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起源於南北朝時期。說到文房四寶的首寶:筆,自宋朝以來以宣筆為首,元代以後,則以湖筆為冠。
湖筆起源於浙江湖州。湖州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自古以來開宗立派的書畫家數不勝數,有「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 之說。像中國第一位國畫家曹不興、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元代的趙孟、王蒙,近現代的吳昌碩等大師都是湖州人。
傳說,湖筆由蒙恬發明創造。要說湖筆,則不能不提到湖州的王一品齋筆莊,它是湖州最古老、悠久的一家百年老店,始創於清乾隆6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初聽王一品齋大家都會以為創始人叫王一品,其實主人只是姓王。清乾隆年間,每逢大考之際王先生都會帶上一批湖筆去向考生兜售。清乾隆四年,王先生恰好遇到一位考生忘了帶筆,便把自己製作的一支純羊毫小楷湖筆給了他。這位考生用起湖筆來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助,最後竟然高中了一品狀元。這位一品狀元不是別人,正是清朝乾隆四年巳未科狀元莊有恭,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莊先生用了王先生的湖筆竟然高中一品狀元這件事很快便人盡皆知,大家再見到王先生時便稱他為王一品。清乾隆六年,王先生在湖州開了這間筆莊,取名王一品齋筆莊(現在的招牌由郭沫若所題)。
選料考究,製作精良是王一品齋能夠存活近300年的秘訣。在王一品齋的樓上掛了很多幅名人用湖筆寫下的墨寶以及他們用過的湖筆,其中有一幅瘦金體最為與眾不同,出自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啟功之手。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是書法史上的一種個性強烈的獨創字體。啟功先生寫這幅瘦金體所用的筆是一支由王一品齋復原的失傳的北宋筆,是唯一一種用動物毛與植物合成的筆,彈性好,吸墨量大,吸一次墨汁可以寫很久。當時啟功先生並不知道什麼樣的毛筆才能寫出瘦金體來,王一品齋就不停的試驗,一支支筆做好了,一支支筆寄給啟功先生試用,最後,終於做出了能夠寫出瘦金體的毛筆。
在王一品齋的牆上有四個大字:齊、銳、圓、健。1961年由潘天壽先生專為王一品齋而寫。這四個字為湖筆的「四德」。一支好的湖筆,要筆毛健挺,不脫不敗,書寫時有彈性,收筆時能恢復如初,筆毫還要經久耐用;筆頭儘可能正圓,這樣能夠在行筆著紙時圓轉如意;筆鋒如錐狀,不僅要落紙有鋒,還要在細筆描畫時纖毫必顯;筆毛散開後頂端平齊無參差不齊,如此才可吸墨飽滿,吐墨均勻……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地方都有製作毛筆,為什麼就湖筆能脫穎而出、最得人心。
一支好筆,需要從用料上就開始考究。
製作湖筆的筆毛有三種:羊毫、兔毫和狼毫。在太湖流域生長有一種白山羊,一周歲的公山羊每年立冬時開始宰殺,用它的毛來做筆,這種筆吸墨量大,適合隸書、纂書和大寫意的國畫。兔毫是最硬的,一般使用江淮流域野山兔背上的毛製作,這種筆毛一般較短、較硬,適合寫小楷或工筆畫的勾線。用黃鼠狼的毛製作的筆叫狼毫,用東北黃鼠狼尾巴上的毛來做筆,長度和彈性介於羊毫和兔毫之間,適合楷書、行書或小寫意諸如山水花鳥的畫。按理說,任何動物的毛都可以用來製作毛筆,但經過古人的試驗和鑑定,認為只有這三種動物的毛才最適合用來書寫和畫畫。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用太湖的白羊或者江淮的兔子或者東北的黃鼠狼來製作湖筆呢?為什麼一定要指定區域呢?單就白山羊來說,全國各地雖然都有養育,但只有太湖流域的白山羊的羊毛上有半透明的一段鋒影,其他地方的羊都是沒有的。就算一隻出生於太湖的白山羊被人移民去養殖,最後也是沒有鋒影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僅養育了一方人,也養育了一方動物。
或許也會有人好奇,人的胎毛能不能用來製作毛筆呢?答案是可以的,但胎毛雖能制筆,卻僅僅只有紀念價值而不能書寫。一支湖筆,看起來簡簡單單,實際上製作一支湖筆的工藝需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12道大工序又細分為128道小工序。
光水盆一種工序,羊毫要經過15道工序,狼毫需要13道工序,兼毫需要22道工序,兔毫選料則需要在兼毫水盆中進行,按色澤、性質、軟硬等又細分為白毫、紫毫和花毫等類別,真正事無巨細,費心、費眼、費手。尤其是梳毛時需要用到一種骨梳,骨梳由牛的肩胛骨製作而成,非常鋒利,稍一分心便有可能會刺傷手指。一隻湖筆,不分價格貴賤,工藝都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所用的毛筆,每一根毫毛、每一個文字、每一隻筆筒……背後都流著很多人的心血。小小一支湖筆,卻是寫一手好字、畫一幅好畫必不可少的一個存在,你還敢再輕視一支毛筆嗎?