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遊泳池的廣告語成都市檔案館藏
立夏無雨三伏熱。在天氣預報還未普及的上世紀初,成都人每到立夏前,就會念叨這句老話。三伏酷暑,現代人有空調驅趕炎熱的暑氣,有冰箱提供便利的清涼,夏季的娛樂活動更是豐富多姿。而上世紀的成都,電力尚未普及,甚至沒有自來水,成都人又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呢?
水井、涼蓆、蚊香、蒲扇
納涼套裝一個不能少
舊時成都城內外河流縱橫,地下水十分豐富,居民飲水主要靠井水。直到清末民初,被成都人稱為「圓河水」的井水,還是成都城內絕大部分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雖然當時也有飲用府河、錦江河水的,但局限於住在靠近河岸的極少數人家,以及僱挑夫取水的茶鋪和大戶人家。那麼老成都城內究竟有多少口水井呢?
據民國初年傅崇矩撰寫的《成都通覽》記載,老成都城圍城48裡,穿城9裡,有516條街,2515口井。大凡官衙、學堂、公館、大院、私宅、寺廟都有水井,城內街頭巷尾的水井隨處可見,每個院子都有水井,每條街平均有四五口之多,大戶人家甚至有好幾口井。主人家飲水的井、傭人淘菜洗衣的井、牲口飲水的井,加以區分,各司其職。這一口口水井,不僅連接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到了夏天更是成都人避暑的最大倚仗。
在炎熱的夏季,井水就是天然冰箱。每到飯點前,冰涼的水井裡便多了許多東西——嫩生生的黃瓜、西紅柿、西瓜……成都人汲上一桶水,把這些果蔬在井水裡浸上個把鐘頭再吃,那來自地底下的清涼,入口直透肺腑,便把炎熱的煩躁氣息一掃而空。
吃完晚飯後,人們又三三兩兩踱出來,聚在一起擺龍門陣,或在巷弄裡閒聊家常,或溜達散心,夜風徐徐,把一天的暑氣驅散。再晚一些,半大的娃娃或者年輕的小夥子,便扯起一桶一桶的井水,光著膀子衝涼。這是夏季入睡前的絕佳享受,但只屬於「男娃兒」,「女娃娃家」就沒有這麼「撇脫」的福利了。
此外,家家戶戶還有一納涼法寶——涼蓆。三伏天如果沒有涼蓆,很難想像如何入睡。那時候的涼蓆並不是現在常見的「麻將蓆」,而是用竹篾條編成的,最大特點就是造價便宜,且用得越久越舒適。很多成都人的涼蓆即使壞了,也捨不得丟,而是請那些帶著竹篾條、沿街吆喝「補涼蓆」的師傅縫補好,繼續使用。
夏天蚊蟲多,必備的物件還有蚊香。舊時成都的紙火鋪從冬天就開始為準備蚊香而奔忙,將土白紙裁成3尺長、兩指寬的紙條,捲成紙筒,裡面填上陳艾、桔子殼、青蒿、野菊花等避蚊材料。每到黃昏時分,就有小商販挑著擔子,販賣一卷卷蚊煙。一卷不過一兩分錢,放在涼板下,能燃四五個小時,帶來一夜安穩的睡眠。
除了水井、涼蓆、蚊香以外,成都人納涼的常用物件還有蒲扇。蒲扇是民間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它和涼蓆一樣,造價便宜卻又實用,深受成都人喜愛。這些物件,成了老成都的「納涼套裝」,成為成都人避暑的不二法門。
老鷹茶、銀花露、賣風人
夏日裡的清涼甘甜
夏日避暑,老成都人最喜歡喝一種解暑清涼又便宜的老鷹茶。其原料是毛豹皮樟的嫩枝嫩葉,曬乾後可當茶泡飲。其葉片呈橢圓形,面綠背白,故又稱白茶,泡飲時較清香,滋味厚實,先澀後甘,滋味濃而口勁大。
上世紀成都的飯店裡,老鷹茶經常被作為夏天免費提供的飲品。夥計幹活累了,渾身大汗,端起海碗,咕咚咕咚一喝就是一大碗,很是解暑。盛夏的中午或晚上,出苦力的人往往還用茶水泡飯,加一點豆瓣或泡菜,就是一頓飯。
成都街頭有不少樂善好施之人,一到夏天,就在自家門口擺上免費的茶水攤,用乾淨的小木桶裝滿煮開的茶水,備上幾隻土碗,用紗網布一搭,避免灰塵和蚊蟲。走累了的路人或轎夫苦力,人人都可來上幾碗。
