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消暑解悶的?

2020-12-20 有品味的歷史

夏日的記憶,是烈陽最盛時的一碗碎冰梅子湯,白瓷碰壁叮噹響,是碧枕窗櫥下的陣陣蟬鳴,薰風入夢嚶切啼啼,是赤足郊野戲掬清泉灑芭蕉,清脆似雨點嘀嗒聲,也許還有逃脫不去的汗氣與暑熱,像一幅織就起來的密網。

但無論是什麼時候的夏日,在那些鋪天蓋地的悶熱聲中,總會帶著些許意蘊濃厚的詩情畫意,一舉一動都可以繪作副潑墨大寫意,而古人消夏之法更尤為甚至,他們雖然沒有現代人的空調,電風扇,冰箱,但一樣把夏天過得悠閒愜意。

消暑之物

雅和霜容潔,非同雪體清

無論是什麼時候,冰塊都是我們對於解暑良方的最原始記憶,大人們喜歡冰塊的清潔涼爽,無論是擺放還是冰鎮瓜果吃食,都能帶來無與倫比的輕快享受,而孩童們則喜歡冰塊能夠化水的有趣姿態,一番玩鬧解暑,好不快活。「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智慧的古人其實從周代起,就已經發現了冰的妙用,他們還專門建設了儲存冰塊的冰窖,到了酷暑時分,用容器盛上些冰塊放在室內,冰氣升騰,涼風滿屋。

到了唐代還有能工巧匠利用木板機械,製作成水輪,水車,向屋內運輸涼氣,《西京雜記》中的一篇文章裡面就對此有所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丁輪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

除了冰以外,古人還有一種最常見的消暑道具,就是扇子,古人對此謂之「涼友」,「搖風」,別看這小小的十方扇子,卻有著大大的門道究理,從隨手摘下的樹葉片兒,到輪竹編就的結實骨架,再到絹帛金絲織就華麗扇面,不得不說扇子,的確是個一視同仁的消暑聖品,無論你是走夫商販,還是達官顯貴,都有資格享受這個「涼友」所帶來的徐徐夏風。

當然倘若想要優雅小資起來,也是不會拘泥老舊,迂轉定式的,那些有生活情調的小姐公子們,都是最不嫌煩事之徒,還沒到夏日炎炎,她們就開始四下尋人,製作出最精美的玉扇,多會用金玉絲線攢成小墜兒,拿透著天青色的霧影紗鋪就扇面,就連骨柄也是上好的檀香纖纖木,素玉白淨的手兒那麼輕輕一扇,整個夏天的詩情就裹挾著晚風席捲而至,又雲之:「更似那仙蝶空中來,搖開萬樹千花香。」

風餅未殘雲腳乳,水沈催注玉花瓷

夏日夜晚悶熱,人們往往不得好眠,但正所謂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酷暑毒龍兇險可怖,古人行事獨闢蹊徑。作為產瓷大國,古代生產瓷器的技術自然是爐火純青,用一層冰涼涼的釉面鋪在瓷枕上,人一枕上去,只覺冰瓷金枕勝琉璃,唯餘清涼自爽快。

李清照就曾在詞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她所描述的玉枕就是曾經出土過的一件色質如玉的青白釉色瓷枕,當然這不是李清照用過的那個,但想必這樣成色好的瓷枕定是富貴人家的尋常物件罷了。

除了瓷枕之外,古人還有個消暑解悶的稀奇玩意兒,就是竹夫人,陸遊在《初夏幽居》中就曾經提到過「虛堂一副接籬巾,竹樹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聽起來還有些曖昧不明,那麼這竹夫人究竟是何物?

