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冰鑑、搖風、冰枕……炎炎夏日,古人消暑的花樣竟然這麼多?

2020-12-20 中國氣象報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

劇中的宮廷飲食&避暑養生方式也備受關注:

魏瓔珞製作的「水果冰箱」大受歡迎。

乾隆皇帝為解暑邊看書邊食用大量冰葡萄後喝茶,

刺激腸胃導致腹瀉。

《延禧攻略》劇照

其實,這個「水果冰箱」就是古時的冰鑑。早在《詩經》中,古人就有「鑿冰衝衝」冬儲冰夏用的技巧;搖風、草帽、冰米酒等納涼物品和消暑飲品都成為古人的寵愛。此外,熱愛大自然,倡導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古人,還喜歡結伴而遊,在清淨的大自然中飲酒作詩、消暑納涼。

鑿冰衝衝,冰從何來?

電視劇《甄嬛傳》裡有這樣一個場景:炎炎夏日,華妃身旁總有一個裝滿冰塊的大缸,裡面的冰塊化了再添新的,有時候還有冰鎮的水果吃。雖然劇情可能是虛構,但是,在沒有使用冰箱和冰櫃的古代,王公貴族使用冬儲的冰塊來納涼確是事實。而在清代宮廷就已經普遍使用花梨木、紅木等材料做成的「冰桶」,將冬天窖存的冰塊放置其中,吸收室內的暑氣。

冬日鑿冰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通俗地說就是「十二月鑿冰衝衝,正月搬進冰窖中」。可見,夏季消暑是重要用途之一。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銅冰鑑,可以用作冰鎮食物、酒,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雛形。

考慮到從冬天到夏天,冰塊會有損耗,因此存儲的冰量大約是需要用量的三倍。唐代的深井貯冰法則不同,在底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規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後將冰塊倒入井內,封好井口。夏季啟用時,冰塊如新。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深井貯冰法等新方法的誕生,天然冰塊的存儲效率大大提高,民間開始有商人藏冰。儘管如此,「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冰塊價格之昂貴,普通百姓很少有人消費得起。

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鑑 圖片來源:《延禧攻略》劇照

真正使「冰爽一夏」的福利為民間享用,得歸功於硝酸鉀。唐代末期,人們無意間發現了「硝石」,它溶於水後會吸收大量熱量,製冷效果足以讓水結冰。

而後,冰塊逐漸變得平民化了。《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都城多見「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等各類。到了清朝,《大清會典》規定,「如藏冰不敷用,從市採買」。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冰窖口胡同,因其地原有清代內宮監冰窖而得名。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幾乎可以稱之為古老夢想的「夏造冰」。這一想法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 「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從那時至今,無數愛好科學的人和科學家紛紛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給出合理的科學解釋,實現其中提到的場景。

在炎熱的夏季與高溫「搏鬥」,爭取更為舒適的生活方式是人類的本能。但與此同時,在「消暑」的需要之下,我們對科學的認識也在一步步加深。從冬貯冰夏用到用硝石製冰,再到研究至今的「夏製冰」之說,又如何不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呢?

沉李浮瓜冰雪涼

古時候,進入炎熱的伏日,有吃各種消暑清涼食物的習俗,其目的是預防暑熱傷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療保健作用。

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夏天將釀製好的米酒濾去酒糟後冰鎮,清涼味甘,身心皆爽,可以祛暑避熱。《楚辭》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魏晉南北朝時期,奶製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古人的餐桌上,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

南宋詩人楊萬裡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似賦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據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有幸品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後,經過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夏日解暑冰飲

唐宋時期,尋常人家則會在夏天會把採來的瓜果置於籃中然後放入井水或者河水中,給水果降溫,使之涼爽可口。追憶南宋繁華生活的《武林舊事》中提到當時的消暑食物十分豐富,包括:新荔枝、軍庭李、楊梅、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等。光是「涼水」類目,就包括以下諸多細類:甘豆湯、椰子酒、豆兒水、鹿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紫蘇飲等等。

冰鎮夏飲,涼爽可口。

古代還沒有「飲料」一詞,聰明的祖先伏日選擇中草藥避暑,把這些飲料統稱為「熟水」。最早的熟水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常喝的「白豆蔻熟水」。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溼脾虛的毛病,於是她就給自己製作「白豆蔻熟水」,在炎熱的夏季當水喝。

