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降暑的方法:扇子最普及,象牙席,玉枕真的限制了我的想像!

2020-12-22 扁擔圈生活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人們的工作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風扇和空調。很多人都有疑問了,古代人沒有電風扇和空調都是怎麼活的呢?

其實,可別小看古人,他們不僅比我們現代人能吃苦耐勞,關於降溫解暑的智慧跟我們比起來可是有過之而不及呢!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古人都是如何降溫解暑的?

1.靠意念:心靜自然涼

心靜自然涼,出自道家哲學術語。本意就是內心安靜了,身體自然涼爽。

所以,古代很多讀書人,酷暑之下,為了學習,只能靜心,告訴自己心靜自然涼。

雍正在位時,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編輯成一本《庭訓格言》,其中就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

其中有句話:

「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

意思就是酷暑不開窗納涼,是因為很小就養成了心靜自然涼的好習慣。

還提出:

「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夏季不貪風涼,對身體很有好處。而因一時涼爽,讓暑熱不能散發,當時感覺沒有什麼壞處,積累下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像秋天腹瀉,脾胃不調的人,大都是因為貪圖涼爽,導致暑溼入體所致。

其實說這麼多,就是告訴我們夏天出汗對身體有好處。這個方法很好,但是放在現在,很多人都沒這個毅力。

2.蒲扇:掃卻人間炎暑,招回人間清涼

扇子最早出現在《爾雅》中:「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可見當時的扇子是用蘆葦做出的。後來慢慢發展,引入權貴手中,人們就用絹帛,紙張,竹子等作扇子。扇面上有文人的墨寶,題字等,形狀不一,大小不同。

那時候扇子還有別名稱為「涼友」,「搖風」。用處除了帶來清涼,還可以驅蚊去味。閨中少女用來掩面,遮羞,還有人發明了扇子舞,精彩絕倫,美妙非常!

窮人用蒲扇,芭蕉扇,我印象最深的是《活佛濟公》手裡的那把破扇子,就是典型的芭蕉扇。

富人用羅扇,絹帛製作,還有墜玉等飾品,做工極為精美。

殊途同歸,作用最初都是為了納涼。

3.修建冰窖:以冰降溫

據史料記載,周代就有冰窖的存在,還有掌管藏冰的官吏。冰窖大多都是冬天湖泊結冰,人們鑿冰,運送到各地冰窖裡。這種冰窖都是在地下開挖了十幾米,隔離空氣和氧氣才能儲藏冰。

但是冰室大都歸統治者所有,還有一些達官權貴私有。尋常百姓根本沒有辦法享受冰塊降溫。

因此,只有在有錢人家,或者宮中才會出現奢侈的「冰」。達官權貴夏天也會用冰做各種美食,比如「酥山」,就是現代簡易版的冰淇淋。根據書上記載,是忽必烈的傑作。至於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冰,這是個奢侈的東西。尋常人只有喝涼水解暑的份,稍微好點的可以喝個冰鎮的酸梅湯。宋代詩人楊萬裡就有一首說盛夏和冰水的詩句: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4.清涼器具:瓷枕,玉枕,象牙席,冰床等

瓷器我們都知道,涼涼的摸著很清爽。所以就有奇思妙想,用瓷器做枕頭,有錢的使用玉做枕頭,也可以起到降溫的效果。

李清照就有詞曰: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還有汪元量的那句「綺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也是關於玉枕生寒降溫的。而其中也出現了象牙席,在古代也是一個奢侈的避暑利器啊。象牙席何其珍貴,非一般人家所能望及!

看過《神鵰俠侶》的都應該知道,在古墓裡小龍女就睡著一張千年寒玉床,此床極為冰寒,傳說睡一覺可以增進內功修為,雖然誇張了,但是降暑卻是真的。這等稀世寶貝,世間都罕有!

5.避暑山莊:依據地理優勢避暑

最有名的避暑山莊就是承德避暑山莊了,這是康熙皇帝親封的夏季行宮。

它位於河北省的承德市,依據地理優勢建造而成,冬暖夏涼,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與北京頤和園和蘇州拙政園,留園並享中國四大名園。

在古代,這隻有皇家才能有資格進入避暑的山莊,尋常人根本沒機會的!

看到這些,是不是感覺古人真是聰明極了,關於降暑竟然有那麼多奇思妙想。不過我們現代人也不差,電風扇、空調和冰箱用著既舒服又方便,唯一不好的就是容易產生依賴!

