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古人做不到的——炎炎夏日,看古代人如何避暑

2020-12-22 央視網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首詩是唐代高駢的《山亭夏日》,描寫夏日中充滿詩意的景色。詩句中描寫的景色總是唯美的,但是現實中呢?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裡風,飄颻吹我裳。」在一生窮困潦倒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眼中,夏日就沒有那麼美好了。

  其實在古代人們避暑的方法有很多,真正集結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古代的「空調」

  古代的「空調」兼冰箱的作用,叫做「冰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春秋戰國時,鑄造大型的青銅容器,分內外兩層。夾層裡放上冰塊,裡層放上美酒、水果,以及食物,可以達到為食物保鮮降溫的作用。

  冰鑑有鏤空花紋的蓋子,絲絲涼氣自孔洞中飄出,或者乾脆置冰於內,打開蓋子,瞬間一室清涼。

  青銅器易傳熱,冰塊融化很快。到了宋元明清,人們開始用木器盛放冰塊,被稱為「冰桶」。

  冰桶多用紅木、花梨木等為內層,一尺多高,兩尺見方,木料刷上清漆,裡層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也有蓋子,下面有底座,冰塊擱進去,整日不化,冷氣嗖嗖的竄出來,滿堂生涼。

  1861年6月,英國使館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裡採購了大量冰桶,事後一個英國人寫道:「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木製,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間,讓房間較為涼快。」

  自製「水簾洞」

  「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仲索的《宮中樂》,描寫的是皇宮裡「含涼殿」中消夏的情景。

  先上一張圖:

  唐代清涼殿想像圖

  簡直是人間仙境。

  唐朝宮廷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更有甚者,到了宋代,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人們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涼風陣陣,送來怡人花香。

  後來,古人竟然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和涼亭頂部,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

  古代皇室避暑本來就選擇清幽茂林之地,更何況還有水簾潺潺,花香襲人,想想那情形,就不禁讓人神往。

  宋元時期已出現「冰激凌」

  民以食為天,炎炎夏日,古人們自然也發明了各色消暑的小食。

  在商代,冷飲就開始出現。富貴人家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唐朝開始出現「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

  到了南宋,杭州街頭有不少名目繁多的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蓮子湯。

  元代,傾倒眾生的「冰激凌」就出現了!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冰酪」的美味讓馬可·波羅欲罷不能,他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國人高價買走,此後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清朝的宮廷偏愛冰鎮小食,什麼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用冰鎮了吃,入口清爽香甜,可謂人間美味。乾隆皇帝還曾專門賦詩:「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

  金易先生所著《宮女談往錄》中,對清宮中的消暑小食「甜碗子」做了描述。「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裡頭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