稍微講究點的人家,有另一種清涼解暑的飲品——銀花露。銀花露現在在成都幾乎已絕跡,但當年每到夏天每家中藥鋪都是必備。櫃檯前放著大爐子,上面一口錫制的蒸餾鍋,從早到晚蒸餾著金銀花水。有客人來時,夥計用杯子接一些蒸餾管下流出的金銀花水凝露,再衝沸水,加蜂蜜,不僅退熱解暑,更是清涼甘甜。
成都城裡最不缺少的就是茶館了。即使是夏天,茶館裡依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那時候沒有風扇和空調,茶館裡密集的人群使空氣更加悶熱,卻也誕生了一種新奇的職業——賣風人。賣風人往往是一群半大的孩子,他們大多數出自貧困人家,每逢夏天便帶著蒲扇在茶館裡替人扇風,換取一點微薄的酬勞補貼家用。
遊泳池打卡
老成都趕時髦
1956年,府河以外還是荒蕪一片,沒有巍然屹立的電視塔,從雙橋子一路穿過狹窄的機耕道,只能看見一片蔥鬱的麥田。這一年,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國家體委撥款,要在這片土地上建造一個全國一流的遊泳池和跳水池,這就是猛追灣遊泳池。
在人們熟知的猛追灣遊泳池之前,成都還有過兩個名噪一時的遊泳池。上世紀20年代起,遊泳作為體育運動出現在成都人的視野中。當年到遊泳池裡遊泳是十分時髦的事,成都第一個遊泳池叫晶金遊泳池。
晶金遊泳池由中國早期體育教育家向志均主持修建,位於離華西壩鐘樓不遠的三臺山背後,長31米,寬12米,淺水區水深不到1米,深水區水深約1.8米。配備有下水的扶手,還有坐在高凳上的救生員;幾條泳道間用棕繩串起圓木球,作為分隔線;泳池一側還有杉木板做的跳板,跳板一端用大石塊壓住,另一端離水面約三尺高。池水是從火燒堰下遊水閘引入的溝渠水,水質清澈。
晶金遊泳池的建立,讓成都興起了一陣遊泳風潮。在此之前,成都並沒有專業的遊泳教練,蛙泳、自由式等規範泳姿也不流行。晶金遊泳池開業以後,生意火爆,成了人氣聚集之地。許多商家慕名而來,在遊泳池附近開了茶館、咖啡廳、餐廳。抗戰勝利後,晶金遊泳池更名為勝利遊泳池,熱鬧程度絲毫未減。當年遊泳池經營者的廣告如今由成都市檔案館館藏,記載了勝利遊泳池的「八大特點」,成為上世紀成都人夏季避暑的見證。
1938年,創辦於上海的南虹工藝學校遷移至成都,改建為「私立南虹高級藝術職業學校」,後升格為南虹藝術專科學校。南虹藝專開辦在錦江橋旁,從錦江橋南側至復興橋南側的道路因此得名「南虹路」。當時,向志均與川大教育學院院長鄧只淳認為晶金遊泳池太遠,只適宜教學,又在小天竺街錦江賓館斜對門修建了成都市第一個公共遊泳池——南虹遊泳池。
這座泳池長50米,寬15米,深處3.5米,淺處1.2米。不僅兩邊均有扶手,還有3米、1米跳水臺各一個。起初,南虹遊泳池抽引錦江水。據老成都人回憶,當時用古老的筒車澗槽將錦江水抽引進大濾缸中,經棕片、卵石、粗砂初步過濾後,再入淨水池用明礬淨化,最後用漂白粉消毒,才能引入遊泳池。這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遊泳比賽和跳水比賽,後來還增加了水球項目。1949年後,南虹遊泳池開始使用自來水。1952年,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屆遊泳錦標賽就在南虹遊泳池舉辦。
1957年6月1日,猛追灣遊泳池的兒童戲水池,作為成都市政府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於兒童節當天對外開放,轟動一時。當時的猛追灣遊泳池不僅有兒童戲水池,還有跳水池、甲池、乙池和丙池。其中,甲池作為深水區遊泳池,不僅票價最為昂貴,想要入場還需要考「資格證」。甲池的「資格證」是一個黃色的本子,需要遊泳者通過在水下連續閉氣60秒,外加100米遊一個來回的測試。那時候,一個學生若能擁有一個甲池的「黃本本」,絕對能得到周圍同學羨慕的目光。
陸離/文 圖片由成都市檔案館提供
原標題:夏日炎炎 老成都如何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