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道工序,鍛造一張「中國名片」

2020-12-25 騰訊網

瓷器,我國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千百年來,它都用它的魅力震撼著世人。

世人皆知瓷器美。

然而卻鮮少有人知道,在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背後,有著「需經手72道工序,方可成器」的說法,一件手工瓷器的製作工序之複雜,遠遠超乎你我的想像。

如果你對於從瓷土變為瓷器的過程感興趣,不妨看看紀錄片《手造中國》。

《手造中國》的拍攝前後歷時三年,攝製組走訪了景德鎮的百餘位手工瓷工匠。紀錄片在全面介紹瓷器製作過程的同時,也講述著那些守著老手藝的手工匠人們的人生故事。

《手造中國》是一部難得的將科普內容和人物故事結合得很好的紀錄片,非常適合靜下心來細細觀看。豆瓣8.7的高分也是它口碑和質量的佐證。

水土

手工瓷器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的名片,得益於中國「水土宜陶」的先天條件。

水土是一切的起點,懷著對原材料的敬畏之心,制瓷匠人將水土幻化成精美雅致的杯杯盞盞。

水碓是最能體現中國手工瓷器工匠智慧的發明之一。水碓的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動力帶動石錘將瓷石錘打成粉末,以用於制泥。

工匠需要先衝洗瓷石表面的浮土,再把太大塊的瓷石打碎,最後才放入水碓敲打。

經過水碓長達10天的敲打後,小碎塊成了細膩的泥土。這些泥土還要倒入沉澱池反覆淘洗,濾出雜質。

沉澱後的泥土,每隔一周都要再仔細的踩上兩個小時。光著腳踩泥,能夠更好地感知泥中的氣泡與雜質。

三周之後,踩好的泥被壓成磚型。而這,僅僅是瓷器原料的開採。

器度

小到把杯,大到龍缸,精細如薄胎,各種器型都在瓷土的可塑性下變成了現實。

《器度》一集,聚焦於制瓷工藝,主要介紹了瓷器的經典器型,拉胚利胚的工序和薄胎瓷雕等技法。

你知道,一個大件瓷器的拉胚需要幾個人才能完成嗎?

答案是:5個!

胎輪之上的泥胚幾乎重達上百斤,僅靠一個人的力量完全無法掌控,只有五個壯漢合力才能拉出一個大件瓷器的好胚。

然而,為了保證瓷胚的一致性,五人中只有一個人接觸瓷胚負責主控,剩下的四個人只是把手放在主控的手上,傳遞力量。

就像武俠電影裡傳送真氣一樣,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主控的這雙手上。

泥胚的形狀、薄厚、器形口徑大小,以及瓷泥內部密度均勻,全靠他來把握。

畫心

瓷器,天生就是畫作的載體,但在瓷器上的畫作又和紙上作畫截然不同。瓷器的色彩如何體現出來,怎麼去配製?經過多少次的配方?

在制瓷72道工序中,畫師是最具有創作性和藝術性的行業之一,本集圍繞畫師們的情感世界展開講述。

方麗打算製作一件粉彩瓷器為母親慶生。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畫面內容、不同的材料與畫法、不同的步驟、圖案,都需要不同工匠來完成。