相關焦點

  • 古人在夏季如何納涼?百姓有扇子,皇帝有比空調還厲害的納涼方法
    古代的科技不發達,在這種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眾所周知的是,現如今有一個避暑勝地。這個地方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可是這在清朝是皇帝避暑的地方,平常百姓是無法到避暑山莊避暑的,因此這個地方尋常百姓是無法進入的。古人雖然進入不了皇家的避暑勝地,但是古人也是有避暑方法的。古代時期的「四季」才是真正的四季分明,冬天冷得要命夏天又熱得要死。
  • 全球僅存三件「象牙席」,先祖10條金條換來,被專家以300元收走
    那個用蒲草編好的席,一般稱為席,稱為席,叫席,就叫席,就叫席,就是現在涼蓆的前身。至明代,竹蓆出現,竹蓆也成為涼蓆的重要原料。千百年來,人們也許以為涼蓆只有蒲草,蘆葦,竹子三種。其實,古人的智慧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曾「以象牙賜給李夫人」,而這一次「象牙賜給」,卻不是別的東西,而是現在已失傳的「象牙席」。
  • 精美絕倫的古代石枕、瓷枕、玉枕,魅力與功效兼具!
    近日,我與同學再次相約於南越王博物館,這次是我們第三次參觀南越王博物館了。每次都被裡面那精美絕倫的古人陶瓷器件等物品所吸引,但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裡面古人的枕頭。南越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陶瓷枕最多的展館,每件都各具特色,精美絕倫。
  • 大暑|夏天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是好朋友,你熱我也熱
    二、夏天天氣熱,扇子借不得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老南京有民諺曰:「夏天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是好朋友,你熱我也熱。」幾千年來,文人墨客們既用扇子避暑納涼,又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更有五花八門的摺扇、團扇、蒲扇、芭蕉扇、便面,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扇子文化」。
  • 看了這6個方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面對這樣酷熱的天氣,古代人也有自己應對的方法,下面就來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1:搖扇子納涼搖扇子這種方法,直到現在仍舊是我們最為常用的降暑方法之一。不過,扇子可不是到了現代才出現的,古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在使用了。
  • 夏天到了,你需要一把扇子,來看看古人都用什麼扇子吧
    扇子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而使用的。埃及出土的黃金禮儀扇(埃及國家博物館藏)埃及十八王朝羽扇,公元1500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最早的摺紙扇,五骨蝙蝠扇。摺扇最早出現於中國南北朝,晉代成為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器具。
  • 天熱扇扇子,扇風or煽情?
    ——在中國傳統社會,扇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烈日炎炎似火燒,熱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誠能納涼降暑。
  • 銅冰鑑、搖風、冰枕……炎炎夏日,古人消暑的花樣竟然這麼多?
    《水滸傳》中有「公子王孫把扇搖」的說法,可見扇子在當時稱得上是涼爽、舒適與安逸的象徵。扇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更有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賦詩作畫,「題扇面」漸成一種富有情趣的娛樂活動,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賞玩。
  • 最近在韓國風很大的8件「降暑神器」,安排!
    為了緩解酷熱,扒姐給大家推薦風靡韓國的8大降暑神器。No1.手持小風扇說起韓國的夏天,走在大街上會看到幾乎每個男孩子女孩子都拿著一個小盤盤,在烈日下走的氣定神閒.....走進一看,原來是個神器----手持小風扇,瞬間一種不費力就風很大的感覺~今年最流行的降暑神器除了上面的手持風扇,還有一款更為簡易的USB風扇,可插充電寶。No2.腳扇為了涼快,韓國人民還真是費盡了心機。腳底是人體比較敏感的部位,為了降暑,一款奇葩卻實用的腳扇面世。
  • 為什麼古人喜歡睡又高又硬的枕頭,難道真的是因為「高枕無憂」?
    這麼硬又這麼高的枕頭古人真的能睡著嗎?萬一落枕豈不是很難受?古人喜歡睡高枕該不會真的因為「高枕無憂」?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枕頭的發展史,順便深入了解一下古人睡硬高枕的原因。枕頭一詞,其實最早源於三國時期。
