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紹興丨一把扇子要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手工製作過程

2020-12-22 浙江在線

2017-03-29 10:52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培庚 通訊員 許其寬

王星記傳承人的現代「制扇記」

「能想像嗎?我們現在做一把黑紙扇,仍需經過72道工序才能闖過『三關』:不怕雨淋,不怕日曬,不怕褪色。」周雅定很是驕傲,從細節處不難看出,紹興王星記扇子從用料到做工,每一個環節都傾注著心血。王星記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紅木、檀木等,黑紙扇用的是桑紙,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黃魚肚,為的是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防水效果。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成為掌門人的周雅定對制扇工藝、材料如數家珍。她目前已被認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5年,王星記扇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扇變」歷史

一柄摺扇,兩種畫面。一面歷史,一面現實。

紹興王星記扇廠的前身是王星記扇莊,創建於1875年,當時紹興的制扇業相當興盛,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王星記扇莊,由於技巧藝高,又善於經營,名氣大振。如今,100多年過去了,簡陋的扇作坊已發展成專業制扇廠,但未變的是,王星記傳統的手工制扇技藝。

「我們王星記扇的創始人是王星齋,在人旺的時候有400多人,全國各地專賣店有140多家,其製作過程複雜,像傳統產品黑紙扇,需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手工製作過程才能完成。」周雅定說。

現在的紹興王星記扇,有掛扇、工藝扇、檀香扇、香木扇、黑紙扇、白紙扇、衝花扇、絹扇等十二大類別,上千個品種。王星記扇的製作技藝主要體現在一百多年的手工工藝上,從最初簡單的骨架與紙面的加工到骨架雕刻精緻的圖案花紋和扇面材料的豐富,細品之下,手藝人精湛的技藝,心思的巧妙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一把上等的王星記扇,價格可高達上千元,甚至是十幾萬元不等。 

儘管王星記扇有著光輝的過去,但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周雅定卻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是手工工藝的傳承後繼乏人,如今已經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學習制扇工藝了;二是市場銷路的萎縮,讓王星記扇的生存有點尷尬。但周雅定認為,作為制扇業難得的百年老廠「王星記」,只要主動適應市場,並不是沒有發展的機會。

傳統工藝須走創新之路

時代變遷,扇子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怎麼把扇子賣出去呢?時至今日,王星記依舊堅持手工制扇,「這是王星記的魂」。目前的紹興王星記扇廠,對傳統的紙扇生產,在繼承中又有創新,開發了更多適合市場的新手工摺扇,有精緻細巧的棕骨扇、玲瓏光滑的玉骨扇、典雅古樸的木骨扇、彩色磨邊的油竹扇,以及文雅娟秀的各類女用扇。

這幾年,王星記不停地在設計上下功夫,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新元素,在時尚風潮中延展扇文化。全新打造的婚慶扇,依據的是老底子的風俗「新娘子,扇扇子,榮華富貴一輩子」,融入現代設計後,產品較受市場歡迎。

採訪中,柯橋區非遺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也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了紹興傳統文化的精華,很有開發價值,這是一座大有潛力可挖的富礦,關鍵看我們如何挖掘,除了加大宣傳、研發新品種和功能等外,一定要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1490755933000