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說:「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於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謂之暑湯。」「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功能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而夏天吃熱食也是另一種飲食避暑的方式。據南北朝《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湯餅」是一种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出一身大汗,帶走體內大量熱能,達到降溫解暑的目的。

枕席消夏 搖扇生風

與現代的空調、電扇相比,古人消夏度夏的「小物件」充分體現他們的智慧與巧妙心思。

《水滸傳》中有「公子王孫把扇搖」的說法,可見扇子在當時稱得上是涼爽、舒適與安逸的象徵。扇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更有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賦詩作畫,「題扇面」漸成一種富有情趣的娛樂活動,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賞玩。

兼具審美和清涼的大使

「搖風」則是風扇的原始稚拙形態,即在一個軸上安裝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快速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旋轉生風。在電視劇《甄嬛傳》中便有這樣一幕,侍女轉動著安置在冰塊上的「搖風」為位份尊貴的妃子納涼,即便是在皇宮之中,這樣的「冰搖風」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除了扇子外,另有一種延用至今的納涼方式值得一提——涼蓆。在古代,涼蓆又稱「夏簟」或「涼簟」。簟是一種竹製的席,亦指用細蘆葦編織的席。古時候的席和簟是有很大區別的:蓆子性溫,為冬天使用;而簟性涼,為夏天使用。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在宋元時更受歡迎,編織精美的「涼簟」甚至被稱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其中的玉簟並非是玉石做成的涼蓆,而是竹簟。

竹蓆竹枕頭已經成為人們納涼的重要工具。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還有更為高明的度夏高招——瓷枕。中醫養生講究「頭涼腳溫」,而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涼舒爽,夏天枕於其上,又舒服又健康。

「羅衣」便是古代女子鍾愛的夏季服飾,輕薄且透氣。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中的「紗」就是「羅」,衣服較大卻輕若無物,重不足一兩,具有極佳的透氣性。

圍坐而談 泛舟賞荷

與如今的清涼避暑相比,古人外出避暑消夏則顯得頗為浪漫,為了避暑而搭建涼棚,眾人圍坐其中,飲酒作詩,好不熱鬧。

就避暑場所來說,皇室的避暑地最佳。西漢未央宮有清涼殿,十六國時期有「溫宮」和「涼殿」,以備冬夏更替使用。在唐朝,皇宮中有專門避暑的宮殿,叫「含涼殿」。史書記載,室內和殿宇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轉動的風扇將簷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含涼殿內也涼爽至極。

朕的涼爽你不懂

避暑山莊素來是皇家之地,到唐代時,長安等地出現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在宋代開封出現的「涼殿」則比唐代的「涼屋」更豪華。它不僅通過機械輸送涼意,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滿各類鮮花,讓人們在享受冷風的同時還能聞見撲鼻的芬芳。

林間避暑

賞荷、泛舟、垂釣、登高賞景等是古人常見的戶外避暑休閒娛樂方式。古時南方人最喜好水上納涼,還常與賞荷結合起來,「大暑賞荷」更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到了明代,「大暑賞荷」之風更盛,蘇州人將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作為荷花的生日,這一天泛舟賞荷最為壯觀。

泛舟遊樂

除了遮蔭納涼這等物理避暑之法,古人還提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心理「療法」。暑天裡人極易激動上火,所以古人認為熱天要「靜下心來」,要調整心態,以「順四時」,這被古人稱為「精神養生」。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這首詩描述的正是古人在避暑過程中達到的「心靜身自涼」的愜意境界。

推 薦 閱 讀

立秋來了!暑去涼來秋風至 ,你的家鄉下雨了嗎?