  • 古人炎夏製冷趣談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夏日必不可少的就是空調了,空調讓我們可以在酷暑中享受愜意的清涼,那麼古人是如何製冷的呢?其實在古代的生活中,還真的有「空調」,而且是「中央空調」!古時候,天氣炎熱的時候,人們也都想盡辦法去避暑,而且避暑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哦。今天小編大家簡單整理介紹一下o(* ̄︶ ̄*)o扇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可是我們老祖先發明的最實用的東西了。
  • 消暑神器扇子,和王羲之、諸葛亮有緣,真絲扇有多少道製作工藝
    首先,在材質方面,相比普通老百姓手裡搖的蒲扇,它們自然是要名貴得多了,雖然我國是絲綢之國,但是對於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人來說,絲綢這個東西,還是比較值錢的,這麼好的絲織品,不用來做衣服,而是用來做一把扇子,就可以想見這團扇的珍貴了。
  • 綠豆湯「最正確」的煮法,30分鐘搞定,清熱降暑,比冰鎮水好喝
    轉眼到7月了,2019年了也得到了下半年,夏季的高溫也愈演愈烈,氣溫動不動就是35度往上,這時候,大家在家裡一定要備好一些可以清熱解暑的食物,給家人降降溫。綠豆湯「最正確」的煮法,30分鐘搞定,清熱降暑,比冰鎮水好喝。
  • 古人有眾多避暑神器,為何1743年還熱死很多人,看當時氣溫全懂了
    其實,古人也有很多避暑方法的。我們今天看那一下。首先就是經常聽到的就是古代的冰箱,名字叫冰鑑。這種東西的原理就是把冰塊放到裡面,一次達到降溫的左右。同時還會把一些蔬菜、水果放到裡面,這樣就能達到冰鎮的目的。可以說性質和現在的冰箱、空調差不多。很多達官顯貴都用這些東西。而且這些人在冬天的時候都有專門的冰窖來存冰。當然,如果沒有的話,市場上也有專門賣冰。
  • 扇文化|圖說中國扇子發展歷程
    春秋晚期(距今約2500年) 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東周墓出土了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子實物,有「中華第一扇」之稱。麈尾,百度所解:「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
  • 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圓形的團扇漸漸興起,其中朱黑亮色漆的半圓竹扇最為精美,這類扇子也稱作紈扇或宮扇。團扇的使用在當時最為普及,上至帝王王室,下至奴僕侍從。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塵(chén)尾扇、羽扇、比翼扇相繼出現。塵尾扇是在團扇的基礎上加鹿尾毛,相傳是由梁間文帝蕭綱首先創造。「塵」指的是領隊的鹿,手執塵尾扇就有著領袖的含義。
  • 古人為啥用硬邦邦的玉瓷枕睡覺?專家:為了方便女性的某種習慣!
    古人為啥用硬邦邦的玉瓷枕睡覺?專家:為了方便女性的某種習慣!大家都知道,古代和現代差別巨大。古人過的生活,也和現代人大不相同。經常看古裝劇的人就知道,古人在睡覺的時候,枕頭都會墊的很高,而且枕頭的材料一般都是玉器或者是陶瓷的。
  • 10名員工通宵熬出3600包降暑茶
    記者 董齊    3600包真空包裝降暑茶——這就是昨天,快報聯合義烏三溪堂國藥館向義烏全市1694位環衛工人送出的降暑禮物。    通宵熬出3600包降暑茶  8月1日,快報決定和三溪堂聯合給環衛工人送降暑茶後,三溪堂國藥館的10名員工主動放棄了休息時間,加班加點趕製。  我去熬製間參觀時,感覺溫度至少在50℃,10名工人沒有一個不是大汗淋漓的,但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  「給環衛工人送的降暑茶,那麼辛苦一下也是應該的,他們每天都在酷暑下幹活啊。」
  • 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消暑解悶的?
    夏日的記憶,是烈陽最盛時的一碗碎冰梅子湯,白瓷碰壁叮噹響,是碧枕窗櫥下的陣陣蟬鳴,薰風入夢嚶切啼啼,是赤足郊野戲掬清泉灑芭蕉,清脆似雨點嘀嗒聲,也許還有逃脫不去的汗氣與暑熱,像一幅織就起來的密網。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除了冰以外,古人還有一種最常見的消暑道具,就是扇子,古人對此謂之「涼友」,「搖風」,別看這小小的十方扇子,卻有著大大的門道究理,從隨手摘下的樹葉片兒,到輪竹編就的結實骨架,再到絹帛金絲織就華麗扇面,不得不說扇子
  • 扇子上的中國風
    扇骨在中國製作,結合了紅漆描金和象牙雕刻兩種工藝,富有裝飾性。  通過扇子邊骨上的一行法文,我們得知,這把扇子的主人原來是法國大革命之前著名的末代皇后、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亞·安東尼特。1783年,瑪麗亞將扇子送給了她的教女、侯爵讓·約瑟夫·保羅之女娜塔莉。此時娜塔莉只有一歲。十年後,瑪麗亞被送上斷頭臺,同年,娜塔莉遠赴美國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