,世間都罕有!
5.避暑山莊:依據地理優勢避暑
最有名的避暑山莊就是承德避暑山莊了,這是康熙皇帝親封的夏季行宮。
它位於河北省的承德市,依據地理優勢建造而成,冬暖夏涼,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與北京頤和園和蘇州拙政園,留園並享中國四大名園。
在古代,這隻有皇家才能有資格進入避暑的山莊,尋常人根本沒機會的!
看到這些,是不是感覺古人真是聰明極了,關於降暑竟然有那麼多奇思妙想。不過我們現代人也不差,電風扇、空調和冰箱用著既舒服又方便,唯一不好的就是容易產生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