暴雨天氣,成都的街頭還能走一走嗎?來,跟我聽一曲不一樣的《成都》

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作者:張格苗 姜喜顏 瓦洛伽 山蘭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四季報館 知乎 百度圖片等網絡綜合

編輯:一多 簡菊芳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怎麼熬過炎炎夏日,你小看古人了
    這時候,你往往會感概:沒有空調、沒有冰箱甚至連電風扇都沒有的古人是怎麼熬過這炎炎夏日的?熱糊塗了不是你的錯,但是替古人擔憂就是你不對了。首先,古時候氣溫沒有這麼高,高溫是工業化進程的產物。工業生產、運輸工具以及家用電器的運轉都會產生熱量,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古人做不到的——炎炎夏日,看古代人如何避暑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首詩是唐代高駢的《山亭夏日》,描寫夏日中充滿詩意的景色。詩句中描寫的景色總是唯美的,但是現實中呢?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裡風,飄颻吹我裳。」在一生窮困潦倒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眼中,夏日就沒有那麼美好了。
  •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納涼
    ■本報記者 彭薇  盛夏驕陽似火,進入三伏天以來,上海進入「蒸籠」模式,夏日蟬叫鳥鳴似乎訴說著酷暑炎熱。「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古人對盛夏的感受都寫進了詩詞。古代沒有空調和電扇,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和現代相比,他們有何獨特的避暑方法?
  • 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消暑解悶的?
    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除了冰以外,古人還有一種最常見的消暑道具,就是扇子,古人對此謂之「涼友」,「搖風」,別看這小小的十方扇子,卻有著大大的門道究理,從隨手摘下的樹葉片兒,到輪竹編就的結實骨架,再到絹帛金絲織就華麗扇面,不得不說扇子
  • 古人夏季吃冰消暑花樣百出,沒有冰箱的古代怎麼做各種冰品?
    其實,遠在商朝時期,就有人在冬日裡鑿冰儲藏起來,以供夏季消暑使用;到了周朝,還給這些製冰的人設立官職,稱之為「凌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我國最原始的「冰箱」,名叫「青銅冰鑑」,這種冰箱是由合成的器皿組合而成的,依靠裝在酒器四周的冰塊,給酒降溫,因為古代的諸侯們就喜歡在炎炎夏季的宴席上來一杯「冰鎮米酒」,這「冰鎮米酒」可是在諸侯宴席上才能見到的飲品呢
  • 夏日花樣消暑?這一份日本購物必買清單不可錯過!
    (原標題:夏日花樣消暑?這一份日本購物必買清單不可錯過!)所以,接下來小編要送大家一片涼爽的大草原——超給力的夏日消暑日本購物必買清單,不得不說,夏季防暑就得靠它們!冰鎮絲巾
  • 古人為了清涼一夏煞費苦心!
    其實,古人抵抗炎熱的辦法,比你想像中還要「高大上」!快跟著小編一起圍觀從古至今,人類離不開的那些夏日必備「神器」!利用風扇製造人造風,是夏日取涼的方法之一。風扇的形式多樣,我們可以拿著小風扇隨時隨地享受涼風,也可以擁有一臺能製冷的電風扇。
  • 炎熱三伏天,你知道古代人怎麼消暑嗎?這樣做比空調還涼快!
    轉眼三伏天就快到了,全國各地都開啟了蒸籠模式,好在有了空調的輔助,讓我們在夏天也能舒服度過,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沒有空調,古代人是怎麼消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古代人的消暑方式!
  • 從古詩看古人的消暑之道
    古代沒有現代電扇、空調,但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消暑納涼詩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方法,別有一番情趣。  揮扇取涼 扇子古已有之,《古今事物考》卷七引《古今注》曰:「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扇。」它有「篾疑秋翼蟬,團取望舒景」之趣,「能使悽兮似秋,隆暑斯卻」,所以古人稱她為「搖風」、又叫「涼友」或「快哉風」。