請擅長畫植物的工匠來畫植物,請擅長畫山石的畫匠來畫山石,請擅長畫走獸的畫師來畫動物。

在釉上彩工匠們的巧手之下,這件精美粉彩瓷器《百鹿尊》終於完成。

薪火

技藝在革新,時代在變遷,但是瓷器在經歷烈火淬鍊之後,帶給人們驚心動魄的激越卻從來沒有改變。

火是最後的升華,是匠人的心血與上蒼的最後一道賭注。《薪火》講述不同窯形的變化歷程、燒窯的講究,全方位介紹制瓷的最後一道工序。

柴窯燒制過程中,掌握火候的人稱為把樁師傅。

把樁師傅的責任尤為重大:一個窯能放多少個匣缽?匣缽放什麼樣的泥坯?不同的泥坯放在什麼窯位?全憑把樁師傅的經驗。

從柴窯點火到熄火,兩天時間,把樁師傅必須日夜把守在窯爐前,時刻關注窯火的緩急。

從原料開採到燒製成瓷,《手造中國》採訪的百餘位匠人,幾乎都有自己「專精」的一件事,而正是他們對自己專業的堅守與鑽研,造就了瓷器,鍛造著中國。

《手造中國》

7月13-17日

22:00

相關焦點

  • 回放 傳承| 72道工序做剪刀,它為什麼這麼耐用?
    回放 傳承 | 72道工序做剪刀,它為什麼這麼耐用?張小泉剪刀是中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因其嵌鋼均勻、磨工精細、刻花精巧、經久耐用聞名中外。回眸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40多年歷史,72道精工工序。純手工剪刀到底有何驚豔之處?跟隨直播鏡頭,一起見證純手工剪刀的誕生。
  • 製作陶瓷的72道工序——煉泥
    今天,小編就為您準備了製作的72道工序——煉泥。煉泥制瓷是最基礎的工序,器物的好壞往往在最初原料處理時就已經決定了大 半,所以我們製作工序也要從煉泥開始講起。
  • 善璉小鎮的鋒穎江湖 120道工序打造湖筆「金名片」
    湖筆的製作需要經過12道大工序,120道小工序   邱昌明說,筆工每個人只學一兩道工序,做水盆的只學水盆,擇筆的只做擇筆。從1966年進入善璉湖筆廠到2011年退休,在擇筆這道工序上,他幹了整整45年。湖筆廠絕大部分工人,守著自己的一道工序,一幹就是一輩子。
  • 起良古法造紙:108道工序製成一張「蔡侯紙」
    村裡家家戶戶用構樹皮純手工36道大工序造出的「蔡侯紙」 又稱漢麻紙,因無公害用途廣供不應求。受工業造紙衝擊等原因,千年碾砸構樹皮的聲音,在1984年戛然而止。退休前是小學校長的劉曉東,不忍看到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消失,退休後他舉債開啟另一番「奮鬥史」。7年前行,悲喜交加。
  • 段進:鍛造中國城市新名片
    他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與理論研究30餘年,創建了城市空間發展理論,提出「空間基因」並建構了解析與傳承技術,較好地解決了當代城市建設中自然環境破壞和歷史文化斷裂的技術難題,並成功應用在雄安新區、蘇州古城、南京青奧會等重大項目以及廣泛的古城保護與新區建設中,在取得巨大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效益的背後,更是鍛造出一張張中國城市新名片
  • 72道工序做成鉛山連四紙,竟然要失傳了?
    因鉛山縣的造紙業的發達,《中國史綱要》中將鉛山列為明清時中國五大手工業中心之一。 已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被授予了"壽紙千年"之美譽。 鉛山連四紙,採用初發兩對芽葉時的嫩竹為原材料,野生的草本植物作為紙藥,用簾皮手工抄制而成。 不同簾皮上的簾線將紙張分成三、四、七等規格,稱之連三、連四、連七。
  • 30年老匠人將國粹納入杯中,168小時,72道工序,盡顯古典
    與此同時,瓷器又是能登上世界舞臺的閃耀明星,中國的活名片。瓷器的英文china,與中國China僅一個字母之差。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瓷器,著迷且珍視。這副《群神宴》由義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尼尼創作於文藝復興時期,畫裡出現的瓷器是我國的青花瓷,而畫裡的人物並非凡人,他們是高高在上的神。
  • 非遺紹興丨一把扇子要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手工製作過程
    我們現在做一把黑紙扇,仍需經過72道工序才能闖過『三關』:不怕雨淋,不怕日曬,不怕褪色。」周雅定很是驕傲,從細節處不難看出,紹興王星記扇子從用料到做工,每一個環節都傾注著心血。王星記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紅木、檀木等,黑紙扇用的是桑紙,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黃魚肚,為的是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防水效果。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成為掌門人的周雅定對制扇工藝、材料如數家珍。
  • 一張桑皮紙是怎樣製成的?需歷經36道工序,純手工技術活
    桑皮紙以桑皮為原料,從天然的桑皮製作成為桑皮紙要經過36道工序,前後需要兩個多月時間。「經常在水裡一泡就是一整天,一個人一天忙十幾個小時也就能做個五、六刀紙。」正在「撈紙」的鄭友明說。59歲的鄭友明是桑皮紙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據他介紹,家裡從爺爺輩開始就開始做桑皮紙,到他已經是第三代。
