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2021-01-11 青瑩美食

談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傳統藝能一樣不落,衣食住行樣樣面面俱到,希望大家帶好板凳聽我慢慢嘮~

若有遺漏或者講解不周之處,還希望大家可以善意地批評和指正。

就像朱廣權老師skr的:

「這個天氣出門,你就能夠泛濫,還有沉魚和落雁與你紅塵相伴,上面是蒸屜下面是火炭,不過鍋蓋你就是燒麥,不用發麵你就是蛋黃派。不需要剪斷切絲包皮剁餡兒,你的汗裡還自帶鹹淡。你就是一道行走的傳統名菜外焦裡嫩,直接就是一道外賣,就是味道有點怪,提醒大家小心中暑防曬。」

古代也有「空調房」,古人寧願在「空調房」裡哭,也不想在「電扇」底下笑。

據考證,中國最早的「空調房」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名字叫「窟室」。那麼「窟室」是什麼樣子的呢?就相當於現在的地下室。

《左傳·襄公三十年》:" 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

清代詩人趙翼也曾經寫過「正當歡娛忘夜永,恨不窟室酣連旬。」

當然,光一個地下室怎麼能夠滿足古人們的需求呢。那必須得整上冰塊啊!「空調房」和「碎碎冰」都得齊活兒~

每年大寒,古人們就開始了鑿冰儲存。

冰窖大都分布在陰涼的地方並且深入到地下數十米深,並且會覆蓋許多樹葉以確保冰在來年的夏天不會融化太多。

《詩經·國風·豳風》就曾經記載了「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的詩句。意思就是說十二月的時候鑿冰,正月裡把冰塊藏入冰窖之中。

當然窟室和用冰直接對房子進行物理降溫只能適用於達官顯貴之中,顯然在平民老百姓之中這些方法是不適應的。

平民百姓可沒有錢去修建冰窖,但是不能修也可以買呀~

早在宋朝就有了關於售賣冰塊的記載。

《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業行為。就連宋朝著名詩人楊萬裡也寫詩描述賣冰的景象: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在宋代,夜市冷飲鋪子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這些冰甜點紅極一時。到了元代,中國人發明了冰激凌。

敲黑板,冰激凌是中國人發明的。巴適~

在元朝的時候,一位精明的食品店商人突發奇想,他嘗試著在冰中添加一些蜜糖、牛奶和珍珠粉,結果,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

十三世紀,舉世聞名的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回到義大利,帶回了中國的冰淇淋製法。

古代人是怎麼「魔改」衣服的呢?(洋氣)

在古代當然是有「夏裝」的。古代有錢人家夏天大多穿的是紗。中國人很早就能夠紡織出「薄如蟬翼」的紗。

長沙漢代馬王堆出土的素衣,其重量不足一兩。而古代的普通人穿的大多是麻所織成的衣服,其中也有葛做的衣服。

但是,葛的生長相對於麻來說要慢一些。麻當年可以收穫,所以麻衣就逐漸地成為古人夏天避暑所必備的衣物了。

最後來聊聊古人夏天的出行。

咱們先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說的:「何處堪避暑?山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

放到今天就是白居易外出遊玩避暑躲避夏日的情形——登高避暑,涼亭納涼,戲水泛舟,優哉遊哉~

提到避暑的地方,想必大家一定會想到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自古就有,不僅僅是最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早在西漢未央宮就有清涼殿供皇室避暑所用。十六國時期有「溫宮」和「涼殿」,以備冬夏更替使用。在唐朝,皇宮中有專門避暑的宮殿,叫「含涼殿」。

史書記載,室內和殿宇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轉動的風扇將簷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含涼殿內也非常涼爽。

到了清代當數最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了。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