  • 詩與畫中的消暑良方:白居易散熱由心靜,李白則是裸袒青林中
    李白的避暑也是找一個地方呆著,不過他走出了家門,選擇了擁抱大自然: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李白說他懶得搖扇子來消暑,乾脆跑到青林山中,脫去頭巾,袒胸露頂,感受林間清風帶來的涼意。
  • 冰枕冰墊墊著涼爽舒服 長時間消暑容易添毛病
    □商報記者 管有明  實習生 徐蘇丹  高溫天氣,冰墊、冰枕賣得火熱。即使是在這幾天,氣溫也不再像前段時間那麼高了,但在超市和小商品市場,這些商品的銷售依然火熱,大超市仍然把它們擺放在醒目的地方。不過,專業人員提醒,用這些東西來消暑降溫一定要慎重,特別是老人小孩。
  • 消暑一夏!寶寶能不能用冰枕?
    諸多涼夏產品紛紛推出,尤其冰枕的人氣更節節高升,市面上也出現主打「寶寶冰枕」的產品販售。但小小的嬰兒真的適合躺冰枕嗎?冰枕對嬰兒的不良影響通常小孩的頭部要直到十歲才會發育成熟,這段期間,就算發燒了,醫生也會建議爸媽把冰枕置於背下或腋下,而不是頭下,才不會刺激孩子脆弱的頭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甚至引發抽筋。
  • 為了避暑,古人都幹過哪些事?
    扇子雖好,但碰到特別炎熱的天氣的時候,也會有「搖扇風甚微,褰裳汗霢霂」的尷尬局面,這時候也只有空調房能救命了。現代靠電,古代靠什麼呢?古人雖然沒有空調,但也很聰明的布置出了「空調房」。只不過這麼好的東西便宜了後來人,史書記載,後趙石虎用這些冰井貯藏冰塊,在三伏天的時候,把冰井臺裡面的藏冰賜給大臣消暑,頗有幾分高溫補貼的意思。唐宋時期冰井臺依舊敬業地工作著,可惜的是在明末被漳水衝毀,不復陳跡。「所謂南城、北城、金鳳、冰井皆不可復識,惟見孤臺荒廟,漳水湯湯而已。」到了唐代,面對天氣炎熱,皇帝們也動起了心思——得造一間「空調房」。
  • 古人炎夏製冷趣談
    炎炎夏日,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酷熱的天氣讓人們提不起一點精神,有時候人們連吃飯都沒有食慾,甚至會中暑。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夏日必不可少的就是空調了,空調讓我們可以在酷暑中享受愜意的清涼,那麼古人是如何製冷的呢?
  • 這兩個水果組合在一起,竟然是夏日消暑的最佳飲品!
    要想降溫消暑,當然就要吃冰啦,今天便特別挑選了蘋果和奇異果,除了因為蘋果在夏天生津解渴以外,奇異果還有助排毒養顏,非常適合炎炎夏日飲用,大家快點動手試試吧!奇異果果形一般為橢圓狀,早期外觀呈綠褐色,成熟後呈紅褐色,表皮覆蓋濃密絨毛,果肉可食用,其內是呈亮綠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或者紅色的種子。
  • 「永春麻筍」炎炎夏日,這種消暑美食少不了!
    炎炎夏日,麻筍是餐桌上少不了的消暑美食,小編最近了解到永春麻筍開始「蹭蹭」往上長,過段時間就可以上市銷售。大家可以通過關注「鄉愁到家商城」第一時間買到原產地發出的鮮筍。麻竹筍別名甜竹、大綠竹、瓦坭竹,禾本科植物。
  • 廚藝廚房丨炎炎夏日教你做一道消暑神器冰鎮綠豆沙
    為了幫大家在盛夏時節裡也能有一個好心情,今天小編就要教大家做一道夏日消暑神器——冰鎮綠豆沙。炎炎夏日,冰鎮綠豆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消暑敗毒去火。小編這兩天上火得厲害,口腔潰瘍不想吃東西。②綠豆中所含蛋白質,磷脂均有興奮神經、增進食慾的功能,為機體許多重要臟器增加營養所必需(這也是為什麼在炎炎夏日綠豆最適合了)③ 綠豆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強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使脂蛋白中甘油三酯水解達到降血脂的療效,從而可以防治冠心病、心絞痛。
  • 炎炎夏日,潮州人從小吃到大的草粿,是潮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在廣東潮州,炎炎夏日,在悠長的小巷裡,總會有「咣咣鐺鐺」的聲音響起,我特別喜歡聽到這美好的聲音,它清脆的敲打聲和著樹蔭下知了的聲音,那是夏日裡最美妙的潮州音樂,至今令我難以忘懷。夏天,遠遠聽到鐵勺敲擊瓷碗的鏘鏘聲,頭都不用扭就知道是在賣草粿!
  • 酷暑難當,古人沒有空調該如何避暑?嘿,您別說,還真挺涼快!
    炎炎夏日,我們窩在家裡,吹著空調,吃著冷飲好不涼爽,好不愜意;出門也有裝了空調的公交車私家車,或是厚實的加了塗層的太陽傘,感覺也會清涼很多。而古代沒有空調,冰箱小汽車,太陽傘,那古人要怎麼避暑納涼呢?別說,古人的這些方法還挺涼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