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泰藍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一種工藝品的名稱,更象徵著一項古老的精湛工藝所煥發的鮮活的生命力。
《荷夢》(圖/王冉)
「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此詩讚美的是「燕京四絕」之一的景泰藍。景泰藍有玉石的溫潤,珠寶的光澤,瓷器的細膩,金銀的燦爛。景泰藍製作程序繁複,做工精美,民間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的說法,足見景泰藍的藝術價值之高。臨近國際博物館日,筆者走訪了位於北京市琺瑯廠內的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館內數百件展品中,既有元明清不同朝代的景泰藍高仿品,也有新中國成立後的景泰藍代表作品。
景泰藍在古代只有官窯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因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而得名。對於景泰藍的起源,專家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尚難以定論。其一,景泰藍是本土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其二,景泰藍屬舶來品,13世紀由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但不論起源何處,景泰藍的皇家御用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國的古代工藝品中,絕大部分是官民共享的,但景泰藍是個例外。景泰藍只在宮廷內製作,因為它是一門繁複的綜合工藝,是美術、工藝、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的結晶。其製作工藝精細複雜,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民間技藝很難達到這種水平,所以在古代,景泰藍一直為宮廷獨享。
景泰藍初盛於元末明初。元代的景泰藍製品風格粗獷,線條流暢,整體上十分大氣,但受工藝水平所限,砂眼較多,顏色也比較單一,主要以藍色為主。明景泰年間,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器物的胎大都是以黃銅鑄造,胎體厚重,器型多為香爐、花燻、花瓶、杯盞等。紋飾主要為纏枝紋、折枝蓮紋和蓮瓣紋。一個葉片內往往施用三種釉色。釉料也有了新的突破,器物無一例外地以天藍色釉、鈷藍色釉或寶石藍色釉為底色,再用紅、白、綠、黃等多彩釉色組成纏枝花卉等紋樣。如明代景泰藍纏枝蓮紋燭臺,砂眼細小,釉面平滑,以鈷藍色釉為底色,以纏枝蓮為主體紋樣,以紅、白、黃與底色相配,給人以清新雅麗、高貴華美的藝術感受。此時的景泰藍已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點和藝術風格。
《南湖勝境》(圖/王冉)
清代的景泰藍在明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內廷設立了琺瑯作,專門燒制景泰藍,開發了在景泰藍器物上運用鎏金裝飾的工藝,增強了皇室高貴、富麗的氣派。清代釉料品種也更加豐富,改用了以綠色、白色、黃色等釉料為底色。器物的造型更加多樣,除了動物造型外,還有仿古禮器。紋樣內容也比明代更廣泛,畫面用筆細緻,猶如工筆重彩畫。如清代制景泰藍執壺,作品為金胎掐絲,把高流長,壺身嵌有珍珠、寶石,壺蓋與壺把有金鍊相連,紅珊瑚珠作蓋紐。製作此壺運用了掐絲、畫琺瑯、鑲嵌、鏨雕等多種工藝。而清晚期製品《九桃紋天球瓶》,瓶直口,長直頸,球形腹,口、足鍍金。通體施黃色琺瑯釉,飾掐絲萬字錦地兒,周圍飾彩色桃樹,枝繁葉茂。此瓶胎型和掐絲的製作精緻,鍍金光亮,釉料飽滿,色彩豐富,具有清晚期掐絲琺瑯工藝的典型風格。
《九桃紋天球瓶》(圖/王冉)
清朝滅亡後,宮廷的手工藝人散落民間,景泰藍的生產方式變成了官辦和私營作坊並存的局面。但由於時局動蕩,政府無力監管和支持手工藝行業的發展,因此民國期間景泰藍的處境臨於瀕危的狀態。
林徽因與景泰藍不期而遇
說到景泰藍工藝的恢復和傳承,不得不提到林徽因。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天,林徽因從琉璃廠的一個舊古玩攤上買回一隻景泰藍花瓶。老攤主對林徽因說:「這是正宗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林徽因聽了這話,不禁為這門傳統工藝的命運擔憂起來。她與梁思成再三商量,決定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一個工藝美術教研組,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工藝。
據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常沙娜回憶,林徽因對古代景泰藍只有荷花、牡丹和勾子蓮幾種圖案非常不滿意。她找出歷代裝飾資料,學習研究。當看到故宮午門展出的歷代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後,林徽因主動要求常沙娜到營建系工藝美術教研組來從事新圖樣設計工作。林徽因和美術小組的人一起設計繪製了一批新的圖案,其中祥雲火珠的圖案簡潔、明快,敦煌飛天的形象浪漫動人。當時蘇聯著名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得到了一件飛天圖案的景泰藍瓶,讚嘆道:「這是代表新中國的新禮物,真是太美了!」
