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此詩讚美的是「燕京四絕」之一的景泰藍。
淶水縣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自明朝開始,淶水縣就是木雕、景泰藍生產之鄉,用料講究、做工精細、飽含古老東方藝術,遠銷歐美、東南亞二十幾個國家,享譽中外。1978年木井村和北京外貿通過關係率先成立了村辦企業——木井琺瑯廠。
不管什麼文化,一旦進入中國,它就一定要起個中國名字。掐絲琺瑯也不例外,也有個中國名字:景泰藍。景泰藍不是在景泰一朝出現,而是在元代就進入了中國。到了景泰年間,由於皇家的重視,使它發揚光大,聲名鵲起,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色彩的名字——景泰藍。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闢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製。
景泰藍是在一種銅製的胎形上進行掐絲、粘絲、點藍等等108道繁複的工序手工打造的器物,單是生產一個景泰藍工藝品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製作景泰藍工藝品費時、費力、費神,因而價值不斷升高,並且多次作為國禮贈予各國元首,以此傳播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魅力。
景泰藍工藝極盡繁瑣複雜,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等108道工序,不僅運用了青銅和瓷器的工藝,而且把繪畫和雕刻技術也融入其中,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也是宮廷藝術的集大成者。
景泰藍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歷經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歷史變革中,景泰藍工藝逐漸成熟,價值在不斷攀升,景泰藍工藝品製作時純手工掰絲掐成花卉等各種不同的圖案、再填充彩釉,並且要均勻,再用火爐將釉料燒結在掐好的銅絲上等等無數道這樣的小工序,古代人用勤勞的雙手創作了景泰藍的歷史文化,極具有歷史價值,未來升值趨勢更是不可限量。
自古就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的說法,可見景泰藍的工藝價值和難度之大。歷史悠久的景泰藍曾經是流光溢彩的宮廷用品,象徵著皇家的威嚴和奢華,亦呈現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如今,景泰藍在工藝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工藝和風格,即使是一些特別有創新意識的作品也多從傳統中尋找靈感,將傳統和現代融合在一起。景泰藍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一種工藝品的名稱,更象徵著一項古老的精湛工藝所煥發的鮮活的生命力。
淶水作為景泰藍傳承生產基地,會一直不斷的傳承景泰藍手藝,發揚景泰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