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我國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千百年來,它都用它的魅力震撼著世人。
世人皆知瓷器美。
然而卻鮮少有人知道,在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背後,有著「需經手72道工序,方可成器」的說法,一件手工瓷器的製作工序之複雜,遠遠超乎你我的想像。
如果你對於從瓷土變為瓷器的過程感興趣,不妨看看紀錄片《手造中國》。
《手造中國》的拍攝前後歷時三年,攝製組走訪了景德鎮的百餘位手工瓷工匠。紀錄片在全面介紹瓷器製作過程的同時,也講述著那些守著老手藝的手工匠人們的人生故事。
《手造中國》是一部難得的將科普內容和人物故事結合得很好的紀錄片,非常適合靜下心來細細觀看。豆瓣8.7的高分也是它口碑和質量的佐證。
水土
手工瓷器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的名片,得益於中國「水土宜陶」的先天條件。
水土是一切的起點,懷著對原材料的敬畏之心,制瓷匠人將水土幻化成精美雅致的杯杯盞盞。
水碓是最能體現中國手工瓷器工匠智慧的發明之一。水碓的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動力帶動石錘將瓷石錘打成粉末,以用於制泥。
工匠需要先衝洗瓷石表面的浮土,再把太大塊的瓷石打碎,最後才放入水碓敲打。
經過水碓長達10天的敲打後,小碎塊成了細膩的泥土。這些泥土還要倒入沉澱池反覆淘洗,濾出雜質。
沉澱後的泥土,每隔一周都要再仔細的踩上兩個小時。光著腳踩泥,能夠更好地感知泥中的氣泡與雜質。
三周之後,踩好的泥被壓成磚型。而這,僅僅是瓷器原料的開採。
器度
小到把杯,大到龍缸,精細如薄胎,各種器型都在瓷土的可塑性下變成了現實。
《器度》一集,聚焦於制瓷工藝,主要介紹了瓷器的經典器型,拉胚利胚的工序和薄胎瓷雕等技法。
你知道,一個大件瓷器的拉胚需要幾個人才能完成嗎?
答案是:5個!
胎輪之上的泥胚幾乎重達上百斤,僅靠一個人的力量完全無法掌控,只有五個壯漢合力才能拉出一個大件瓷器的好胚。
然而,為了保證瓷胚的一致性,五人中只有一個人接觸瓷胚負責主控,剩下的四個人只是把手放在主控的手上,傳遞力量。
就像武俠電影裡傳送真氣一樣,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主控的這雙手上。
泥胚的形狀、薄厚、器形口徑大小,以及瓷泥內部密度均勻,全靠他來把握。
畫心
瓷器,天生就是畫作的載體,但在瓷器上的畫作又和紙上作畫截然不同。瓷器的色彩如何體現出來,怎麼去配製?經過多少次的配方?
在制瓷72道工序中,畫師是最具有創作性和藝術性的行業之一,本集圍繞畫師們的情感世界展開講述。
方麗打算製作一件粉彩瓷器為母親慶生。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畫面內容、不同的材料與畫法、不同的步驟、圖案,都需要不同工匠來完成。
請擅長畫植物的工匠來畫植物,請擅長畫山石的畫匠來畫山石,請擅長畫走獸的畫師來畫動物。
在釉上彩工匠們的巧手之下,這件精美粉彩瓷器《百鹿尊》終於完成。
薪火
技藝在革新,時代在變遷,但是瓷器在經歷烈火淬鍊之後,帶給人們驚心動魄的激越卻從來沒有改變。
火是最後的升華,是匠人的心血與上蒼的最後一道賭注。《薪火》講述不同窯形的變化歷程、燒窯的講究,全方位介紹制瓷的最後一道工序。
柴窯燒制過程中,掌握火候的人稱為把樁師傅。
把樁師傅的責任尤為重大:一個窯能放多少個匣缽?匣缽放什麼樣的泥坯?不同的泥坯放在什麼窯位?全憑把樁師傅的經驗。
從柴窯點火到熄火,兩天時間,把樁師傅必須日夜把守在窯爐前,時刻關注窯火的緩急。
從原料開採到燒製成瓷,《手造中國》採訪的百餘位匠人,幾乎都有自己「專精」的一件事,而正是他們對自己專業的堅守與鑽研,造就了瓷器,鍛造著中國。
《手造中國》
7月13-17日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