雖然清華大學營建系工藝美術教研組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但對於景泰藍工藝的恢復、傳承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培養了錢美華等一批優秀的景泰藍工藝美術大師,更為景泰藍的傳承和發展確定了一個正確的方向。
新人輩出薪火相傳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林徽因、錢美華、常沙娜等人的不懈努力,景泰藍工藝得到了挽救和恢復。一代又一代的景泰藍工藝美術大師薪火相傳,不斷地創造出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經典作品,景泰藍工藝及其行業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
《兵馬戰車》(圖/王冉)
錢美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北京市琺瑯廠第一任總工藝美術師)遵循導師林徽因的遺願,「一定要把景泰藍傳承下去」。為了更好地學習傳統,錢美華通過梁思成找到了當時在故宮博物院當解說員的沈從文先生。沈從文告訴錢美華,故宮的景泰藍很多,讓她去故宮臨摹圖案。但故宮存放景泰藍的珍寶館不對外開放,錢美華就和故宮工作人員商量好,把自己反鎖在裡面,清早進去,晚上出來,收集到不少失傳的圖案。錢美華將傳統融入設計之中,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
銅胎掐絲琺瑯《如意樽》是錢美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設計的代表作品。器型為如意形,紋樣以漢代漆器龍紋為主題裝飾,構圖嚴謹,色彩以紅色為主調,並配以黑、白、黃三色,對比強烈,紋樣和顏色主題突出,各裝飾區域主次得體。瓶頸處鑲金色如意形雙耳,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主體區域嵌有綠松石,同紅色主調產生對比,豐富了裝飾性。整體構思嚴謹,歷史感厚重,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景泰藍的設計和技術人員不斷地開拓創新,從造型、題材等方面源源不斷地為景泰藍注入新鮮的元素。在顏色方面,元、明兩代,只有7種用色,清代出現了20多種,而現在已經有70多種;燒焊方面,燃料由原來的煤炭改進為天然氣,溫度更易控制,使得釉面光滑,顏色燒制均勻,幾乎看不到砂眼;掐絲、點藍方面,輔助工具進行革新和改進,使得掐點技藝更加高超。北京市琺瑯廠仿製的景泰藍兵馬戰車,按秦始皇兵馬俑一號戰車原型1∶1比例製作,總長3米,高2米,由戰馬、戰車、傘蓋、馭手、弓箭、盾牌等部分組成,大小數千個零件,其色調以「藍」為主,以古銅紋、拐子紋作裝飾,作品形象逼真、氣勢宏大、工藝精湛,堪稱景泰藍工藝中的傳世佳品。
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清朝宮廷琺瑯作生產場景模型(圖/王冉)
除了景泰藍兵馬戰車,《南湖勝境》插屏不論從風格、造型還是題材上都是現代景泰藍工藝品的又一佳作。作品以一大會址南湖的「紅」船和煙雨樓為主要裝飾題材。整個畫面構圖嚴謹,色彩豐富。白浪雲端的飄渺,煙雨樓旁柳柔如絲,距煙雨樓不遠處清澈的湖水託起一條船,載著中華民族的希望,在薄霧迷濛中啟程。作品用傳統的景泰藍製作技藝,推陳出新,使這項傳統技藝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展廳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其它不同規格、不同題材的插屏。
進入新世紀以來,現代景泰藍工藝品逐漸與傳統風格相融合,而更具現代意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鍾連盛的作品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清新細膩精緻,風格典雅秀美,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銅胎掐絲琺瑯《荷夢》系列作品是鍾連盛藝術風格的鮮明體現。鍾先生介紹說,這一作品的靈感來源於2000年的一個夏末傍晚,他帶著女兒路過龍潭湖荷塘時,偶然回頭一望,兩隻野鴨在河中親密而行。夕陽西下,整個畫面籠罩在金黃的色調中,充滿了溫馨的情調。為了表達這一感受,他在色彩處理上,突破了以往常規,在荷葉以及底色上進行了渲染處理,使裝飾富於抒情、浪漫的情調和嶄新的時代氣息,並在工藝上進行創新嘗試,打破了傳統景泰藍絲紋密布、裝飾繁縟的手法,裝飾主次疏密有致,主題突出,在工藝的嚴密控制中保證了大面積無絲而不崩藍,做到了工藝同內容的緊密融合。其作品簡潔、流暢,採用成套裝飾的方法,風格統一又富有變化,生動地表現了夕陽下荷塘怡然、浪漫的情趣。
歷史悠久的景泰藍曾經是流光溢彩的宮廷用品,象徵著皇家的威嚴和奢華,亦呈現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如今,景泰藍在工藝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工藝和風格,即使是一些特別有創新意識的作品也多從傳統中尋找靈感,將傳統和現代融合在一起。景泰藍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一種工藝品的名稱,更象徵著一項古老的精湛工藝所煥發的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