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

直到今天也是一個夏日避暑的好去處。

看完這篇古人是如何度過夏天的文章,是不是感覺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相關焦點

  • 炎熱三伏天,你知道古代人怎麼消暑嗎?這樣做比空調還涼快!
    轉眼三伏天就快到了,全國各地都開啟了蒸籠模式,好在有了空調的輔助,讓我們在夏天也能舒服度過,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沒有空調,古代人是怎麼消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古代人的消暑方式!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
    看過不少穿越劇,我依舊很好奇,如果穿越過去,怎麼和別人溝通呢?應該不少古代人是說古言的吧,光是那些文言文都令人頭疼。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明清的普通話還是有文言語句的,但是大概都能聽懂 ,我們平時學過文言文的話都會有一種規律。現在的河南話就是以前中原漢人所說的古漢語,錯,宋滅亡後,大量中原漢南遷,比如山西和河南難民來到福建,此後這裡就有了晉江(山西為晉人),晉江上有座橋叫洛陽橋(河南人為懷念家鄉而起名。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等幾種語音才是元代以前中原漢人的語言。
  • 六首夏至詩詞,陽氣盛極而衰,一起看看古代人怎麼過夏至
    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夏至這個節氣,最早應該起源於周朝,主要是為了祭天、祭地、祭神靈。而真正作為一個節氣,卻是到宋代。那時候宋朝的官員,到了夏至日,可以放假三天,可見古代人是多麼重視這個節氣。在這樣重要的日子,我們一起品讀古人筆下的夏至,看看古人是怎樣過夏至的吧!
  • 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時間以及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古代人的清明節又是怎麼過的呢?就讓小編來帶你們了解一下吧。其實剛開始清明只是作為一種節氣存在的,可是當時有一種節日叫做寒食節,那個節日一般就要求人們不能生火而且要吃冷食,並且要掃墓。古代人對於悼念先人的儀式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寒食節是很重要的。
  • 想了解《古代人的一天》怎麼過的,看看這套書就知道了
    在會上,系列繪本《古代人的一天》的作者兼繪者段張取藝工作室的湖南插畫家段穎婷、張卓明與讀者們見面,暢談創作經歷與故事,披露中國原創歷史繪本創作的艱辛,同時帶來了《古代人的一天》「詔書」塗鴉卡片,和現場讀者共同創作「一天的生活」手繪。本次新書分享會由資深閱讀推廣人小羽老師主持,現場氣氛活躍,小朋友們熱情高漲。
  •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看了這6個方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不少人在吹著空調、喝著冰鎮可樂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古時候,有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條件,那麼古代人都是怎麼避暑的呢?酷暑時節顯然是非常難熬的,搞不好還會中暑。面對這樣酷熱的天氣,古代人也有自己應對的方法,下面就來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古代人都很保守?看他們夏天穿啥衣服,你就知道有多開放了
    在許多人觀念裡,古代人都是比較封建保守的,他們穿衣服的時候肯定也都是裡三層外三層裹得嚴嚴實實的,跟個粽子似的,不留一絲縫隙。但事實上,不同朝代的風氣不同,比如在唐朝時期,古人們的穿衣風格就比較大膽,給人一種豪放不羈的感覺。
  • 沒有剪刀,古代人剪指甲咋辦?
    夏天長得快,冬天長得慢;中指指甲長得最快,拇指指甲長得最慢。左撇子的左手指甲長得更快,右撇子的右手指甲長得更快。 時間軸再次向前推移 在沒有剪刀的年代 人們是怎麼處理指甲的呢?
  • 炎炎夏日,跟古代人比乘涼,我們的空調簡直弱爆了
    一年四季,好像最難熬的就是夏天了。夏天的溫度讓人感覺每天頭上都挺著一個大太陽,躲到躲不掉。即使你不幹活,乖乖坐著 那汗水還是一滴滴流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家家基本都安裝了空調。即使沒有空調,那必有幾臺大風扇在家裡的。空調電風扇確實是夏天必備的「武器」。
  • 古代人與現代人拼酒,竟不一定能喝過現代人!