  • APEC領導人籤字筆背後工藝:筆尖需經37道工序
    對很多人而言,領導人們的用品十分神秘,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布置方案總策劃趙春陽昨天接受專訪,揭秘APEC領導人的用品挑選製作,告訴你「看不到」的中國元素。又是那樣的意味深長。在印刷廠趕製車間,我們見到了正在印刷的請柬,為防止意外,每一本請柬都需要備份多份,並反覆推敲每一個環節的製作,不斷修改。通過一張請柬,中國文化元素梯次展開。
  • 《航拍中國》打造美麗中國的一張名片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航拍中國》監製梁紅在昨天舉行的開播發布會上介紹說,紀錄片全方位、立體化展現了中國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航拍中國》不僅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一張名片,我們也要將它打造成美麗中國的一張名片。」
  • 日本教授: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除高鐵外又出了一張中國名片
    高鐵是中國的一張「金字名片」想必大家也是極為清楚,世界許多國家都是極其認可中國的高鐵,甚至於將自己國家內的高鐵訂單放心的交給中國工程隊建設,可見各國對於中國的信任以及實力的認可
  • 108道工序成就國禮景泰藍 600年間未走出中國皇宮
    歷史文化廳圖文並茂地追溯了琺瑯從誕生、歷經邁錫尼文明、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傳承流轉、大放異彩,於元代傳入中國,至明、清達至高峰,再經清末民國的逐漸沒落,到新中國後的繁榮輝煌。工藝材料廳以景泰藍的製作工具和材料工序為例,向人們展現了一件件精美藝術作品背後隱藏的獨特材質和巧奪天工。
  • 平焊法蘭特點、技術參數及鍛造方法
    平焊法蘭鍛造變形初期,由於多孔的預成形坯易變形、變形力較小,密度增加較快。鍛造成形後期,由於大部分孔隙閉合,變形抗力增大,要消除殘留孔隙所需變形力迅速增高。變形抗力與變形溫度密切相關,較高的變形溫度有利於緻密,並降低變形抗力。較高的變形速度同樣也有利於平焊法蘭緻密。
  • 82歲老人堅守古法造紙60年,72道工序製紙,可保存千年
    82歲的袁恆通老人端詳著一張棠岙竹紙,自言自語,眼睛裡閃過一絲落寞。他是浙江省級非遺項目棠岙紙製作技藝傳承人,他希望這門古法技藝能夠傳承下去,讓這張紙走進更多的博物館、圖書館。在寧波奉化蕭王廟街道棠岙村,清澈見底的泉溪江穿村而過,兩邊連綿的竹山顯得一片盎然生機。袁家的造紙作坊坐落在溪邊,分成打紙漿、烘紙房、抄紙棚三個區域。
  • 一張優秀的城市文化名片——《南京小拉舞》
    一張優秀的城市文化名片---《南京小拉舞》馮京三世界上,每一個文化都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這些名片,或者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形成,或者是投入大量的資金打造,總之,打造一張城市名片是很不容易的,南京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不用國家一分錢,打造了一張南京都市的文化名片------《南京小拉舞》。短短十五年,《南京小拉舞》在南京人民群眾中廣泛普及,並揚名全中國、揚名海外華人圈。
  • 沒想到,從小麥粒到麵粉居然要56道工序?
    我們了解現在農田地已基本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技術也讓田間管理變得更科學,但是工作人員說:從播種到收貨,歷經出苗、返青、孕穗、灌漿等生命歷程,近二十道種收工序,以及240多天的風吹日曬,才能換一粒小麥的成熟,同時小麥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謂磨難重重,病蟲害、低溫凍害、倒春寒、乾熱風,哪一個都可能讓小麥遭遇絕收的滅頂之災。
  • 2021第十七屆中國(上海)國際鍛造展覽會
    主辦單位上海市金屬學會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市汽車行業協會汽車鑄造分會上海市機械工程學會  上海華野會展有限公司   上海申仕展覽服務有限公司CSFE-展會概況「中國(上海)國際鍛造、鍛件展覽會」創辦於2005年,已成功舉辦十六屆,展品覆蓋鍛件、鍛造法蘭、環件、鍛造材料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2016-04-22 16:41:02參與互動    本報訊 4月21日,在蔡倫誕辰1955年之際,印江縣舉辦2016中國
  • 鍛造和軋制的區別
    鍛造:是一種利用鍛壓機械對金屬坯料施加壓力,使其產生塑性變形以獲得具有一定機械性能、一定形狀和尺寸鍛件的加工方法,鍛壓(鍛造與衝壓)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通過鍛造能消除金屬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鑄態疏鬆等缺陷,優化微觀組織結構,同時由於保存了完整的金屬流線,鍛件的機械性能一般優於同樣材料的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