其實它是古人在夏天為了取涼所抱著的圓柱形物體,一般多用竹篾織成,中間呈現鏤空狀,放在枕榻之上,徐徐生風,穿堂襲來,實為消暑解悶之絕佳聖品。

消暑之玩樂

這些常見的古人消暑物件不過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小敝,古人尤其愛四處玩樂,自此也生出不少絕佳詩詞,想也知道,炎炎酷暑,獨坐家中只會使人愈加心情煩躁悶熱,倒不如外出娛樂,戲水賞花一番以消暑熱。

芳菲謝去何足恨,夏木陰陰更可人

若是不愛動彈的人,往往會找一片陰涼樹叢,搖擺著竹扇,看遠處不知疲倦的孩童玩鬧嬉戲,賞夏花絢爛多芬,等到日頭偏西,烈陽謝去,徐徐暖風生麥氣,便是一天中最為閒暇的時刻了,這種原始簡單的消暑之法,也備受古人青睞,畢竟夏日也是一年中無比繁忙的農忙時分,能夠在一天內,坐在樹蔭之下有所小憩,忙裡偷閒,算得上是夏日裡最好的饋贈了,正如詩中所言:「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一代詩仙李白也尤愛在夏日陰涼下乘涼取樂,他往往會孤身來到樹蔭山林:「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不愧是詩仙,解暑之法都隨性自然,與眾不同。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夏日悶熱,那麼選擇到有水有花的地方嬉戲,也不失為一個吸引人的消磨良方,荷花池塘對於古人而言,一直都是「熱門」的「旅遊佳地」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尤其欣賞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而普通百姓也喜愛荷花曼妙可愛的身姿,觀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實在是快哉。

一般到了暑熱最盛時,古人們往往就會呼朋引伴,帶上美酒佳釀,一同去池塘邊賞荷花,或在岸邊看綠荷菡萏卷舒開合,品菱葉縈波隨風皺起,或畫船撐入藕花深處,聞荷香泛濫,在煙雨微微中,聽笙歌鶯啼,沉醉而不知歸處。

其實除了去荷花池消暑,普通的水池也是古人經常去消磨暑氣的地方,唐代詩人劉禹錫就尤其喜歡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納涼,有詩曰:「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楊萬裡也寫過初夏水邊嬉戲的詩句:「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畢竟在物質資源條件都比較匱乏的時候,古人往往會發動智慧,尋找到適宜解暑的涼爽去處。

結語

夏日悠久漫長,對於現代人而言,有著數不勝數的電子設備以解暑熱,但這些機械化機器帶給我們清涼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些渾然天成的珍貴情愫,而古人的消暑之法,雖然原始簡單,但卻別有一番風味。