相關焦點

  • 小扇子需要「大市場」
    11月19日到21日,由文化部、農業部、中國文聯、雲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福保)鄉村文化藝術節」——中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展在雲南昆明舉行。紹興王星記紙扇的現場展示區,各式工藝精美的扇子,讓過往觀眾讚嘆不已,而此次它代表我縣的「非遺」項目前往參展,讓大家充分領略到我縣傳統工藝的精髓。
  • 88道工序名列「杭產三絕」,60歲抖音非遺大師將一把扇子做成國禮
    清代光緒元年,王星齋在杭州扇子巷創建王星記扇莊,憑藉精良的做工和獨特的工藝風格在眾多店家中脫穎而出,經過不斷發展,王星記扇終成杭扇的代表。百年來,王星記扇業藝人代代相傳,匯集歷代制扇藝人的智慧,發展了杭扇製作技藝,目前王星記杭扇的扇品已達十五大類四百餘種三千多個花色,遠銷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 角弓——100多道工序製成的非遺手工製品
    製作中,需要先將牛角鋸斷  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土默特左旗的諾敏朝魯是具有十餘年製作牛角弓經驗的代表性傳承人。  製作全過程純手工  在工作室內,呼和浩特晚報記者看到,一把把製作到一半的角弓整齊擺放,要用到的牛筋、牛角等也有序擺放。
  • 傳承一百多年的王星記手工扇 能夏季送風也能當半把傘
    在解暑降溫上,除了空調,最常放在人們手邊的是一把扇子。儘管外形各異,但在中國的歷史中,手工摺扇不僅代表過去送風的工具,更成為了一項文人墨客的標配。作為手工制扇手藝的代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古街的紹興王星記扇廠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不僅在扇骨、扇面的選材和製作流程上堅持傳統手工,發展至今還派生出多類手工扇類別。
  • 一輩子只為一把扇子
    德陽潮扇工藝非常複雜,包括車扇柄、選材、去竹青等19道製作大工序,近50道小工序。一名熟練的手藝人至少要用4天時間才能做好一把潮扇。「製作潮扇,其靈魂在於『絲和編』,一把扇子,最少要用144根竹絲,每根竹絲的直徑在0.3毫米至0.5毫米之間。」
  • 風物|手工竹扇:108道工序造就的風流之物
    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手工竹扇:108道工序承繼傳統工藝文 |穆建聰 圖 | 漁人不知從何時,影視劇裡的英俊小生總會拿一把摺扇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在鄣吳,我們拜訪了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六合扇業顧問張北興大師。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竹都適合做扇。一把合格的竹扇面臨的第一步是選材。要選無蟲蛀、無疤痕、節長約三十三公分、六年生、粗九寸至一尺的優質毛竹。接著按要求把竹材鋸成一定長度的竹筒,即鋸竹。然後篾刀上場,竹筒變竹片,這個步驟叫做「破邊」。
  • ...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世界獨有手工藝品」
    一米長以上的龍鬚草才適合編織,採摘下的龍鬚草要馬上進行加工,通過「三煮三曬」「兩浸兩露」等工序,直至綠草變成黃色或白色,再一根根挑選草料,將帶有麻點或脆硬的草剔除。 龍鬚草蓆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分為採草、煮草、等十幾道工序。經過浸泡晾曬,得到這種穀黃色龍鬚草後,還需用木錘在石頭上錘打,直至平整光滑才能編織草蓆。
  • 唯愛工坊扎染手工摺扇爆款回歸 唯品會讓非遺時尚出圈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以雲南的風花雪月四大名景為靈感的爆款扎染手工摺扇,再次登陸唯品會電商公益平臺唯愛工坊! 摺扇於大理深厚的自然人文之美汲取靈感,呈現出大理白族和彝族的扎染自然沉靜、古樸典雅之美。每組扇子和扇套都由白族和彝族阿媽們16道手工扎染、藍染工序打造而成。每一道工序,貧困非遺手藝人都可以得到一筆勞動報酬。
  • 從一天100把到一年80把 把扇子做成了藝術品-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
    那天,我到了安吉鄣吳鎮後,跟著陳愛興一路疾步到他工作室——安吉鄣吳念風軒工藝扇經營部。工作室裡,臺面兩邊堆積著用來做扇骨的竹片,還有各式各樣的工具,這裡的每個角落,似乎都在表明主人與扇子的密切關係。一根毛竹市場價不過十來塊錢,取其一段,經過手工制扇藝人陳愛興的手,加工成一把扇子,可以賣到4000元,甚至上萬元。「一把扇子由大骨、小骨、扇面三部分組成。」
