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之藍,攬進萬千之術,覽遍萬年之史,更攬得萬人之心——這就是收藏界最受歡迎之一的手工藝品「燕京八絕」之首景泰藍,曾是明清兩朝帝王專享的御用工藝,被譽為「東方奇葩」。 通州八景、古塔凌雲、福壽三多葫蘆尊……如今,通州手工藝人經過108道全部手工工序,再現這一質沉、色豔、藝絕的宮廷藝術。
數古歷今,中國足以承載禮之高度的國寶重器,也唯有玉、瓷、錦、劍和景泰藍這幾種,而其中又以質沉、色豔、藝絕的國寶景泰藍為尊。 同樣,景泰藍也為「燕京八絕」之首,又名琺瑯。它起源於元朝時的古老京都,盛行於明朝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因其釉料顏色主要以藍色(孔雀藍和寶石藍)為主,故稱為景泰藍。
可想而知,過去的景泰藍藝術品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尤其是明清兩代,景泰藍在宮廷皇族中興盛了三四百年,是兩朝帝王專享的御用工藝,被譽為「東方奇葩」。
如今,景泰藍依舊是收藏界最受歡迎的手工藝品之一,不愧是景泰之藍,攬進萬千之術,覽遍萬年之史,更攬得萬人之心……那麼,就讓我們走進第22期,「雲遊通州」推送了守「藝」通州之景泰藍,關注區文旅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州八大遊」後,通過精美圖片展示以及細緻文字說明,就可讓宅在家的你欣賞、體驗、學習宮廷藝術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和魅力。
作為從宮廷遺落在民間的一顆手藝明珠,景泰藍被有心人傳承下來。在咱們馬駒橋鎮就有一位手工藝人郭雲泉,解放前在北京前門學習景泰藍製作工藝,並於70年代將景泰藍手藝帶回通州,為通州景泰藍製作工藝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在,郭雲泉的徒弟王春霞繼承著景泰藍手藝,繼續在通州將景泰藍工藝發揚光大。
王春霞,通州區馬駒橋鎮東店村人,自1977年跟隨郭雲泉老師傅學藝,於1988年創辦北京市通州區惠民工藝品廠。為進一步提高工藝水準,在2007年又拜中國國寶級工藝美術大師霍鐵輝為師。
「通州八景」異形彩瓶、「古塔凌雲」系列彩盤及「漕運古鎮」筆筒……在恩師的專業指導和帶領下,王春霞設計、製作了眾多地域風格鮮明、文化內涵深刻的景泰藍工藝品。創業32年來,在王春霞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藝品質量不斷提高,除了在國內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以外,還遠銷海外。
那麼,這「燕京八絕」之首——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呢?王春霞講,景泰藍製作工藝繁複,包括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10餘道主要工序。如果連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景泰藍製品要經過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製而成。
器物有魂魄,用簡單的工具錘擊紫銅板製成胎型,手工掰絲掐成花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案,用小鏟填充各種彩色釉料,用爐火將釉料燒結在掐好絲的銅胎上,用腳踏帶動輪軸轉動並手持沙石木炭磨光。前後六道工序,每一處都需手工操作,無法用機械代替,所以每一件景泰藍作品都做工精細。
而且,景泰藍的每一件器物,從設計到製作,再到反覆的點藍、燒制,都需要匠人極致的付出。繁複的花紋,精細的工藝,是對人心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毫釐之間的作品,卻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每一個步驟,都有著外人不可知的枯燥和危險。
也正是如此繁瑣的工序,讓景泰藍的上面流暢的金屬絲線條,造型端正、規矩、平穩,同時胎質給人的感覺也十分厚重,造型優美流暢。
記者 代金光 通訊員 趙京
編輯 耿海燕
責任編輯 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