相關焦點

  • 炎炎夏日,跟古代人比乘涼,我們的空調簡直弱爆了
    即使你不幹活,乖乖坐著 那汗水還是一滴滴流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家家基本都安裝了空調。即使沒有空調,那必有幾臺大風扇在家裡的。空調電風扇確實是夏天必備的「武器」。現在我們有空調有電風扇來防暑降溫,那在過去連電都沒有的古代,是如何度過漫長的三個月炎夏的呢?古代的人兒也不是傻,會乖乖地任這「夏天」欺負的。
  • 夏日炎炎,大樹底下是最好的避暑「港灣」
    在夏日炎炎的天氣,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種煩躁不安的感覺,但對於如何去找到一種更好的避暑方式,是很多人所去尋找的。在大都市裡,因為身處的環境不一樣,很多城市並沒有大山大河,但對於人民對躲避炎熱的夏日看來,只能在城市的街頭去找尋,其實很多城市雖然沒有森林大山,或許是遠離大山,但是卻缺少不了擁有大樹的公路與城村。在這種擁有大樹的城市可以盡情盡興地去感受樹蔭下帶給我們的涼意,這是城市樓房內部空間與路邊鐵皮房所比擬不了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相信不少的朋友都會選擇去大樹下去避暑。
  •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納涼
    ■本報記者 彭薇  盛夏驕陽似火,進入三伏天以來,上海進入「蒸籠」模式,夏日蟬叫鳥鳴似乎訴說著酷暑炎熱。「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古人對盛夏的感受都寫進了詩詞。古代沒有空調和電扇,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和現代相比,他們有何獨特的避暑方法?
  • 古代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怎麼熬過炎炎夏日,你小看古人了
    在炎熱的夏天的某個夜晚突然停電了,你是不是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這時候你一定會從家裡出來,像一個夜遊鬼一樣遊蕩在沒有路燈的街頭,向著有光明的路口走去。試圖在沒有停電的街道找到一個避暑的好地方,酒吧、網吧什麼的都行。
  • 夏日炎炎 老成都如何避暑
    而上世紀的成都,電力尚未普及,甚至沒有自來水,成都人又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呢?水井、涼蓆、蚊香、蒲扇納涼套裝一個不能少舊時成都城內外河流縱橫,地下水十分豐富,居民飲水主要靠井水。直到清末民初,被成都人稱為「圓河水」的井水,還是成都城內絕大部分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
  •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看了這6個方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不少人在吹著空調、喝著冰鎮可樂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古時候,有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條件,那麼古代人都是怎麼避暑的呢?酷暑時節顯然是非常難熬的,搞不好還會中暑。面對這樣酷熱的天氣,古代人也有自己應對的方法,下面就來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沒有空調電扇,古代女子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
    那麼,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穿著華麗的女子們是怎麼度過炎炎夏日的呢?唐朝上至皇后,下至宮女,都穿著半露酥胸的長裙,一片旖旎讓人浮想聯翩。我們都知道唐朝以胖為美,民風開化,穿衣風格本來就奔放,到了夏天這個露肉的季節,妹子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展身姿的機會,穿衣特點就三個字:薄、透、露。
  • 古代人的消暑妙招:戴帽子遮陽 夏日舉辦「避暑會」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進入炎炎夏日,連日來的高溫天氣常讓人們心生「畏懼」,需要出門時,大多是防曬霜、遮陽帽齊上陣,感嘆「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  過去,古人們也一樣面臨著類似問題。那個時候的防曬神器和避暑納涼的方法,都有哪些?資料圖:江陽分水油紙傘。
  • 古人夏天如何避暑?男性穿「吊帶裙」,皇帝住「水簾洞」
    在我們享受現代避暑方式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疑問,古代人怎麼避暑?古代人沒有空調,他們會不會很可憐?在這裡江郎要和你說,你想太多了。古代雖然沒有現代空調,但是人家也是有人工空調的,而且超薄吊帶裙、紗衣、冰棍這些避暑方式人家也都有。今天我們從衣食住行四個維度看古人如何避暑,他們都有哪些避暑方式。
  • 炎炎夏日古人是如何驅蚊的?