相關焦點

  • 沒有空調電扇,古代女子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
    現代人,有空調和電扇,度過夏天似乎變得簡單一些。那麼,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穿著華麗的女子們是怎麼度過炎炎夏日的呢?唐朝上至皇后,下至宮女,都穿著半露酥胸的長裙,一片旖旎讓人浮想聯翩。我們都知道唐朝以胖為美,民風開化,穿衣風格本來就奔放,到了夏天這個露肉的季節,妹子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展身姿的機會,穿衣特點就三個字:薄、透、露。
  •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是如何度過夏天的?方法比現代多得多
    雖然我們現在還在感受夏天的美好,但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感受到它的可怕,並且意識到如果沒有這個叫威利斯·開利(現代空調之父)的人,自己可能根本活不下去。可是在古代,古人們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電扇,他們是如何度過漫漫長夏的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 古人在夏季如何納涼?百姓有扇子,皇帝有比空調還厲害的納涼方法
    在南方夏季的時候,氣溫是非常高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藉助現如今的高科技,是可以幫助降溫的,比如說高科技之一的空調、電風扇等等。甚至是可以在冰箱中做出冰塊使用,總之現代科技的發達,讓人們感到了方便。古代的科技不發達,在這種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眾所周知的是,現如今有一個避暑勝地。
  • 從古詩看古人的消暑之道
    古代沒有現代電扇、空調,但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消暑納涼詩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方法,別有一番情趣。  揮扇取涼 扇子古已有之,《古今事物考》卷七引《古今注》曰:「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扇。」它有「篾疑秋翼蟬,團取望舒景」之趣,「能使悽兮似秋,隆暑斯卻」,所以古人稱她為「搖風」、又叫「涼友」或「快哉風」。
  • 古人夏季吃冰消暑花樣百出,沒有冰箱的古代怎麼做各種冰品?
    夏季三伏天一到,天氣立刻熱的嚇死人,要是沒有空調、冰箱、冰淇淋、冷飲等降暑必備品,可能大家會覺得沒法子活呀!但是,想想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夏天又能吃點啥降暑呢?讓我們一起去探秘一下,古代人的明星消暑飲品吧!
  • 在古代,遇到嚴冬和酷暑,人們是怎麼度過的?佩服古人的智慧
    畢竟如今的衣物都不能夠完全的抵擋寒冬,更不要說溫度很低,衣物保暖性能更差的古代了。那麼,古人們究竟是如何度過嚴冬的呢?其實,還有很多的辦法令人驚嘆!這種火爐非常安全,還可以放在古代寬袍大袖裡暖手。這樣看來,古人的智慧確實是令人佩服,如今都沒有手爐之類的用具,因此人們在寒冬時也只能搓手取暖了,若是有個類似手爐的取暖器具的話,想必會好得多。
  • 銅冰鑑、搖風、冰枕……炎炎夏日,古人消暑的花樣竟然這麼多?
    早在《詩經》中,古人就有「鑿冰衝衝」冬儲冰夏用的技巧;搖風、草帽、冰米酒等納涼物品和消暑飲品都成為古人的寵愛。此外,熱愛大自然,倡導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古人,還喜歡結伴而遊,在清淨的大自然中飲酒作詩、消暑納涼。鑿冰衝衝,冰從何來?
  •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納涼
    古人對盛夏的感受都寫進了詩詞。古代沒有空調和電扇,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和現代相比,他們有何獨特的避暑方法?  古人優雅地表達「熱」  氣象學上,氣溫在35℃以上可稱為「高溫天氣」,如果連續幾天最高氣溫都超過35℃,即可稱作「高溫熱浪」天氣。那麼,史上最熱夏天的溫度究竟有多高?
  • 驕陽似火,吳牛喘月,古人的夏天怎麼過?
    面對夏日裡滾滾熱浪,看來古人跟我們一樣也是如坐針氈一籌莫展。拋開溫室效應,拋開全球變暖,古今夏天真要太陽底下較量一番,恐怕古人的耐熱程度要遠遠強大於現代人。不言而喻原因大家都明白,我們一旦熱得頭暈目眩大可以開了空調,用上電扇,吃著冰鎮西瓜,躲在風流之處納涼避暑,啥事不幹。
  • 古代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怎麼熬過炎炎夏日,你小看古人了
    這時候你一定會從家裡出來,像一個夜遊鬼一樣遊蕩在沒有路燈的街頭,向著有光明的路口走去。試圖在沒有停電的街道找到一個避暑的好地方,酒吧、網吧什麼的都行。找到這種地方的時候,臭汗淋漓的你首先會做的是要一杯冰鎮的啤酒或飲料,然後就是在這個空調開放的公共場所裡打發時間。這時候,你往往會感概:沒有空調、沒有冰箱甚至連電風扇都沒有的古人是怎麼熬過這炎炎夏日的?
