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扇與團扇為什麼會受到上流人士如此青睞呢?那自然和它們的美觀和它們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分不開的了。
首先,在材質方面,相比普通老百姓手裡搖的蒲扇,它們自然是要名貴得多了,雖然我國是絲綢之國,但是對於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人來說,絲綢這個東西,還是比較值錢的,這麼好的絲織品,不用來做衣服,而是用來做一把扇子,就可以想見這團扇的珍貴了。對於摺扇來說,雖然扇骨以竹木為主,扇面以紙材為主,這竹子和紙張,算不上是特別珍貴的東西吧,但是,一些質量精良的竹材和紙材,也是價格不菲的。更何況,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力,拼命在扇骨上做文章,比如,他們會改用象牙做扇骨,使得扇子的身價倍增。
其次,摺扇和團扇的扇面上要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那自然是讓人覺得有些遺憾的。於是,人們便想出了在扇面上題寫字畫的辦法,使得扇子更加具有欣賞性、藝術性。如果能得名家題寫,這扇子自然是能夠搖身一變,飛到枝頭便鳳凰了。
在《晉書》中就曾經記載了一個關於
題扇的故事。說是王羲之有一次在山裡頭看見了一個老婆婆,拿著扇子要賣,可是問津者寥寥,王羲之便在其每把扇子上都寫了五個字,那老婆婆開始時,還面帶慍色,認為王羲之弄髒了她的扇子,但是,王羲之告訴她說:「你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每把扇子足以賣百錢。」老婆婆將信將疑地試了一下,果然大家都爭相購買。不知道這個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是不是開了文人題扇的先河,但是,自那以後,經過名家題寫的扇子,逐漸成為世人爭相收藏的珍寶,這的確是事實。
還有一種扇子,也不是普通尋常人能夠用的,這種扇子最適合的,就是握在那些高人們的手中,那就是羽毛扇。
說起羽毛扇來,自然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三國時候,「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諸葛亮了。他擎著一柄鵝毛扇,就這麼扇著扇著,就扇出了一場東風,於是,一個草船借箭的傳奇故事就這樣展開了;他又是這樣,捻著鬍鬚,微微一笑,用他的鵝毛扇,扇啊扇啊,就在曹丞相的戰船上扇出了一場大火,於是,一個火燒赤壁的故事,就這樣傳唱了千年。
當然,這東風自然不是他「扇」出來的,而是他「算」出來的,據說,諸葛亮可以通過觀察鵝毛扇上羽毛的形態,來測算天氣的變化。一把小小的羽毛扇,居然戰勝了現代化的氣象學儀器,甚至連那陣來無蹤去無影的東風將在什麼時候颳起,都算得清清楚楚,諸葛亮真乃高人也。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話,不如給我們的氣象預報員每人都發一把鵝毛扇吧,那樣,他們預報天氣情況的時候,或許也能像諸葛亮一樣準確了吧。
聽說,現在的服裝時尚界,最流行的就是混搭,混得越厲害,人們就越喜歡,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對於傳統的突破。其實,聰明無比的中國人,早早地就發現了這「混搭」的美妙之處,並且,把它付諸到了對於扇子的製造上。
是的,誰說只有紙張才能做扇面的呢,原本用於製作團扇的絲織物,就不能用來製作摺扇嗎?
於是,一種用
做扇面的扇子,便應運而生。據說,這種真絲扇發源於安徽,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想想也可以知道,既然是摺扇,那麼,自然是要「折」的,紙張是非常方便摺疊的,可是,真絲就不這樣了,真絲綢緞柔軟、細膩、光滑,要把它們折成一稜一稜的,還要定型,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聽說,這種使用真絲做扇面的扇子,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總計有超過七十多道的工藝流程。首先,這絲綢的確不是可以拿來就用的,而是要經過特殊處理,上漿,便是使其能夠定型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這些絲綢要漿洗之後,烘乾定型,然後做成初步的扇形,接著就要染色印刷,弄完了之後,還要再次上漿風乾,總之,那過程是十分紛繁複雜的。製作扇面這麼複雜,製作扇骨的時候,又怎麼能草草了事呢,所以據說這真絲扇的扇骨,要選用天然高山楠竹製作,絕對不是普普通通的竹子就能夠代替的啊。就是這樣精雕細琢,才成就了一把精巧考究的真絲扇啊。當看完真絲扇那純手工的製作流程之後,我不覺感嘆勞動人民那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耐心。所以,當那些文士淑女們揮動輕羅小扇的時候,絕對不能忘記的,就是這些普通的工匠們,在背後為他們默默付出的這一切啊。
既然人們已經想到了拿綢緞來製作摺扇,那麼自然也會想到使用竹子來製作團扇。按理說,竹子這種東西,非常堅韌,用來製作摺扇的扇骨,那自是再好不過的了,可是,這竹子細細長長的,就算最粗的毛竹也就那麼點兒粗細,要如何才能夠使得它們延展開,成為團扇那寬大而平整的扇面呢?
我們智慧的工匠們,自有妙計。他們把竹子經過劈、拉等手段,加工成了一根根堅韌的竹絲,然後,再用這些細如蠶絲的竹絲,精心編製成扇面。用竹絲製作出來的團扇,顏色嫩黃,以燈燭照之,甚至能夠透過光線,真可謂是薄如蟬翼啊。真的很難想像,那堅韌挺直的竹子,居然能夠在工藝大師們的手中,變得如此綿軟而細膩。
如果僅僅是把竹絲編織成扇面,還不足以顯示大師們的巧奪天工,最讓人驚嘆的是,製作竹絲扇的工藝師們,逐漸改進了他們的技巧,把原來的幾種簡單的篾刀,逐漸改制成了十多種適合剖、刮、挑等各種手法的刀具,在編織手法上,把原本單純的「人」字編織法,逐漸擴展成「點、線、破、十字」等各種新工藝,所以,他們如今製作出來的竹絲扇就更加美觀了,甚至可以對照名家書畫編織,達到如同名家親筆書畫般的效果。如此技藝,果然是神乎其技。
據說,這種編織竹絲扇的技藝,是由清朝末年的龔爵五創造的,所以,竹絲扇也被稱為「龔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