  • 72道工序,鍛造一張「中國名片」
    然而卻鮮少有人知道,在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背後,有著「需經手72道工序,方可成器」的說法,一件手工瓷器的製作工序之複雜,遠遠超乎你我的想像。 《手造中國》的拍攝前後歷時三年,攝製組走訪了景德鎮的百餘位手工瓷工匠。紀錄片在全面介紹瓷器製作過程的同時,也講述著那些守著老手藝的手工匠人們的人生故事。
  • 合肥有一道傳統美食,手工製作工序有18道,食客擔心以後會吃不上
    的確,很多城市因為沒有北京、南京、西安、廈門這樣有名的城市,所以其特色小吃的名氣相對於他們知道的要少一些。但那並不代表其它城市就沒有獨特的鄉土氣息。例如,合肥這個城市,作為安徽省的省會,許多外地人對其特色味道並不太熟悉,但並不代表就沒有。其實合肥有一碗麵,其製作工藝已傳百餘年,早已成為合肥人心中家鄉的味道,那就是——竹塘掛麵。
  • 金陵摺扇:純手工製作,寧心靜氣「白如玉」
    目光遊走,在金陵摺扇工藝研究所的展覽廳裡,麥楷姝看到最大的一把掛扇,扇骨長度將近兩米,展開後就像正在開屏的孔雀的巨大尾羽,而最小的摺扇,則跟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   「金陵摺扇一直堅持手工製作,精益求精,比如扇邊、扇籤都特別光滑,扇籤的薄度可以拉到1毫米,靠的就是制扇人累積一輩子的手法。」倪世金邊說邊比劃。
  • 製作陶瓷的72道工序——煉泥
    今天,小編就為您準備了製作的72道工序——煉泥。煉泥制瓷是最基礎的工序,器物的好壞往往在最初原料處理時就已經決定了大 半,所以我們製作工序也要從煉泥開始講起。陶瓷的主要製作原料是天然的礦物原料及化工原料。如臨漳的「鄴陶」製作原料,就是選取漳河沉泥。
  • 眾裡尋他|寧波最具調性的手工扇子店
    >除開扇風的功能,扇子從製作到把玩也是十分講究。,一把把珍藏手工扇,懸而入神。家中有人從事制扇,因此與扇子的緣分就早早結下了。小扇子裡有大文化,單說製作,觸及到的學問就很多。一把成品的手工扇,需要經過選材、造型、蒸煮、烘乾、打磨、扇面書畫創作、扇面裝裱、穿面、切頭、上膠、定型等幾十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
  • 紹興最後的烏氈帽手工藝人訴說60年氈帽情結
    然而,「頭戴烏氈帽」卻又是歷史上紹興人的標誌性裝束,現在人們是很難見得到的了,至於手工製作氈帽的手藝人,則更是罕見。在日前紹興縣授予的「十佳民間藝人」中,恰好有這麼一位製作了60年氈帽的老人王關林。  氈帽,紹興人曾經的時尚  紹興氈帽的起始已無法考究,據說早在1897年左右,紹興西營(現紹興市區城市廣場)就有一家有名的烏氈帽專賣店,叫「潘萬盛氈帽店」,紹興人要買質量上乘的氈帽一定都會去那裡購買。當時的店主人潘高升廣收學徒,傳授技藝,方圓數百裡的青壯漢子紛紛前往拜師學藝,許多村子還以此技藝為生。比如茅洋村,全村老小都會製作烏氈帽,家庭式作坊比比皆是。
  • 30餘道工序,手工製作一副金絲琺瑯畫為何需要半年
    回放 30餘道工序,手工製作一副金絲琺瑯畫為何需要半年
  • 兒童手工製作摺疊扇子方法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藍色字體「幼兒園手工製作大全」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阿里洋小二迷上宮廷貢扇 變身旗袍美女上門學藝 要把扇子賣給世界
    在杭州,有一家老字號店鋪「王星記」,「王星記」可是有100多年歷史了,特別是摺扇,曾經是進獻皇室的貢品,被國外客商稱為「東方瑰寶」。即使在今天,這樣古老傳統的摺扇也備受老外喜愛,法國姑娘Chloe就是其一。
  • 72道工序做成鉛山連四紙,竟然要失傳了?
    這兩首出自於清代邑人程鴻益筆下的《竹枝詞》,描述的便是鉛山連四紙的製作過程。 其製作要歷經竹絲紙料製作、紙料漂白、製紙漿抄紙等72道工序,每一道工藝都特別精湛,有著它獨有的規律,最關鍵的便是水質與配藥了。 水質,凡衝、浸、漂、洗所接觸的水不能有任何汙染,必須採用當地的泉水;配藥,藥系採用水卵蟲樹製作而成。
  • 扇子的發展歷史與扇子文化
    扇子出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時代,出現在出土於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銅壺上的長柄扇是扇子最早的形象。戰國到兩漢這一段時期,扇子的扇面多呈半規型的「便面」,被叫作「戶扇」。兩漢時期,扇子被稱為「箑」,又叫作「翣」,《小爾雅·廣服》中記載:「大扇謂之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