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道工序成就國禮景泰藍 600年間未走出中國皇宮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著名工藝美術家鍾連盛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琺瑯誕生於何時何地?世界上最早的掐絲琺瑯器給人們哪些啟示?拜佔庭帝國琺瑯器為何多為宗教人物題材?景泰藍為何600年從未走出皇宮?景泰藍如何在瀕臨失傳中獲得新生……著名工藝美術家鍾連盛日前在「國禮的誕生:景泰藍藝術體驗媒體分享會」一一道來,正因為皇家的極力推崇,上到士族達官下至平民百姓,都不能私藏景泰藍,所以600年間從未走出皇宮,成為唯皇室獨享之物。

為慶祝「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外琺瑯美術館和北京市琺瑯廠精心策劃的「絲路華彩 無問西東——中外琺瑯藝術交流展」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展出。

景泰藍工藝要用到的工具 鍾欣 攝

展覽通過歷史文化、工藝材料、元明作品、清式作品、國家禮品、大師精品、外貿商品、經典元素、文創產品、國際風採、書籍出版11個主題,多維度展現了琺瑯藝術中西交融發展的歷史面貌和當代中外手工藝師傳承創新的成果。

歷史文化廳圖文並茂地追溯了琺瑯從誕生、歷經邁錫尼文明、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傳承流轉、大放異彩,於元代傳入中國,至明、清達至高峰,再經清末民國的逐漸沒落,到新中國後的繁榮輝煌。

工藝材料廳以景泰藍的製作工具和材料工序為例,向人們展現了一件件精美藝術作品背後隱藏的獨特材質和巧奪天工。

小觀眾參觀 鍾欣 攝

從一張紫銅片、一根扁銅絲、數十個釉料色碟,到幾萬次的捶打成型,成百上千的手工掰絲掐花,再將這些掐好的銅絲蘸上白芨,依照圖紙粘在銅胎之上,撒上銀焊藥,經900多度高溫牢牢焊接在銅胎之上,然後將各色釉料通過藍槍點潤在銅絲花紋的格子裡,再經過800多度爐內燒制,經過三到四次反覆點潤釉料、入爐燒制,再經過數遍打磨,才初現景泰藍風採,經最後一道鍍金工序,一件真正的景泰藍才算誕生。這僅為景泰藍製作的幾個主要工序,細分工序更是多達108道,體現了景泰藍華美外表背後的艱辛和智慧。

元明作品廳、清式作品廳以當代成熟技藝再現了元、明、清三代皇家藝術景泰藍的風採:景泰藍作為外來藝術,自元代傳入中國,備受蒙元貴族重視,成為皇家象徵身份地位的尊貴器物;明代帝王對這門藝術更加推崇,特別是景泰皇帝對此情有獨鍾,尤其在顏色方面出奇制勝,研製出寶石般的藍色,由此獲得「景泰御前琺瑯」的美名;發展到清代無論在製作工藝還是皇家地位均達至頂峰,在乾隆年間更是達到了唯帝王獨享的尊崇地位。正因皇家極力推崇,景泰藍600年從未走出皇宮。

展示的琺瑯文創產品 鍾欣 攝

國家禮品廳與大師精品廳展現了當今景泰藍的繁榮盛況和高超技藝。特別是工藝美術家設計製作的同款國禮,包括在APEC會議上贈予與會各國領導人及配偶的《四海昇平》賞瓶,川普總統訪華、中美元首共同點藍的《八駿馬》瓶,「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期間贈予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盛世歡歌》瓶。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12日。(完)