    還可能讓你在半夜裡抓狂現代人有多種多樣的驅蚊方式如蚊香、蚊帳、電子滅蚊器……那麼古代人是如何驅蚊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驅蚊的吧!1掛蚊帳說到防蚊驅蚊,首先想到的當然就是蚊帳啦!富人多用上等絲織品做蚊帳,普通百姓則買布做蚊帳。2薰香薰香即燒艾草這算是最早的蚊香了。
  • 炎炎夏日覓清涼,想避暑就來遠安這些地方!
    炎炎夏日覓清涼,想避暑就來遠安這些地方! 夏天有難以忍受的燥熱但也有藍天、白雲、河水和綠樹關於夏天的回憶不應該只有空調
  • 炎炎夏日,一起探索忻州避暑勝地!
    炎炎夏日每逢這個時節天氣晴朗,驕陽似火讓人如置身火爐之中有什麼比在酷暑之下,找個清涼的去處更愜意呢?夏季避暑旅遊去哪好?綠蔭下納涼休息,嬉戲玩水不在空調房裡避暑就令人欣喜一起探索忻州避暑勝地讓炎熱的夏季不再可怕!
  • 古人怎麼避暑?別擔心,戰國時期就有「冰箱」,唐朝還有「空調」
    夏天天氣炎熱,古人怎麼避暑的?其實很簡單啊,古人除了沒有電器,其他避暑方式跟上世紀80、90年代差不多,8090後應該都記得自己小時候怎麼避暑吧?90後還好,畢竟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風扇了,80後或者再往前的70、60年代,許多家庭連電風扇都沒有,他們的避暑方式,和古人幾無二致,無非就是扇扇子、開窗戶,條件好點的有冰塊……也玩不什麼花樣兒的。
  • 盤點國內「四大避暑勝地」,夏日炎炎有你超甜,你去過幾個?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848字,閱讀時間約2分鐘不知不覺,又到了炎炎夏日。忙碌的工作之餘,總有人想趁著節假日來一次「避暑之旅」。那麼哪裡是最好的去處呢?在這炎炎夏日,當然要選個「避暑勝地」。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真正的避暑勝地。今天,蘇四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避暑旅行的四大避暑勝地。01、廬山廬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在江西省九江市,是5a級景區,也是無可爭議的中國名山。廬山以地勢險要,山勢雄偉,山石奇特,山川秀美而著稱。蘆山氣溫中等溫和,夏季平均氣溫23℃。
  • 古人的「冰飲凍飲」只有想不到沒有喝不到
    古人鑿冰習俗《詩經》中就有描寫古人有鑿冰、儲冰的習俗,這從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能得知一二。除了這種冰酒器外,古人甚至還有造型精美的「冰箱」,在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過一件戰國時期的大型青銅冰鑑,它的長和寬都是76釐米、高63.2釐米,由方鑑、方缶組合而成。鑑身上有拱曲的龍形耳紐及浮雕蟠螭紋、蕉葉紋等,做工極其考究,堪稱藝術精品。
  • 重慶發布避暑地圖之青山篇:炎炎夏日回歸自然
    重慶市規劃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今天為大家特別推出《重慶避暑地圖之青山篇》,邀請你在炎炎夏日,來到群山之巔、高原之野,回歸生活最純粹的那份自然和清涼。稍顯年長的重慶人一定熟悉這樣的生活場景:白天裡,街坊領居常常三五成群躲在陰涼潮溼的防空洞裡話家長裡短,太陽落山時,家家戶戶搬出竹床、手拿蒲扇,一家人其樂融融享受難得的悠閒和清涼。炎炎夏日,這是記憶中最具山城特色的避暑畫面。
  • 三伏天到了,分享一下實用的避暑方法,安然度過炎炎夏日
    三伏天到了,天氣炎熱,如何避暑?這個問題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啊!不由想起施耐庵《水滸傳》裡描述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古時候度過苦夏即使有錢人也不過把扇搖。當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的父母輩也只能拿蒲扇扇風,左手扇扇,累了換右手。
  • 銅冰鑑、搖風、冰枕……炎炎夏日,古人消暑的花樣竟然這麼多?
    電視劇《甄嬛傳》裡有這樣一個場景:炎炎夏日,華妃身旁總有一個裝滿冰塊的大缸,裡面的冰塊化了再添新的,有時候還有冰鎮的水果吃。雖然劇情可能是虛構,但是,在沒有使用冰箱和冰櫃的古代,王公貴族使用冬儲的冰塊來納涼確是事實。
  • 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就像朱廣權老師skr的:「這個天氣出門,你就能夠泛濫,還有沉魚和落雁與你紅塵相伴,上面是蒸屜下面是火炭,不過鍋蓋你就是燒麥,不用發麵你就是蛋黃派。不需要剪斷切絲包皮剁餡兒,你的汗裡還自帶鹹淡。你就是一道行走的傳統名菜外焦裡嫩,直接就是一道外賣,就是味道有點怪,提醒大家小心中暑防曬。」
  • 酷暑難當,古人沒有空調該如何避暑?嘿,您別說,還真挺涼快!
    炎炎夏日,我們窩在家裡,吹著空調,吃著冷飲好不涼爽,好不愜意;出門也有裝了空調的公交車私家車,或是厚實的加了塗層的太陽傘,感覺也會清涼很多。而古代沒有空調,冰箱小汽車,太陽傘,那古人要怎麼避暑納涼呢?別說,古人的這些方法還挺涼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