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伏天一到,天氣立刻熱的嚇死人,要是沒有空調、冰箱、冰淇淋、冷飲等降暑必備品,可能大家會覺得沒法子活呀!但是,想想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夏天又能吃點啥降暑呢?讓我們一起去探秘一下,古代人的明星消暑飲品吧!
其實,遠在商朝時期,就有人在冬日裡鑿冰儲藏起來,以供夏季消暑使用;到了周朝,還給這些製冰的人設立官職,稱之為「凌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我國最原始的「冰箱」,名叫「青銅冰鑑」,這種冰箱是由合成的器皿組合而成的,依靠裝在酒器四周的冰塊,給酒降溫,因為古代的諸侯們就喜歡在炎炎夏季的宴席上來一杯「冰鎮米酒」,這「冰鎮米酒」可是在諸侯宴席上才能見到的飲品呢,《楚辭》中還有專門的句子用來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挫糟凍飲,酌清涼些」,即喝起來酒味醇香清冽,沁人心脾,清涼降暑。
在漢代,人們流行吃「湯餅」來解暑,「湯」在古代是熱水的意思,「湯餅」就是一种放在熱水裡煮熟的麵食,但這「消暑佳品」聽起來怎麼特別熱?沒錯了,漢朝的百姓們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身體能出一身大汗,帶走體內的大量熱能,這樣來達到降暑的目的,想不到古人的智慧吧?
到了隋唐時期,街市上就出現了各種名叫「飲子」的明星飲品,「飲子」是用水果或者草藥熬成的涼水,在解渴的同時,還有清熱解毒、平降熱氣的功效。漢代還出現了一種叫做「酥山」的冰品美食,「酥」是從北方遊牧民族傳來的一種乳製品,宮女們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達到非常柔軟的狀態時,就一邊在盤子上滴淋融化的「酥」,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最後在冰窖裡冷凍,古代古人的夏日高端美味冰品「酥山」就製成了。
在唐朝,炎夏到來之時,還有一種非常盛行的冰品——「酸梅湯」,用烏梅、幹山楂、陳皮加水放進鍋裡熬煮,熬至色呈赤紅時,下冰糖,攪拌均勻,繼續熬煮,熬好後濾出清汁,即可飲用。酸入肝,甜入脾,夏季肝火旺盛,煩躁易怒,而「酸梅湯」酸甜清涼,可以平降肝火,收斂肺氣,有斂肺止咳,清熱消暑的功效。
到了宋朝,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冷飲冷食。比如,江茶水、杏蘇飲、冰雪甘草湯、涼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沆瀣漿等幾十種消夏飲品。據記載,宋徽宗因為夏季貪吃冷飲,吃傷了脾胃,治了很久才痊癒,看來宋朝的冰品是非常美味啊!
在炎炎夏日,如果說哪種冰品是夏熱最愛,冰淇淋肯定是排在首位。許多人看到「冰淇淋」這麼洋氣的名字,可能會天然地認為冰淇淋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可是,恰恰相反,咱老祖宗在「吃」上的智慧可是超出我們的想像的。
在元朝,作為奔馳在草原上的民族,元代人在冷飲品的製作中,有了新的發明和突破,創製了用果汁、牛羊奶、冰塊等調製而成的「冰酪兒」。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就是「冰酪兒」的粉絲,將它列為宮廷的消暑食品,並且還讓御膳房對「冰酪兒」進行了多次的改良,還降旨規定「冰酪兒」的製作方法不得外傳,「冰酪兒」從此成了皇宮的專利品。
但是,當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中國旅行的時候,忽必烈不僅用「冰酪兒」款待他,還把製作方法告訴了他!從此「冰酪兒」的配方就隨著馬可波羅傳入了義大利,此後漸漸地傳到法國和英國,經過不斷改良,成為了今天我們吃的冰淇淋。
而在清朝,皇家的解暑小吃種類也是非常豐富的,例如,慈禧太后就很愛吃一種名字很帶感的冰品,名叫「甜碗子」,就是用冰鎮藕片和甜瓜製作而成的一種消暑冷飲品,還加上了杏仁、豆腐、葡萄乾、鮮胡桃、棗泥糕等輔料,味道鮮甜可口,清涼解渴。
除了「甜碗子」,清朝人在入炎夏時,還愛吃水晶冰,是一種名叫「冰碗」的夏日冰品。「冰碗」的主要原料有各種各樣的鮮果,所以「冰碗」也稱為「冰果」、「河鮮兒」,食材不拘,常見的做法是先把去芯的蓮子和芡實一起上鍋蒸熟,然後把切成小片的蓮藕焯熟,把碎冰鋪在小碗上,把鮮果、藕片、蓮子、芡實放入碗中,澆上糖水,冰鎮後即可享用。在赤日炎炎的夏季,只要吃上一口這「冰碗」,頓覺全身清爽沁涼。
看完古人的這些消暑冰品,大家是不是也很想來一口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歷史裡的美食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