相關焦點

  • 雲遊通州:手工藝人108道工序重振「東方奇葩」——景泰藍
    通州八景、古塔凌雲、福壽三多葫蘆尊……如今,通州手工藝人經過108道全部手工工序,再現這一質沉、色豔、藝絕的宮廷藝術。數古歷今,中國足以承載禮之高度的國寶重器,也唯有玉、瓷、錦、劍和景泰藍這幾種,而其中又以質沉、色豔、藝絕的國寶景泰藍為尊。 同樣,景泰藍也為「燕京八絕」之首,又名琺瑯。
  • 108道工序再現「燕京八絕」之首:景泰藍
    數古歷今,中國足以承載禮之高度的國寶重器,也唯有玉、瓷、錦、劍和景泰藍這幾種,而其中又以質沉、色豔、藝絕的國寶景泰藍為尊。景泰藍同樣為「燕京八絕」之首,又名琺瑯,起源於元朝時的古老京都,盛行於明朝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因其釉料顏色主要以藍色(孔雀藍和寶石藍)為主,故稱為景泰藍。
  • 風物|手工竹扇:108道工序造就的風流之物
    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手工竹扇:108道工序承繼傳統工藝文 |穆建聰 圖 | 漁人不知從何時,影視劇裡的英俊小生總會拿一把摺扇十一道工序中,水煮、扎篾就是扇骨的「特殊考驗」,衝邊和選邊則是扇邊的主要工作。水煮,是把扇骨在煮稻草的沸水中浸泡一個小時。這樣煮出的扇骨日後不會被蟲蛀。之後「水煮扇骨」要在室外透風處晾乾。吸取天地之靈氣,日夜之精華,期間不能淋雨,這個步驟叫「露黃」。竹片刨皮,用來製作扇骨比起扇骨的考驗,扇邊的考驗似乎沒那麼難。
  • 高橋通子:日本七寶燒與中國景泰藍的有何區別
    原標題:高橋通子:日本七寶燒與中國景泰藍的三大區別  景泰藍傳自於西方,至今已有700餘年,其中,自誕生以來的600年間一直為宮廷御用之物,從未走出過皇宮,特別在明代景泰年間在中國,琺瑯器的主要品種有兩類,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瑯,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在此期間,琺瑯器的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所以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瑯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入中國。
  • 起良古法造紙:108道工序製成一張「蔡侯紙」
    村裡家家戶戶用構樹皮純手工36道大工序造出的「蔡侯紙」 又稱漢麻紙,因無公害用途廣供不應求。受工業造紙衝擊等原因,千年碾砸構樹皮的聲音,在1984年戛然而止。退休前是小學校長的劉曉東,不忍看到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消失,退休後他舉債開啟另一番「奮鬥史」。7年前行,悲喜交加。
  • 從皇宮裡「走出來」的蘇氏琉璃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楊佩佩 攝   中新網太原3月12日電 題:從皇宮裡「走出來」的蘇氏琉璃  作者 楊佩佩  53歲的蘇永軍是蘇氏琉璃的第八代傳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手藝如今在蘇永軍的手中煥發新生機。出訪埃及的經歷,讓這一傳承600餘年的皇宮工藝走向國際,傳遞著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
  • 72道工序,鍛造一張「中國名片」
    然而卻鮮少有人知道,在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背後,有著「需經手72道工序,方可成器」的說法,一件手工瓷器的製作工序之複雜,遠遠超乎你我的想像。 《手造中國》是一部難得的將科普內容和人物故事結合得很好的紀錄片,非常適合靜下心來細細觀看。豆瓣8.7的高分也是它口碑和質量的佐證。 水土 手工瓷器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的名片,得益於中國「水土宜陶」的先天條件。
  • 善璉小鎮的鋒穎江湖 120道工序打造湖筆「金名片」
    湖筆的製作需要經過12道大工序,120道小工序 從撰寫於明孝宗弘治年間的《湖州府志》中就能得知,湖州小鎮善璉自古就與毛筆息息相關。  這座位於湖州南潯區東南面的小鎮,全鎮面積僅50於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不足3萬,不論面積還是人口,都無疑是個小鎮。但就是在這塊不起眼的土地上,2000多年間培育出無數制筆巧匠,他們世代以制筆為業,製作技藝精益求精。  這個春節,浙江在線記者走進善璉,探訪小鎮的鋒穎江湖。
  •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宮,其中有個皇宮一直保存至今!
    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未央」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沒有災難,沒有殃禍,含有平安、長壽、長生等意義。漢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社會思潮的盛行。未央宮有六個紫禁城那麼大,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 《建國金尊》承載600年宮廷景泰藍技藝,展現鳳凰涅槃華美之姿