    下面我們就用我們思想豐富的大腦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現代人與古代人喝酒,到底誰能喝過誰?《酒》這個東西,可以說已經成為現代慶祝,和過年過節的時候一種,不可缺少的一個東西。其實我們之所以現在,有了一種這樣的習慣,甚至成了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一種常態,這和我們的祖先息息相關。因為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喝酒就成了逢年過節,和遇到大喜之事不可缺少的一種常態了。
  • 古法養魚沒有過濾到底是怎麼將魚養活的?古代人的智慧不能小看
    古法養魚沒有過濾如何養魚?飼養觀賞魚的魚友們都知道水族箱的過濾系統對觀賞魚的正常生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古老的大魚缸中可沒有什麼高端的過濾設備,古代人又是怎麼將觀賞魚們養活的呢?其實這秘密都在這大大的瓦缸中了,其實它們的正經名字應該是「瓦盆」,這是專門用來養魚的一種器具,雖然外表上就像是大花盆,但中間也藏在不少的秘密。
  • 古代人沒有淋浴和香皂,怎麼洗澡?皇帝泡溫泉,老百姓用啥
    神話是神話,我們回到現實,古代社會沒有我們現在那些先進的設備,人們是怎麼洗澡的呢?古代人有智慧。 他們通常用胰子,澡豆、皂角等天然材料,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這些都是純天然物質,對人體健康更有益。 古代在沒有淋浴系統的條件,古人是怎麼洗澡的? 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洗澡方法,有點富裕的人在木桶裡洗澡,用水舀,或者在花盆裡加水衝洗身體。
  • 古代人下館子都吃什麼 全方面揭露古代人下館子是怎樣的
    古代人下館子都吃什麼呢?古代人下館子都吃什麼首先古代人請客吃飯必然是少不了酒水的,所以大家會發現不管是哪朝哪代,隨處都可以見到遍地的酒館。漢朝人喝酒的時候還會有陪酒的女郎,那個時期酒館的老闆很有生意頭腦,會把酒罈擺在店前的高臺上,而且旁邊還會配上攬客的小姐。
  • 古代人很會交朋友,那他們又是怎麼稱呼的呢?了解一下吧!
    因為感覺他們在生活中也會過得很自在。但是在古代交朋友這個詞就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不同的文化。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聊一下古代交朋友的文化。還有那些對於朋友特殊的稱謂。大家都聽說過貧賤之交這個詞,這在古代的意思就是跟地位比較低下的人結交朋友。像我們平常在唐詩或者是文言文中學到的一些比較有名的學者,他們在交友方面都是特別開闊,思想特別奔放的。他們希望他們的朋友是那種可以跟自己有很好的學識交流的。
  • 寶寶夏天為什麼容易「著涼」?空調應該怎麼吹?
    一到夏天,總是有很多寶寶特別容易「著涼」。我們口袋育兒發過一篇《為什麼中國的小朋友特別容易「上火」?》在文章中我們介紹到,英語單詞的上火發炎Inflame,有「火」的意思;「著涼」其實也一樣,英文感冒的單詞「cold」,壓根就是「著涼」啊。
  • 春節英語手抄報內容資料:看古代人如何過新年?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春節英語手抄報內容資料:看古代人如何過新年? 2020-01-15 14:59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Ancient ways of welcoming lunar New Year   古代人怎麼迎接新年
  • 古代人沒有取暖器和空調,他們是怎麼度過數九寒天的呢?
    啥都沒有,那麼古代人是怎麼度過這寒冬的呢?都說古代人聰明,不信你看。1.銅碳簍,咋一聽,是個竹簍吧,還真是,不過材質不是竹子,而是銅,我國出土的銅碳簍是一種春秋時期宮廷專用的烤火工具,高41cm,口徑有22cm,整體是一個圓柱形,全身上下分為三段,每段都是鏤空的龍紋組成,在簍內點燃木炭,熱量就會散發出來,可謂是貴族必備的取暖神器。
  • 古代人是怎麼講話的?真實的日常對話讓我們感到意外!
    想必大家都學過文言文,你知道文言文是什麼嗎?文言文,是古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的差異與口語微乎其微!很多人不免疑惑,古代人說那麼變態的文言文,得多麼受罪啊!真不知道古代人的如此說話受不受罪!
  • 古代人可真會享受,叫做「春凳」
    古代人可真會享受,叫做「春凳」。現代人去外地,晚上會選擇住酒店。越是高端的酒店,房間裡的配套越齊全。在房間的大床尾部會擺著一個像沙發一樣的凳子。這條凳子略短於床寬,凳子面很寬,為了舒適短,上面會包上一個軟軟的墊子。之前小編一直疑惑為什麼酒店床尾會放條凳子?古代人可真會享受,叫做「春凳」。春凳是怎麼來的呢?
  • 古代吃「魚」趣談:古代人怎麼吃魚?為何會有「沉魚落雁」的說法
    「竭澤而漁」太過簡單粗暴,而且不給自己留餘地。今天吃上了美味的魚,以後就再也沒有魚吃。古代人看見了「竭澤而漁」所帶來的危害,所以就選擇了用棍棒捕魚的方法,用木棒打魚還是有可能將魚打暈並且捕到魚。古代人利用聰明的大腦,做出了很多工具,秦漢時期弓箭的發明增加了捕魚,並且減少了捕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