  • 夏天不要空調要電扇,那電扇是誰發明的?
    但是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常用的立式風扇了,唯一缺的沒有電機。到乾隆的時候,風扇有了很大改善。乾隆讓太監宮女做動力,站在風扇後面,抓著把手,像後來的日本放映師操作手搖放映機給末代皇帝放電影那樣,均勻而有力地搖著,扇葉呼呼呼地轉起來,乾隆則半躺在風扇前面很舒服地享受。乾隆更有創意的還發明了一種水激式風扇。
  • 夏天開空調太費電,電扇後面綁上它,讓電扇比空調還涼爽!
    夏天開空調太費電,電扇後面綁上它,讓電扇比空調還涼爽!夏天天氣非常炎熱,風扇和空調是每個家庭都不可缺少的,開空調比較費電,整體待在空調房裡,生體也適用不了,感覺全身無力,而使用風扇吹出來的又是熱風,讓人很是煩惱,今天教大家一個省錢又實用的小妙招,讓風扇吹出來的熱風瞬間變成涼風,一起來看看吧方法一,準備一塊毛巾,將它在冷水裡浸泡幾分鐘,讓後將水分稍微擰乾下,摺疊起來,將它放在風扇上面,然後打開風扇,這樣毛巾上的水份就會快速蒸發,會吸收空氣中的很多熱量
  • 6成人其實不會用空調和電扇,看看有沒有你!
    不過幸好現在有了空調和電扇,讓夏天有了一些涼意。不過,不管是空調還是電扇,使用裡常常會讓朋友們陷入一些誤區,這樣的話不僅費電,而且降溫的實際作用也降低了很多。空調和電扇如何正確使用?大家看看。一:空調使用誤區1、頻繁開關就省電?
  • 演員和小電扇的不解之緣:胡先煦的掛脖電扇,朱朝陽奪嚴良的電扇
    演員的工作儘管高薪,但是大部分身處室外,於是,夏天的片場,通常能看見藝人最鍾情於小電扇。便捷,可愛,隨時隨地。哪怕只是起個安慰作用,也比手搖蒲扇來的實用且時尚。需求促進商品進化,小電扇也一樣。藝人夏天的片場,總跟小電扇有不解之緣。胡先煦就安利了一份特別神奇的小電扇單品。
  • 古代如何避暑,有冰箱有空調房,宋朝最愛喝冷飲
    古代如何避暑,有冰箱有空調房,宋朝最愛喝冷飲【引言】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代人避暑妙招多。從摺扇到風扇再到空調,室內一片清涼。從西瓜到冰棒再到各種冷飲,一口下去暑氣頓消。怡然自得之際不由得想一個問題,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怎麼避暑呢?
  • 古人如何熬過酷暑?
    我們已經習慣於空調,電扇,可以說不出門就是涼快的。 那麼古人是怎麼避暑涼快的呢。 涼茶 都知道古代就有冰塊,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冰塊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詩經·七月》「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
  • 手動風扇「空調房」已存在幾千年?古人為了清涼一夏煞費苦心!
    你有沒有對這個問題好奇過↓↓在古代,沒有電風扇、空調、冰箱,古人是如何熬過夏天的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憂子 攝在古代雖然沒有電,但是我國歷史上「風扇」至少存在了兩千年。你能想像它長什麼樣子嗎?在空調房裡吃冰淇淋,沒有比這更享受的事啦~萬萬沒有想到,古時候就有「空調房」!當然,最初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擁有它,愛看古裝劇的小夥伴也許有聽說過哦~
  • 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是如何剪指甲的?
    可是,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們是如何修剪指甲的呢?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段子,就是提問,失去了一隻手的楊過,是如何剪指甲的,這個答案後來眾說紛紜,當然金庸也無法解釋,但是在古代,剪指甲是生活必須要做的,雖然中國古代有個觀念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指甲和頭髮是例外,是一定要剪的。
  • 一臺柔風靜音超好用的電扇,讓孩子遠離「空調病」!明日團!
    梅雨一過,夏天就正式來臨,雖然現在每家每戶到處都是空調,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一整個暑假都要呆在空調房裡,空氣流動不好,很容易得「空調病」。更別說溫度一低就容易感冒咳嗽,生病了更是遭罪!因此,一臺好的電扇真的是夏日必備!涼爽又健康!手手君這段時間在搬家,好朋友送了一臺電扇,叫科西負離子空氣循環扇。
  • 古人炎夏製冷趣談
    炎炎夏日,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酷熱的天氣讓人們提不起一點精神,有時候人們連吃飯都沒有食慾,甚至會中暑。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夏日必不可少的就是空調了,空調讓我們可以在酷暑中享受愜意的清涼,那麼古人是如何製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