    從嘉慶年間開始,宮內的景泰藍造辦處逐漸停產。同治、光緒時期,內廷琺瑯處更加衰微,陷於名存實亡的窘境。清朝晚期,隨著皇室工匠的流失,景泰藍工藝開始「移民」民間作坊。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看到在皇宮陳設的景泰藍,從此受到西方人的青睞,並開始大量出口。
  • 這所名高僅次於十大名高,一本率82%+,600分人數108人
    董老「樸誠勇毅」的校訓為歷代學子注入了健全的人格基因,從這裡走出的三位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為中國民主革命樹立了不朽的精神豐碑。建校九十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董必武教育思想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形成了獨特的學校文化和辦學特色,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積澱了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蘊。
  • 南京前湖城牆發現600年前皇宮水道(圖)
    南京市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的專家說,應該是和明皇宮相連的水道,目前還沒有露出真面目。他們正在上報國家文物局,希望將來把它先考古,然後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意見,保護好,亮給觀眾看。「這個結構一端連著前湖,一端連著皇宮,會不會是當年朱允炆逃跑的密道呢?」劉先生說,希望專家解謎。  專家  不是密道,是600年前的皇宮水道  「我們也是環境整治的時候發現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的專家說,這個突出來的石砌結構應該是通向皇宮的水道。
  • 清宮滿漢全席108道菜首推的名菜是什麼?
    滿漢全席共108道菜,其菜點精美,菜式多樣,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但是你知道在滿漢全席中首推的菜是什麼嗎?它是福州傳統名菜——佛跳牆,至今有100多年歷史。據說,它的名字由來是因為道光年間幾個秀才在吃完這道菜之後感慨:「壇起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由此命名為「佛跳牆」。
  • 一支毛筆有128道工序!這家百年湖筆老店復原了一支北宋失傳毛筆
    像中國第一位國畫家曹不興、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元代的趙孟、王蒙,近現代的吳昌碩等大師都是湖州人。傳說,湖筆由蒙恬發明創造。要說湖筆,則不能不提到湖州的王一品齋筆莊,它是湖州最古老、悠久的一家百年老店,始創於清乾隆6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初聽王一品齋大家都會以為創始人叫王一品,其實主人只是姓王。
  • 中國定製服飾走起高端路線 一件成衣需要幾百道工序
    成衣需要幾百道工序如今的服裝定製之所以被稱為高端定製,是因為其製作上追求精細,要求這項服務的客戶定製目的與30年前也有所不同。李師傅說,以前顧客定製衣服就是為了單純的穿衣需求,現在顧客定製衣服不僅需要更合體,更是對個性化的追求。
  • 82歲老人堅守古法造紙60年,72道工序製紙,可保存千年
    據奉化地方史料記載,棠岙竹紙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年。最興盛時,村裡光抄紙槽就有300多個。82歲的袁恆通仍然閒不住,在倉庫裡收拾存放的造紙原料苦竹。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自東漢以來,延續至今近2000年。棠岙竹紙起源於明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這裡曾是商貿古道必經之地,產自這裡的棠岙竹紙隨著往來的客商走出這小小的山岙,有的甚至成為貢品進入皇宮。
  • 正派家風:從皇宮走出的一門三代國子監祭酒
    其中,殿試的考場在皇宮奉天殿,也就是今天的太和殿前丹墀的兩側,如果遇到下雨,就在奉天殿的東西兩廡進行。而殿試放榜,也就是公布成績的儀式,也是在奉天殿舉行。皇帝不僅親自確定前三名的名單,而且親自參加這個公布殿試成績的典禮。所以,來自四面八方的讀書人得以踏入皇宮,受到皇帝的禮遇,感受到金榜題名的無上榮耀,這對讀書人而言,的確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
  • 12道工序制出吳裕泰品質大紅袍
    吳裕泰供圖吳裕泰推秋季大紅袍系列新品,從源頭到終端按國家標準進行品控,價格平民化是亮點12道工序,100多天細烘慢焙,掌門人親自驗收,吳裕泰大紅袍就這樣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在此前創新性地連推6款新品花茶後,日前吳裕泰推出秋季新品大紅袍系列產品,在保證同一茶葉、同一工藝、統一品質的基礎上,打造平民化大紅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